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外蒙專家研究了好些年也未能解讀出來,走投無路之下,外蒙在2014年將發現斷崖文字的事情,告訴中國內蒙古大學的蒙古專家齊木德道爾吉,邀請他親自前往外蒙,與當地專家共同破解中國古文字之謎。據史書記載,永元元(89)年,杭愛山(史書稱燕然山)曾進行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石刻記載的主角——漢軍車騎將軍竇憲一戰封神,將屢犯邊境的匈奴擊潰,使其向西方遠遁,奠定了邊境長久以來的和平。

文字,是文明的標誌,民間一直都認爲倉頡是漢字的創造者。東漢文學家許慎曾在《說文解字序》中寫道: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既然有了發明創造,自然便有後世傳承,而古人尤其喜歡在石壁上刻下文字,既是爲了記載,也是爲了紀念。30年前,中國古文字出現在某外國斷崖處,經考古學家翻譯過來後,無數中國人熱血沸騰。

1990年,外蒙的兩名牧民正在草原上放牧,可是老天爺的臉說變就變,好好的一個大晴天竟然瞬間烏雲密佈,下起了大雨。兩名牧民將羊羣趕到杭愛山南麓的時候,結果在不經意間,瞟到頭頂上方的崖壁上,似乎刻着什麼東西。在他們仔細辨認之下,發現那些應該是古代漢字,但是他們一個字都不認識。

雨停之後,他們馬上報告給當地的文物部門,請有關專家進行解讀。可是,外蒙專家研究了好些年也未能解讀出來,走投無路之下,外蒙在2014年將發現斷崖文字的事情,告訴中國內蒙古大學的蒙古專家齊木德道爾吉,邀請他親自前往外蒙,與當地專家共同破解中國古文字之謎。

經過兩國的長時間商談之後,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和內蒙古大學聯合組成專家組,來到杭愛山南麓對摩崖石刻進行實地考察。該摩崖石刻寬1.3米,高0.94米,離地距離爲4米左右,想必是多年的地質變遷,將原本與人等高的石刻抬高了幾米。正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中國專家成功地將260餘古文字解讀出220餘個,石刻所刻內容的大體意思已經知道了。

石刻爲東漢班固所作的《封燕然山銘》,其中的銘辭記載道:威武王師,征伐四方;剿減兇殘,統一海外;萬里迢迢,天涯海角;封祭神山,建造豐碑;廣揚帝事,振奮萬代。該摩崖石刻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邊塞紀功碑銘,而這種“刻石紀功”的形式不僅在東漢沿用,甚至包括北魏、唐、明、清等時期也一直沿用,使紀功碑發展成爲一種獨特的金石類型。

據史書記載,永元元(89)年,杭愛山(史書稱燕然山)曾進行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石刻記載的主角——漢軍車騎將軍竇憲一戰封神,將屢犯邊境的匈奴擊潰,使其向西方遠遁,奠定了邊境長久以來的和平。摩崖石刻歷經千年,即使竇憲將軍的肉身已經不在,但他曾經揮灑的熱血、在戰場上對家和國滲入骨髓的愛,都會穿越幾千年的黃沙和風雪,傳遞到當代中國人的心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