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泉口鎮後溝村、沈家灣村均屬於深度貧困村,兩村地處泉口鎮以北的腦山地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差,雖然兩村於2016年脫貧,但貧困戶主要依靠政策性收入,鞏固提升和後續產業發展後勁嚴重不足,制約着兩村、鄉鎮及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門源縣將電子商務進農村作爲實施精準扶貧、促進羣衆增收的創新舉措來抓,落實電商專項資金1500萬元,從2016年起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00萬元電子商務發展專項基金,建成縣級電子商務中心、12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82個村電商服務點,實現44個貧困村電商點全覆蓋,淘寶旗艦店、蘇寧夢幻海北館、京東·門源特產館和官方微信商城建成運營,京東商城、蘇寧易購、供銷e家等平臺已進駐合作,註冊了“大美青海·花海門源”縣域公共品牌,形成了“縣有平臺、鄉有網店、村有網貨”電商扶貧新格局,門源縣被評爲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

攝影: 陳文年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2015年年底,脫貧攻堅戰打響,門源回族自治縣嚴格按照貧困村、貧困戶精準識別的標準和程序,識別出貧困村44個、非貧困村6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312戶11600人,貧困發生率爲8.5%。三年脫貧攻堅期間,門源縣不斷完善精準扶貧大數據庫信息平臺與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機制,實現了基礎數據和需求信息互聯互通,並按照應納盡納、應扶盡扶的原則,對貧困人口進行動態調整,通過對貧困村、貧困戶採取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幫扶措施,2018年年底全面完成了貧困人口穩定脫貧,4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摘帽。今年7月初接受了國扶辦組織的2018年貧困縣摘帽國家抽查,門源縣經青海省政府公告,退出貧困縣序列。

易地搬遷,“搬”來美好生活

11月14日,走進後溝村、沈家灣村易地搬遷安置區,在總投資9837.4萬元、佔地面積52928平方米的區域內13幢安置樓房拔地而起,面積及戶型爲25平方米12套、50平方米18套、80平方米(兩室和三室)90套、100平方米(三室)306套和110平方米(三室) 12套,共6戶型438套搬遷戶住宅樓,並建設備用房和活動中心1幢,文化廣場、水、電、路和小區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

在廣大幹部羣衆的幫工幫勞下,後溝村47戶、沈家灣村40戶共87戶貧困戶324名羣衆只用了四天時間分兩批喜遷新居,搬進新居的貧困戶一個個喜笑顏開,住進了盼望已久的新房。

已是花甲之年的老支書趙萬錄走過田間地頭、穿過村社小巷,看着祖祖輩輩生活過的地方,看着他爲此操心多年的村莊心中五味雜陳,有離開故土的不捨、有搬入新居的喜悅,更有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喜悅源自後溝村47戶貧困戶全部搬進了黨和政府新建的、位於門源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小區,喜悅源自老百姓是從此邁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

感恩祖輩生活過的故土,雖然是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發、“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腦山地區,但這裏是生他養他的故土。感恩黨委政府對地處腦山地區發展後勁不足的老百姓的親切關懷,60歲的他在這個山溝溝裏爲262戶人家的大小事操碎了心,貧困戶已經搬遷了,水、電、暖等仍是他操心的事情。

泉口鎮後溝村、沈家灣村均屬於深度貧困村,兩村地處泉口鎮以北的腦山地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條件差,雖然兩村於2016年脫貧,但貧困戶主要依靠政策性收入,鞏固提升和後續產業發展後勁嚴重不足,制約着兩村、鄉鎮及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拔窮根、挪窮窩、換窮業’,這是門源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多方考證後作出的重大部署。以徹底解決兩村基礎設施建設難、產業發展難、羣衆脫貧致富難、適齡學生上學難的‘四難’問題爲根本目標,最終決定以易地扶貧搬遷的方式將後溝村、沈家灣村437戶1587人搬遷至浩門鎮安置房。”泉口鎮黨委書記韋宏告訴記者。

“高血壓等高原病是這一帶的易發病,因此後溝、沈家灣兩村普遍存在因病致貧問題,加之交通不便,每逢雨雪天,患病羣衆外出就醫是難上加難。且該村因受地理位置影響,自然災害頻發,種植業的穩產增收也是難上加難,以上種種都給脫貧攻堅成果鞏固、羣衆生產生活長足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和風險。這下好了,兩村實施整村搬遷後,對續寫好黨和國家脫貧攻堅‘後半篇’文章、促進兩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以及徹底改善羣衆生產生活條件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泉口鎮黨委書記韋宏說。

搬出去土地怎麼辦?靠什麼生活?

