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小丑,你是否会忘记诺兰版《蝙蝠侠》中的希斯莱杰,深入骨髓的表演背后,仿佛让人看见了人性的地狱。在《蝙蝠侠黑暗骑士》里,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作恶没有动机。

说起小丑,你是否会忘记诺兰版《蝙蝠侠》中的希斯莱杰,深入骨髓的表演背后,仿佛让人看见了人性的地狱。人们都说,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虽然自杀小队中的小丑的表演依然在线,可以在希斯莱杰的光芒和神话之下,就显得暗淡了很多。

在大荧幕之外,人们对小丑的认知多来自于马戏团里那个风趣幽默,画着一脸浓厚的小丑装,给人做气球带来快乐的形象,亦或是坐在长椅上的麦当劳叔叔。DC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有三种人,好人、坏人和小丑。”

小丑不是纯粹的反派,没有非要干死蝙蝠侠的决心,甚至还把蝙蝠侠当做可敬的对手,蝙蝠侠复出,他就复出。蝙蝠侠消失,他就消失。但他也不是什么善茬,杀人如麻,把人命当儿戏,总是出些能把人逼疯的选择题,堪比《奇葩说》。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里,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作恶没有动机。就像台词说的,

“有些人并不喜欢那些常人偏爱的东西,他们不被金钱收买,也不被拳头逼退,不能讲道理也不接受谈判,有些人就想看人间地狱。”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恶

他作恶不为钱,随时都可以把一大堆冒着枪林弹雨抢来的钞票一把火就烧了,然后还轻蔑地对痛心疾首的黑帮头目说,“这座城市应该配个更有品味的罪犯。

1940年,《蝙蝠侠》的作者——比尔·芬格、鲍勃·凯恩和杰瑞·罗宾逊,第一次把小丑引入了漫画世界,创造了小丑(The Joker)这个角色。最初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给蝙蝠侠制造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不断给蝙蝠侠制造麻烦的恶魔般的存在。

他不为自己的恶找借口,也不为他人的说辞所动摇,这一点倒是跟蝙蝠侠挺像的。

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会怎么样?十年后的《小丑》,正义的蝙蝠侠消失了,邪恶的小丑也消失了,他成了一个平庸而怯懦的中年男人,还有了名字,“亚瑟”。

亚瑟一开始并不作恶,他只是一个被母亲忽视的弃儿,一个有大笑

最初的设定,小丑只是一个嘻嘻哈哈的杀手,并没有任何超能力。如果想要在怪异的DC宇宙生存,就只能给他超越常人的智慧、难以捉摸的思维、以及飘忽不定的性情。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将电影中的亚瑟定义为:“一个正在寻找身份的人,却错误地成为了一个象征,他真正的目标是让人们开怀大笑,给世界带来快乐。”

这与《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小丑,已经判若两人。天生杀人狂到底是基因里携带还是后天遭遇塑造?显然,诺兰倾向于前者,而托德倾向于后者。

在经历了被街头混混和华尔街精英殴打,被同事陷害,被富人阶层讽刺,被政府和亲生父母抛弃,被自己最喜欢的喜剧主持人嘲笑这重重的打击之后,亚瑟的痛苦开始从内向外蔓延。

小丑的恶,被合理化了,却也令蝙蝠侠的坚持失去了意义。每个人都可能遭遇这么一个混乱的时代,是不是每个人都只能自怜自艾地变成小丑,毫无底线?《小丑》在电影之外给出的答案,倒是比剧本故事更有意思。

电影人也正在遭遇一个混乱的时代。早前,马丁·斯科塞斯抨击漫威电影不是真正的电影,引起很大争议。

他似乎是这个现代文明世界规则的反面,说出了我们内心隐藏着的想要打碎现实生活的想法,做了我们梦寐以求却不敢实施的事情。

独立艺术电影市场急剧萎缩,商业电影渐渐沦为消费主义的娱乐产品,长此以往,再难看到经典的电影作品流传,这是老马丁最难过的地方。他的担忧很有必要,只是有点太过悲观。

值得一提的是,《小丑》是DC旗下的出版发行公司DC黑标制作的第一部电影。小丑是唯一一个要求真相的人,他没有任何行动的动机。

对电影人来说,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但也远远不是最坏的时代。搞艺术的年轻导演也许不再那么自由,我们看到了真理,看到自己才是那个戴着面具的人。

在混乱的时代,找回内心秩序,做一个有底线的人,也许比做英雄更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