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此,影像史學就實現了由證史而傳史、由研究而記錄、由前代而當代、由專業而公衆的轉型,專業的、研究型的影像史學轉型爲業餘的、生產型的公衆影像史學。放在以記錄當代公衆史爲己任的公衆史學視野下,也許可以看到影像史學的另一面,那就是影像史學的傳史功能或影像的歷史再現功能,更直白地說,是影像歷史的直接生產功能。

筆者理解的“影像史學”,包括“圖像史學”與“影視史學”兩部分。周梁楷在引進美國“影視史學”時,對其內含作了擴充,稱:“凡是靜態平面的照相和圖畫,立體造型的雕塑、建築、圖像等,凡是所有影像視覺的媒體和圖像,只要能呈現某種歷史論述,都是影視史學所要研究的對象。”[1]它既可包括動態的視頻,也可含蓋靜態的圖像,實際上應是“影像史學”了,筆者的理解基於此。影像是指運用技術手段記錄人與物的外在形象,繪畫、照相、錄像均不脫此特徵,所以可歸納在同一類別。

由圖像研究迴歸圖像記錄。藍勇將圖像史學分爲圖像證史與圖像傳史兩大功能[2]。圖像傳史,筆者曾稱爲“圖像存史”[3]。從當下實際情況來看,史界談影像史學,多重圖像證史,將影像作品當史料來看。[4]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當下中國專業史學的盛行有關。在專業史學視野下,一切文本(文字文本、聲音文本、影像文本)均是史料,影像作品僅是史料一種而已。把影像作品當史料,然後加以整理、發掘、研究與應用,是典型的專業研究。這樣的專業研究當然是需要做的,然而卻不是全部工作,可能會把鮮活的有自主地位的影像史學弄成僵死的處於附庸地位的影像史料,有違影像史學的基本宗旨。

放在以記錄當代公衆史爲己任的公衆史學視野下,也許可以看到影像史學的另一面,那就是影像史學的傳史功能或影像的歷史再現功能,更直白地說,是影像歷史的直接生產功能。影像史學的直接功能是傳史,證史這樣的研究功能是後起的間接功能。跳出影像史學的再加工的學術研究視野,讓影像史學回歸到更爲基本的當代歷史記錄層面,可能更適應當代社會、當代青年曆史人才培養的需要。

歷史是過往,可分爲“遙遠的過往”與“當下的過往”。歷史,是一個有着上下限的時間段,它的上限是遙遠的過往,下限是當下的過往。從使用時間段來說,影像史學的主要時間段是當代,過往歷史的影像再現是其次的。因爲通過影像手段再現前代歷史,主要是專業影像學領域的事。專業的圖像製作技術成熟,不需要我們這些外行來討論,我們要討論的是業餘人員及時記錄當代生活的圖像史學。歷史影像的研究只有小衆能參與,而歷史影像的生產是大衆化的,人人適合參與。人人都是當代歷史的影像記錄者,教會當代年輕人使用影像工具,記錄當代歷史影像,任務更爲重要。公衆史學的主流是當代歷史記錄。

在“影像史學”之前加上“公衆”,是爲了突出書寫對象、參與對象的公衆主體性。所謂公衆影像史學,就是公衆參與、反映公衆眼光的影像記錄作品。從公衆史學角度來說,我們要突出公衆參與的主體性,強調人人都是生活的影像記錄者,這可以鼓勵更多的公衆參與進來,從而豐富公衆影像史學。公衆史學的服務對象是人人,是迴歸底線門檻的人人。圖像記錄,門檻最低,人人都會。如此,影像史學就實現了由證史而傳史、由研究而記錄、由前代而當代、由專業而公衆的轉型,專業的、研究型的影像史學轉型爲業餘的、生產型的公衆影像史學。本文的重點是學理闡述,何以要重視影像史學的生產而不是研究,何以要及時記錄當下圖像,何以要做事後回溯的口述影像史,何以要訓練業餘者的影像生產能力。只有人人學會影像記錄,纔會留下更多的當代影像記錄作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