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能薄膜發電停牌74天后,中國建材集團旗下子公司凱盛科技(600552.SH)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落子安徽蚌埠,計劃投資100億元,形成1.5吉瓦產能。除了央企國資,錦江集團、聖暉萊、龍焱能源等民企亦紛紛加入戰局,薄膜光伏市場的競爭格局因它們的加入正發生改變。

李河君的新“敵人”

面對新“敵人”,漢能總部那堵面積不斷擴大的專利牆或許能給李河君帶來底氣。

來源:角馬能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角馬能源 師雨菲

2

半個月後,坐落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北園的漢能總部將迎來決定私有化成敗的關鍵“戰役”,兩個大會——“法院會議”和“股東特別大會”將在此舉行。

自2015年5月20日起,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停牌至今,但復牌維艱。在業績回暖情況下,該公司創始人李河君決定啓動私有化計劃,以期崛起。

李河君的“敵人”不止於此。由漢能推動並主導的薄膜光伏市場引起神華、中國建材、上海電氣等國資垂涎,它們砸下巨資,趁機佈局。

漢能薄膜發電停牌74天后,中國建材集團旗下子公司凱盛科技(600552.SH)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落子安徽蚌埠,計劃投資100億元,形成1.5吉瓦產能。

此後三年,凱盛科技在薄膜領域大肆擴張,先後在泰州、徐州、濮陽等地謀劃佈局。‘角馬能源’不完全統計,其在薄膜光伏領域的計劃投資額或超300億元。

在中國建材之後,神華集團聯手上海電氣、德國Manz AG公司,斥資25億元成立合資公司,進軍薄膜光伏市場。

除了央企國資,錦江集團、聖暉萊、龍焱能源等民企亦紛紛加入戰局,薄膜光伏市場的競爭格局因它們的加入正發生改變。

如今,李河君和漢能逐漸恢復元氣,這個萬億級市場的戰火或許纔剛剛燃起。

攪局者

最強勁的攪局者來自中國建材集團。早在四年前,這家全球最大的建材製造商就已開始佈局薄膜。

2015年2月,凱盛科技決定在江蘇試水。一個總投資10億美元的500兆瓦銅銦鎵硒(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落戶江陰。

彼時,凱盛科技及其母公司中國建材集團,正面臨宏觀經濟下行和“去產能”的雙重壓力。危機中,該公司總經理彭壽寄望於在新材料、新能源領域尋求新的出路。

彭壽把目光瞄準距離凱盛科技總部安徽蚌埠僅350公里的江蘇江陰。這個當年的全國百強縣冠軍,正在力推新能源產業。其所在的蘇南一帶,誕生了協鑫、尚德、天合、阿特斯等光伏巨頭。

彭壽在江陰的佈局,很快得到母公司的大力支持。

僅僅九個月後,凱盛科技與江陰市政府再度簽約1.5吉瓦CIGS薄膜太陽能產業基地項目。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出席簽約儀式。

簽約前,這位有“中國稻盛和夫”之稱的商界領袖和央企領導,甚至親自向江陰所在的無錫市市長汪泉,推薦該項目“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技術新、產品新”。

此時的李河君,卻正在爲漢能薄膜發電股價暴跌、復牌遙遙無期而焦頭爛額。

李河君的困境加劇了外界對薄膜發電的質疑。一些業界人士甚至聲稱:“漢能膜發電及李河君悲慘的今天,就會是凱盛的明天。”

但彭壽依然決定迎着質疑聲高歌猛進。在江陰最初試水不到半年,凱盛科技再籤當時國內最大規模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

2015年8月,凱盛科技決定在總部所在地蚌埠投資100億元,打造1.5吉瓦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

宋志平與安徽省委書記王學軍共同出席簽約儀式。這個被寄予厚望的項目於一個月後正式開工。

兩年後,中國首片CIGS薄膜太陽能模組成功下線,1.5吉瓦CIGS二期項目也開始啓動。

除江陰和蚌埠項目外,凱盛科技還先後計劃在泰州、徐州、濮陽等地佈局。

彭壽對薄膜發電的熱衷並非孤例。中國建材集團入局後,神華集團也開始押注薄膜太陽能電池。

2016年底,這家全球最大的煤炭公司,聯手上海電氣(601727.SH/02727.HK)等,出資25億元組建光伏公司,進軍CIGS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

