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人對綦毋潛參加科舉考試落第一事反覆地進行慰勉,鼓勵友人不要灰心懊喪,落第只是暫時的失意,要相信世上還會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終是不會受埋沒的,表達了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勸慰,寫得委婉盡致。【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這兩句詩說綦毋潛落第後將取道洛陽經過江淮回家鄉。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唐代:王維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書法作品

註釋、作者簡介、創作背景、賞析

【綦毋潛】:綦毋爲複姓,潛爲名,字季通,荊南人(治所在今湖北江南),王維好友。

【聖代】:政治開明、社會安定的時代。

【英靈】:有德行、有才幹的人。

【東山客】:東晉謝安曾隱居會稽東山,借指綦毋潛。

【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齊兄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後世遂以采薇指隱居生活。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這兩句指雖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爲沒有才能。金門:金馬門,漢代宮門名。漢代賢士等待皇帝召見的地方。吾道非:是指孔子嘆自己政策的不能實行,半途受到阻礙。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這兩句詩說綦毋潛落第後將取道洛陽經過江淮回家鄉。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違:分離。

【行當】:將要。

【桂棹】:桂木做的船槳。

【“吾謀”句】:說綦毋潛此次落第是偶然失敗。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綦毋潛是在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的,因此這次落第至少應在三年之前,則此詩當作於王維公元723年(開元十一年)被貶濟州之前。當時唐玄宗雖然徵招人才,但仍有許多賢能未能被用,所以詩中有“君門遠”之嘆。

這是一首送別詩。此詩圍繞送友還鄉,層層深入,娓娓道來。詩人對綦毋潛參加科舉考試落第一事反覆地進行慰勉,鼓勵友人不要灰心懊喪,落第只是暫時的失意,要相信世上還會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終是不會受埋沒的,表達了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勸慰,寫得委婉盡致。

開頭四句言當今正是太平盛世,人們不再隱居,而是紛紛出山應考,走向仕途。五、六句是對綦毋潛的安慰:儘管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選擇科舉之路是沒有錯的,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勸綦毋潛暫回家去。“度寒食”“縫春衣”,是從時令上提醒對方,含有關切之情。“江淮”“京洛”,從路線的選擇上提出建議,含有送別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見詩人對綦毋潛的深情厚意與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設想對方回鄉的快捷與沿途風光,給人以溫暖之感,意在安慰對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開心起來。最後兩句規勸對方,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華恰好未被主考官賞識,切不要因此怪罪於開明的“聖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爲朝中賞識英才的人稀少。這一懇切安慰之辭很能溫暖人心,激勵綦毋潛繼續仕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