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屈原《國殤》

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是數千年來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是由春秋戰國時期從羣雄混戰的年代,過渡到大一統國家的決定性戰役。長平戰役後,趙國雖然損失慘重,已到苟延殘喘的困境,但沒有變成完全沒有抵抗之力的地步。在這場戰役中,趙國確實輸的很慘,勝利方秦國也沒佔到多大便宜。

趙國損失慘重

在不清楚秦國軍隊實力的情況下,趙國下令主力進攻在故關前部署的秦國部隊。按照白起將軍的命令,秦軍進入戰場後假裝戰敗,沿着通向長平的道路撤退,把趙國軍隊引到事先設置好的戰場。

趙軍對此完全不知情,全力進攻秦軍的陣地。秦軍堅守陣地,趙軍沒有突破性進展。此時,趙軍已經遠離國土,被埋伏的2萬5千秦軍突然襲擊、切斷趙軍的退路。秦國5千名騎兵還堵在故關前,剩餘的趙軍不敢前去支援主力部隊。

因此,趙軍就被完全分爲兩部分,趙軍的進攻部隊徹底失去了後勤部隊的支持。留守的後勤隊守着糧食兵器,卻無法向主力部隊增援。

秦軍佔領有利局面,派出軍隊從兩邊進攻趙軍,趙軍分兵戰鬥因而無法取勝,被壓縮在一條狹長的區域。趙軍的主力部隊面臨危險局勢,建築壁壘等待增援。秦軍則在主陣地前圍困趙軍。

這個消息被報到邯鄲,趙王想請就近的魏國、楚國等合力救援,未果,只好派出本國部隊前去長平救援。秦王直接親自去前線,給前線的平民賜爵一級,命令男丁前去阻擊趙軍。

趙軍無力再戰,向秦國投降,趙軍俘虜竟有40萬,基本都被白起無情坑殺,只放回200餘名年幼之人。

趙國的崛起

趙國能在短暫的時間內崛起,主要原因是發動對燕國的戰爭,從而掠奪需要的資源。

燕國厚顏無恥,長平戰役結束後,燕國的軍隊就徑直進入,準備乘人之危,佔領趙國的領土。當時,趙國緊缺士兵和將領,但每個人都一腔怒火無處發泄,面對燕國這種趁你病要你命的無恥行爲,所以所有人戰鬥力直線上升,士氣大漲。

當時趙國名將廉頗是公認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率領趙軍北上,一直進攻到了燕國的首都。但是,趙國當時無力摧毀燕國,趙軍決定撤退以保存實力。

在長平大敗後,這次燕國的殲滅戰提升了趙軍的士氣,震懾了所有因長平之戰而小瞧趙國的諸侯國。此外,佔領的燕國城池成爲趙軍的重要供給站,這是趙國短期強盛的重要原因。

光有士氣不夠,打仗最需要的就是人口。趙國想要再次強大,必須至少等待十幾年,等到一代人長成,他們纔可以舉起武器捍衛國家。但是,此時趙國敵人過多,根本等不了那麼久。恰巧主動挑釁的燕國被名將廉頗擊敗,趙國就從這裏得到了好處。

趙國雖然一時消滅不了燕國,但是可以使用燕國資源不斷強大自己的力量。所以,趙王開始了對燕國的掠奪之戰。趙國征戰燕國,直接消耗了燕國自身力量。從燕國搶奪的男丁可以充當士兵,財產可以補充軍糧 ,趙國得以補充長平之戰的損失。

此外,趙國還掌管了幾座本屬燕國的城市,有了地,有了人口,這也是趙國得以恢復的部分原因。剛剛大敗的趙國自我恢復需要很久,所以他們必須侵略它國來恢復元氣,這在戰略上是正確的。

李牧的橫空出世彷彿讓人看到了希望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趙國苟延殘喘之際,又橫空出世一位得力名將——李牧。李牧一直與趙國北部的匈奴人戰鬥,僅憑少量步兵消滅了大量的匈奴人,是史無前例的成功。

李牧是趙國得力戰將,他兩次帶領部隊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秦國,爲趙國一雪前恥。長平戰役結束後,趙國再也不敢面對秦國這個可怕的敵人,因爲害怕,一直不敢正面對抗。

因此,李牧成功擊退秦軍讓趙國人民也看到了恢復國力的希望。此外,之後不久李牧擊敗了東部的齊國,並佔領了許多齊國的土地,這使趙國重新振作起來。

結語

然而,這一切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良將的力量再大,也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步伐。更不用說趙國昏君無能,沒把心思放在正道上,導致廉頗和李牧兩個名將一逃一死,沒了主心骨的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不久後還是被秦國所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