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姜建清:支持实体经济应该是银行坚守的初心,所以我想强调的是,金融机构千万不要走偏了,在大量的同业业务上绕来绕去,这对金融业本身也会造成风险。第三个阶段就是伴随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中国的银行走向海外。

姜建清: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近日,在中欧金融沙龙上,中欧金融学兼职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分享了对金融业的最新思考,并发布了新书《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姜教授表示,全球范围内过度信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以及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等,为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点燃了导火索。金融机构必须严控风险,稳健经营,才可能做强做久。以下是其演讲以及与现场观众互动问答的内容精编。

成为金融强国,

中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在数百年的金融发展过程中,多少曾经声名显赫的金融机构像彗星一样闪过夜空,短暂巡礼后,快速坠落;也有多少金融机构,用涓涓细流汇成了江河。

当我们把视野放宽、视距拉长,更易看清金融业产生、发展、强盛和衰落的逻辑规律。百年轮回,岁月流转,大国金融地位的变迁,与其国家的政治、经济、金融实力,以及在全球格局中地位的消长变化密不可分。

从国家地位的演变进程来看,一般是沿着这样的路径发展:从工业强国,到经济强国,再到金融强国;而当它失去地位时,也是沿着这样的路径,首先失去工业强国的地位,而后失去经济强国的地位,最后失去金融强国的地位。

拿美国来说,1900年左右,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和经济强国,但当时的金融强国是英国。一直到二战之后,随着英国实力的进一步削弱,美国才成为真正的金融强国。从经济强国到金融强国,美国用了半个世纪。

中国1897年才有了第一家民营银行。1912年时,中国的银行折算后的总资产仅相当于全球20大银行平均资产的4.4%。而到了2018年,在全球一千家大银行中,中国有135家银行入榜。全球前20大银行,中国占据6席。

那么,中国离金融强国到底有多远?前面提到,国家地位的演变会遵循特定的路线。中国目前是制造业大国,但在高科技方面和一些国家尚有差距。我们也不是经济第一强国。所以要成为金融强国,我们未来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把住风险是优秀银行家的底线

风险管理是金融行业永恒的主题。成功的银行故事大致相同,失败的银行各有各的故事,而几乎所有的失败者都折戟于风险。中国银行家们必须严控风险,做到稳健经营。

1999年,我到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担任常务副行长,半年以后担任行长。那时候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47.5%。外国舆论甚至说,中国金融业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现在,全中国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已降到2%以下。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经历过高坏账率,所以对风险有刻骨铭心的恐惧。但是,今天的人们会不会失去对风险的敬畏感?我对此很担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传统银行业的“大而不能倒”原则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转眼金融危机已发生十余年了,没想到率先提出这一命题的欧美金融界却“南辕北辙”,本国银行业的集中度持续提升。

回顾全球金融危机十余年来的变化,人们依然能看到,金融和经济的结构不平衡没有改变,发展的模式没有调整,消费、储蓄、投资、贸易失衡现象仍广泛存在,“大而不能倒”的现象愈演愈烈。债务杠杆居高不下,被惩罚的借款人和债权人没有因担心或害怕而降低债务水平:2018年首季全球债务已攀升至247万亿美元新高,与全球GDP的比率上升到了318%,远超过150%的警戒线。

不仅如此,全球过度信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加剧了经济结构和资产价格的失衡,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政策,更为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点燃了导火索。

金融的发展过程永远都伴随着风险。金融机构的战略决策在于科学权衡,包括“发展与风险”之间的权衡,“速度、效益与质量”之间的权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权衡,“做强、做优与做久”之间的权衡。把住风险是优秀银行家的底线,稳健经营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门;银行家俱乐部不欣赏百米短跑选手,尊重的是马拉松冠军。

Q:您觉得成功的银行家有什么共性?

姜建清:银行的整个业务过程都伴随着风险。所以,银行家一方面要坚守银行业风险管控的传统,很多人都输在这一点;另一方面不要忘记创新。传统和创新的有机结合是保证银行在守住底线的同时,还能持续发展和进步的关键。成功的银行家都具有审慎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Q: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银行业的机构和员工会越来越少吗?

姜建清:必然会越来越少。大约六七年前,我们在工商银行做过一个统计:到银行柜台来办理业务的客户量,年平均减少5%,这主要是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仍然来银行办业务的人分为三类,一部分年龄较大且不熟悉电脑运用,一部分个人习惯不适应电脑操作,还有一部分需要办理的业务无法电子操作,这是由于银行自身的工作不够到位导致的。随着金融代际更替,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发展,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轻型化,如轻机构、轻资本、轻资产,未来银行的定位会以信息中介逐步替代过去的融资中介。近几年,银行机构已经在逐年减少,我觉得这一趋势会越来越快。

Q: 中国的银行如何在海外布局中更好地发挥差异化经营的优势?

姜建清:世界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殖民地的发展,催生了一些大的跨国银行,比如汇丰和渣打;第二个阶段是随着欧洲美元市场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美国银行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就是伴随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中国的银行走向海外。

从这三个演变阶段来看,我觉得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发展要想体现差异化经营的优势,必须随着贸易和投资走。银行在海外设置的机构,一定要跟其母国有相当多的贸易和投资往来,这样才容易把供应链外部化,建立跨国供应链模式。

Q: 如果发行数字货币的话,会给银行业带来哪些挑战?

姜建清:首先我们要明确数字货币的概念:一种是类似比特币,没有储备,依靠算法和协议来确定其价值和安全性。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中国,是不承认比特币作为货币的。除此以外还有两种数字货币,一种是像Libra这种由Facebook推出的虚拟加密货币,一种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前者是私有的,后者是公有的。

那么中国会不会有自己的数字货币呢?我认为由中央银行发行法定的数字货币是有可能的。央行如果发行数字货币,就是有储备的,它与现在的人民币储备一一对应。若采用央行-商业银行(或少数支付平台)组成的数字货币支付系统,支付系统格局的分流及变化取决于各金融机构的支付竞争力。

Q: 针对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银行会有哪些支持举措?

姜建清:支持实体经济应该是银行坚守的初心,所以我想强调的是,金融机构千万不要走偏了,在大量的同业业务上绕来绕去,这对金融业本身也会造成风险。

不过,“实体经济”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指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现在有一些企业没有按照商业原则去经营,造成很大亏损,却把自身的经营不善归结于银行不支持实体经济,不支持小微企业,这个做法是不对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同时考虑,这样金融业才能够健康地往前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