佈局之初,一個306MW產能的項目便已在醞釀之中。

攪局者不僅只有央企,錦江集團、聖暉萊、龍焱能源等民企亦紛紛加入戰局。

去年年初,吳選之決定在杭州佈局40兆瓦碲化鎘(CdTe)薄膜光伏組件生產線。短短11個月後,該生產線便進入投產狀態。

這位年逾古稀的龍焱能源董事長,曾於18年前在美國創造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16.7%,並保持該紀錄長達10年之久。

他的入局,讓薄膜光伏領域烽煙再起。

格局生變?

吳選之的風光並沒有延續太久。

數日前,其子吳奔出現在第四屆中國光伏+創新發展論壇上。這位龍焱能源總經理身着一襲筆挺的藍色西裝,不厭其煩地向與會者重申,該公司是“全球三家之一、國內唯一在規模化生產碲化鎘薄膜組件產品的企業”。

但他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事實。僅在一個月前,深圳賽格發佈公告稱,停止其與龍焱能源合作建設的碲化鎘薄膜光伏產業基地項目。

業界猜測,項目被叫停的原因,或許是由於其技術不夠成熟。

吳選之父子當初選擇碲化鎘技術有其歷史原因。在漢能之前,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陽能公司一直是美國的First Solar。該公司選擇的正是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

儘管First Solar的鐵王座於七年前被漢能取代,但該公司實力仍不容小覷。截至2017年,該公司在全球各地光伏電站的總裝機容量已達20GW。

受此鼓舞,吳選之父子於十一年前創立龍焱能源,希望在中國複製First Solar的成功。

但吳選之在美國創立的世界紀錄,並沒有幫他在中國帶來商業上的成功。

直到2016年,龍焱能源才依託第一條碲化鎘薄膜產線,成功實現商業化,並在光伏幕牆這個小衆市場佔據壟斷地位。

而在龍焱能源蟄伏的近十年間,其對標的First Solar也被漢能超越。

李河君有着與吳選之等科學家迥異的發展思路。憑藉資本,早年其通過四起精準海外併購掌握薄膜技術,並基於此,在晶硅佔主導的光伏行業殺出一條血路。

資本對李河君的王者之路頗多助力。背靠其早年投建的水電站,這位跨界玩家入行之初,便憑藉雄厚的資本優勢,大舉擴張產能。

2011年,漢能薄膜發電在港交所借殼上市。此後四年,該公司的經營數據猶如火箭般躥升。其淨利潤從2011年的7.2億港元,飆升到2014年的33.1億港元。

李河君的個人財富也在資本市場的熱捧中達到巔峯。

但外界一直沒有停止對漢能薄膜技術的質疑。質疑在2015年李河君遭遇“滑鐵盧”後再度掀起高潮。

在光伏產業過去數十年的發展中,晶硅技術率先成功實現商業化,並持續降本增效,目前已佔據光伏電池市場90%以上的份額;而各類薄膜太陽能技術佔比不足一成。

在此背景下,漢能更像是一個孤獨的異類。

而中國建材集團、神華集團等央企入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爲對薄膜技術的肯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央企,大多選擇漢能的CIGS技術,而非龍焱能源的碲化鎘技術。

過去十餘年的競爭,李河君憑藉資本優勢在薄膜光伏領域建立起一家獨大的格局。這一格局如今正隨着央企的加入而發生微妙變化。

在去槓桿的大趨勢下,央企的資本優勢顯得尤爲突出。

央企的青睞讓薄膜在光伏領域話語權得到加強,但漢能不得不面對新競爭對手對其霸主地位發起的挑戰。

面對新“敵人”,漢能總部那堵面積不斷增大的專利牆或許能給李河君帶來底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