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漢中郡的轄境也在兩漢時期逐漸萎縮,至漢末三國時期,其轄境已經變爲了如今的漢中市地區,即夏、商、周時期的“褒國”全境。古沔水在漢中地區經過長年累月的沖刷,再加上秦嶺與巴山兩條山系的環繞,使得漢中地區形成了一處,西自如今的漢中市勉縣的武侯鎮起,東至漢中市洋縣的龍亭鎮止,全長約一百一十多公里的狹長的平原盆地。

漢末三國時期的“漢中”地區,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自然環境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在那段激盪的歷史年代,留下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傳說及名勝,是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兩大集團傾盡全力在益州地區爭奪的主戰場,被後世稱之爲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那麼,爲什麼漢中地區在當時如此重要呢?筆者結合相關史料及文獻中的記載,對古漢中地區做一個簡單的概述。

“漢中”一詞的由來;

“漢中”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早期。據《史記·秦本紀》中的記載,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國的國君趙駟率部攻打楚國,秦軍一路勢如破竹,略其屬地六百多里。戰役結束後,秦惠文王爲了方便管理攻佔的土地,在該地設置了漢中郡。這即是“漢中”一詞出現在史料中的最早記載。

據唐代的《括地誌》載,初設漢中郡的治所,位於如今的陝西省漢中市以東的南鄭縣,該地正好處於漢水的中游,所以,以水、地爲名,取名爲“漢中”。漢中郡初始的地域非常廣,其轄境除了如今陝西省的漢中、商洛、安康等三個地市之外,還包括了湖北省十堰市及甘肅省隴南、寶雞等地市的部分地區。由此可見,漢中郡最初的地域,相當於如今的一個省級單位。

另據《漢書·地理志》載,漢中郡在歷史的沿革過程中,治所及轄境在兩漢時期曾出現過多次變動。西漢時,漢中郡的治所移到了如今的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西漢武帝時期的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中郡劃歸益州管轄,至東漢時,漢中郡治所又移回了南鄭縣。此外,漢中郡的轄境也在兩漢時期逐漸萎縮,至漢末三國時期,其轄境已經變爲了如今的漢中市地區,即夏、商、周時期的“褒國”全境。

漢中地區的地貌及水系;

北魏時期編撰的地理類書籍《水經注》中,以漢中地區的古沔水爲線索,按照該水系的源頭、流經地域及沿途的人文、地理、經濟、民俗、古蹟等各方面,進行了一個詳細的記述。據該書載,古沔水的源頭,即是如今的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的“玉帶河”。關於這一點,也在清光緒年間的《寧強縣誌》,及近代的《辭海》中也得到了證實。

在這裏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古沔水由於其流量、流段的不同,在後世史籍的記載中也有所不同。據《漢書·地理志》載,古沔水以褒河爲第一個分界點,褒河以上流段爲“沔水”;安康是第二個分界點,即褒河至安康之間的流段爲“漢水”;安康至長江入口處的流段爲“漢江”。一條水系分爲三段,其實總稱仍舊是“沔水”。

酈道元

古沔水在漢中地區經過長年累月的沖刷,再加上秦嶺與巴山兩條山系的環繞,使得漢中地區形成了一處,西自如今的漢中市勉縣的武侯鎮起,東至漢中市洋縣的龍亭鎮止,全長約一百一十多公里的狹長的平原盆地。該盆地南北最窄處約兩公里,最寬處約二十五公里,平均海拔五百米左右,是漢江流域最大的盆地。

漢中地區氣溫適宜,水量充足,耕地集中,水稻、小麥、油菜等農作物的產量非常高,而且,該地域還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所以,漢中地區不僅是一個環境優美、物產富饒、資源豐富的宜居之地,還是漢末三國時期,一處條件非常優越的屯軍備戰之所。

漢中地區的古道及關隘;

漢中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使得該地成了一處古道縱橫、關隘重鎖,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及戰略價值的地域。據《三國志》載,曹操曾將漢中地區稱之爲“天獄”、“獨守之國”。自夏禹至兩漢時期,漢中地區共有六條古道,其中,南通益州腹地蜀川地區的有兩條,北通關中地區的有四條。這六條古道形成了漢中地區涉外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陝甘與蜀川之間進出的咽喉重地。

1.褒斜道:

據《讀史方輿紀要》載,褒斜道自夏禹時期就已經開鑿而成,因該道貫穿褒水與斜水兩處山谷,所以得名“褒斜道”。不過,當時只是一條小道。後期經過春秋戰國及兩漢時期的數次擴展、修繕,使其成了一條全長約五百餘里,從漢中通往關中地區的重要通道。該道南起褒谷口(漢中市漢臺區的褒城鎮北山口),北至斜谷口(寶雞市眉縣的斜谷關口)。《史記·範睢傳》中所說的“千里棧道通蜀漢”,指的就是褒斜道。

2.陳倉道:

據《陳倉道初探》中的記述,該道起自於今天水市勉縣天蕩山下的黃家溝村,行至留壩縣境內的正河西上,再北上出大散關,行至古陳倉縣的城址爲終點,全長近五百里。據《勉縣軍事志》載,該道的名稱,來自於西漢初期名將韓信所實施的“暗度陳倉”而得名。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也曾於此道北上伐魏。

3.子午道:

據《長安志》載,子午道於漢元始五年(公元5年)開通,因起點與終點都是“子午鎮”,故得名子午道。該道自西安市長安區的子午鎮起,至漢中市西鄉縣的子午鎮止,全長約六百六十多里。楚漢爭霸時期,漢高祖劉邦分路進擊關中時走的便是子午道。

4.儻駱道:

儻駱道是秦蜀之間的一條古道,南起今漢中市洋縣的倘水河口,北止今西安市周至縣的西駱峪。三國時期,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曹魏大軍三路伐蜀時,名將夏侯霸率領的部隊走的就是儻駱道。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的滅蜀之戰,曹魏名將鍾會率領的大軍,走的也是儻駱道。

5.米倉道:

據《南江縣誌》載,米倉道起自今陝西省漢中市的南鄭縣,過米倉山,進入今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因此得名“米倉道”。該道全長約五百里,是兩漢時期進入四川的要道。曹操於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率部平定漢中,張魯逃跑時走的就是米倉道。

6.金牛道:

金牛道是古代進入巴蜀的主道。據《水經注》載,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率部伐蜀時找不到道路,於是命人開闢了金牛道。在古代,凡是想從漢中進入四川,金牛道是必經之路,舍此無路。所以,金牛道也被稱之爲蜀道。唐代詩人李白的那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金牛道。

漢中地區除了這六條古道之外,還有大小十幾處險關要隘。比如,漢中地區在後世影響巨大的兩處自然關隘,“定軍山”及“天蕩山”。這兩處都是該地區自然山、水形成的天然屏障,尤其是“定軍山”,還被後世稱爲“三國第一山”。再比如,依託自然地理人爲修築的陽平關、陽安關、青石關、鐵鎖關、百老關等十幾處險關要隘,共同構築了古漢中地區的防禦,確保了蜀漢集團北部門戶的安全。因此,漢中在漢末三國時期,成了魏、蜀兩大集團傾盡全力爭奪的西北主戰場之一。

司馬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