割袍斷義這個詞來自“割席斷交”,這個典故也叫“管寧割席”。從這個成語裏我們至少知道了“斷義”二人中的一個就是管寧,另外一個主人公叫華歆。他們兩個人最後的結局如何呢?

管寧割席這個故事來自《世說新語》: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管寧和華歆還在一起讀書的時候,有一天他倆一起在菜園子裏鋤地,突然看見土裏有一塊金子。管寧拿鋤頭把它扒拉到一邊,他當金塊跟石頭瓦塊沒有什麼區別。而華歆卻把金塊撿起來看了看,看完了才扔掉。

他們坐在同一塊席子上讀書,門外有車馬經過,管寧繼續讀書像沒有事發生一樣,而華歆丟下書就跑出去看熱鬧了。管寧於是把他倆一起坐的席子割開,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這個故事我們熟知,但是管寧和華歆後來的結局卻沒有廣泛流傳。所以在很多人印象裏,這個故事裏的華歆完全是一個三心二意“反面角色”,靜不下心來的一個人怎麼能讀好書呢?

其實並不然,管寧和華歆既沒有因此真的“斷”了義,華歆也沒有因爲讀書三心二意而一事無成。相反,後來華歆的成就要遠遠高於管寧。

東漢末年,有三位名士合稱爲“一龍”,意思是他們三個人就組成了一條龍,管寧和華歆在這三人之列,而且龍頭是華歆,龍尾是管寧,另外的龍腹是邴原。

華歆其人

在我們印象中,打仗就投降,遇危險就跑路,都是懦夫的形象。這些事華歆都幹過,但是他在正史上的名聲卻好得讓人難以置信。

華歆幹過最驚天動地的事是給曹丕主持封禪,親手終結了漢室。雖然從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裏看,華歆是一個愛看熱鬧的人,但實際上他當官了以後一直保持着低調。

正史《魏書》裏記載,華歆曾在高唐縣衙做官,當地有頭有臉的人物上街的時候都恨不得敲鑼打鼓淨水潑街黃土墊道,而華歆每次出門都很低調,而且在當時複雜的官場中,他總是保持着客觀評價別人,從來不詆譭他人。所以華歆在社會上的名聲一直很好。

和他一起在高唐做官的陶丘洪對他很不屑,認爲自己比華歆不知道要高出幾層樓呢。當時的冀州刺史王芬不滿漢靈帝的殘暴,派人來找華歆和陶丘洪一起去“共議大事”。

華歆一下子就猜到了這“大事”肯定是要網羅人才一起去推翻漢靈帝,這在古代是謀反的大罪。關鍵的一點是,華歆算準了王芬會失敗。於是華歆就勸陶丘洪別去湊熱鬧。

陶丘洪聽了他的話,果然王芬謀反失敗自殺。通過這件事,陶丘洪徹底信服華歆了。

且說王芬謀反的時候不僅找過華歆和陶丘洪,他還找過曹操,曹操也婉拒了他,而且還寫了一封長信勸說王芬。

經過這件事以後,漢靈帝任命華歆做皇帝侍衛官,就在這期間,華歆看到了漢靈帝的腐敗,於是稱病辭官。漢靈帝死後他復出輔佐大將軍何進。

漢獻帝被董卓挾持到長安以後,華歆再次表現出未卜先知的能力,強烈要求調任外地,趁機就逃跑了。

在逃跑的途中還發生了一件事被史書記載了下來。

逃難途中,有一個老人要加入他們的逃難隊伍。華歆開始的時候堅決反對帶上這個老人,他覺得帶上老人會成爲他們的累贅,結果身邊的人都說,你這樣太不仁義了。最後華歆勉強同意帶上老人。

結果逃難的途中這個老人掉進深井,衆人一看沒辦法救出來就準備放棄。這時候華歆站出來了,他說既然我們已經將老人納入我們的隊伍,就不能見死不救。

最後大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老人救了出來。這件事之後,華歆的名聲就更大了。

再後來他被漢獻帝任命爲豫章太守,在豫章他清正廉明,深得百姓信任。就在這時候,孫策在江東勢力坐大,攻下揚州之後直奔豫章而來。

作爲豫章的太守,華歆沒有跟孫策拼命而是直接開城投降了。孫策對他非常恭敬,到孫策死後,孫權上位,同樣對華歆敬重有加。但是華歆還是決定回到朝廷。畢竟當時漢朝還在。

他走之前,有上千人來送行,每個人都給他準備裏禮物和紅包。有人送來紅包他就笑納,但是他都會把這些禮金統統記錄好。臨行前,他表現得非常苦惱,大家問他所爲何事。

華歆說,我北上中原路途遙遠,不知道要經歷怎樣的磨難,又帶着這麼多財物,一定會有人惦記,我可能沒法活着到達目的地啊。

大家從他的話裏聽出了意思,紛紛去把自己送的禮金拿了回去。

華歆回到朝廷一路升遷,幹到副丞相。曹家建魏國後,華歆改任魏國副宰相。曹操死後,曹丕提拔他爲宰相併封安樂鄉侯。

在給曹丕主持封禪的時候,華歆全程冷臉,曹丕本來就有點心虛,加上德高望重的華歆這種表現,讓他非常不爽。

後來有人對曹丕說,華歆是前朝的官員,這個場合他如果表現得太興奮,反而會引來憎惡。

這種行爲和現在的足球比賽很像,一個轉會球員,在攻破前東家球隊大門以後一般都不會慶祝進球。現在這也被看成是一種高品質的表現。

明帝曹叡繼位以後,一直想讓華歆做兵部尚書,但是華歆找各種藉口不參加皇帝的宴會活動,希望皇帝放他告老還鄉。

曹叡也非常生氣,對他說,我剛當皇帝正是需要你這樣的老臣的時候,你如果不參加朝會,我就帶着文武站着等你到了爲止。

華歆只好繼續給曹叡工作,這期間打消過幾次曹叡要征討蜀漢的念頭。

華歆75歲時去世。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他的評價是:華歆清純德素。

曹植對他的評價是:清素寡慾,聰敏特達。

但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對華歆的評價就大不一樣了,所以《三國演義》中華歆是一個趨炎附勢、助紂爲虐的政客。

管寧其人

管寧最後成爲了一個著名的隱士。

漢末天下大亂之時,曾經的同窗好友華歆出世做官,而管寧卻與邴原及王烈等人前往遼東避亂。

他到了遼東以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對四書五經的鑽研和傳授上,不過問政事。直到魏文帝執政以後,華歆向曹丕多次推薦管寧。於是曹丕派出專車去接管寧,這樣管寧才重新回到中原。

雖然管寧回到了中原,但是經過曹家幾代帝王數次徵召,他都沒有爲曹魏做過官。

管寧84歲時去世。

管寧和華歆雖然在一起讀過書一起幹過農活,但是兩個人的一生卻截然不同,但是無論是哪一種人生他們都過得很精彩。

人生並不是只有疆場殺敵建功立業才叫精彩,只要充實,都不枉來這世界走過一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