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如何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新基建投入?上海將解決這四個問題

5月7日,《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方案》)公佈 ,上海政府出臺了哪些政策舉措來推動和引導社會資本加大對“新基建”的投入?

對此,上海市政府副祕書長、市發改委主任馬春雷表示,“新基建”和傳統基建相比,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社會投資是主體。經過初步梳理,未來三年新一輪的48項重大項目總投資大概2700億元,其中各級政府投資600億元左右,其餘2100億元都是社會投資。

馬春雷稱,目前“新基建”建設中,主要存在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強這四方面問題:

一是解決“建不了”的問題。有些領域市場主體已有較大積極性,但單憑市場力量落地還比較難,我們主要通過優化規劃佈局、加強指標要素保障等加強引導。比如,在5G領域,未來三年爲加快推進重點區域深度覆蓋和功能性覆蓋,全市還將新建3.4萬個5G基站,另外還有5萬多個“室內小站”,針對新增站址選址難、進場難等突出問題,下一步本市將編制5G移動通信基站佈局規劃導則,並指導各區開展5G基站佈局規劃。又比如,IDC數據中心的建設是新基建的基礎。數據中心建設現在碰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能耗保障,所以在近三年已計劃新增6萬個機架的基礎上,一方面要考慮確保不突破GDP能耗強度指標,同時我們要統籌好能耗的總量和增量,儘可能地研究繼續新增一批互聯網數據中心機架數,更好地爲上海新一輪新基建奠定基礎。

二是解決“建不好”的問題。新基建屬於新事物、需要探索技術標準和建設導則,我們將通過完善規範標準等加強引導。比如,在智能末端配送領域,隨着在線新經濟等發展,未來三年全市將新建1.5萬個以上智能取物櫃,爲進一步引導合理佈局,對於新建住宅和樓宇,我們將研究制定住宅小區及商務樓宇智能配送設施規劃建設導則,修訂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區)配套建設管理導則,將智能配送設施納入公建配套設施建設範圍;對於存量住宅,我們將結合上海住宅小區“美麗家園”行動計劃,推進住宅小區智能配送設施改造和建設等。

三是解決“建不快”的問題。怎麼來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到“新基建”變成非常重要而且突出的問題。《方案》明確,這次新基建的重大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將支持政策性銀行、開發性金融機構以及商業銀行建立總規模1000億元以上的“新基建”信貸優惠專項,通過財政資金貼息等各種方式使得社會資本、社會建設主體能夠獲得低成本的長期融資,從而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新基建”領域。

四是解決 “建不強”的問題。有些領域的資源和市場主要掌握在政府手裏,沒有政府率先開放數據、拓展應用場景,將無法形成規模有影響力、有帶動作用的應用。我們將通過拓展應用場景來培育市場需求,同時進一步推動數據資源開放,來促進應用生態鍊形成。特別是在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數字內容、智能製造、數字商貿、智能物流、數字生活服務、社會治理、數字養老服務等行業,加快建設一批顯著改善製造、服務方式或社會治理模式的示範應用工程,以規模化應用需求帶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