牲畜怎麼辦?這是後溝村、沈家灣村羣衆一直以來的思想顧慮和對今後生產生活的擔憂。

泉口鎮爲了更好地實現易地搬遷羣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確保搬遷一戶脫貧一戶,以生態保護、調整種養業產業結構、扶貧開發爲前提,因地制宜規劃產業發展項目。

在後續產業發展方面,門源縣委、政府,泉口鎮黨委、政府規劃從種養結合,技能、產業培訓,自主創業,項目分紅等方面實現農牧雙贏、勞務增收、穩定就業,有效解決後溝村和沈家灣村的後續產業。

部門聯動發力,形成強大合力

在三年脫貧攻堅中,門源縣堅持高位推進,全面壓實責任。一是健全組織體系。把健全機構、落實責任作爲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保障,成立了縣黨政一把手任組長、相關常委爲副組長的雙組長制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各相關部門也相應成立了黨政一把手任組長的扶貧開發工作機構,全面落實了黨政一把手第一責任和分管領導直接責任,並將脫貧攻堅作爲全縣四項重大任務之一,建立了縣委常委掛牌督辦機制,壓實了縣鄉村三級書記一起抓脫貧攻堅工作的責任,形成了上下一體聯通的組織領導體系。二是精準目標任務。制定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前兩年實現整體脫貧的實施意見》和脫貧攻堅行業扶貧計劃及實施方案,構建“1+8+10”的精準扶貧政策體系,確定了力爭3年內完成集中攻堅任務的目標,將工作措施精準到村、到戶、到人,做到了總體規劃科學、年度計劃明確、推進步驟清晰、幫扶措施具體。三是配強工作力量。選派能力突出的幹部,配強了縣扶貧開發局領導班子,充實了工作力量。四是嚴格精準識別。門源縣立足每戶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貧困人口結構等多重因素,按照羣衆申請、民主評議、村級評審公示、鄉鎮審覈公示、縣級審定公告“五步法”進行了貧困戶識別工作,爲全縣貧困人口建立了“戶有本、村有冊、鄉有簿、縣有電子檔”的脫貧臺賬,做到了底子清、任務清、目標清。

各行業部門主動認領脫貧攻堅任務、落實責任,紮實推進“八個一批”行動計劃,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構建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扶貧開發大格局。

狠抓到戶產業扶貧,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6323.84萬元,對2621戶9881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了每人補助6400元的精準扶貧產業發展項目,扶持貧困羣衆發展畜禽繁育、特色種植、資產收益等扶貧產業,年人均增收933元。

促進鄉村旅遊扶貧,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800萬元,通過招商引資吸納龍頭企業資金6906.34萬元,行業部門配套1407萬元,撬動金融貸款2100萬元,打造了東川鎮魚兒山、浩門鎮頭塘村等一批鄉村旅遊扶貧景區景點,直接帶動貧困戶532戶1886人,戶年均增收1128元;輻射帶動景區周邊農牧戶408戶,戶年均增收1.8萬餘元。

發展村集體產業,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15610.91萬元,實施了44個貧困村光伏扶貧項目和65個非貧困村村集體發展項目(其中:2019年投入6899萬元,實施了109個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00萬元,在44個貧困村實施了互助資金項目,累計發放互助資金貸款和“530”扶貧小額貸款2.32億元,有效解決了貧困羣衆產業發展資金需求。

通過對口幫扶、企業幫扶、社會幫扶,凝聚了脫貧攻堅合力。累計落實山東省威海市、中糧集團援建資金1.58億元,從產業發展、人才交流、技術培訓、民生領域等方面開展幫扶工作。目前,威海市四市區與門源縣12個鄉鎮建立了對口幫扶機制,爲脫貧攻堅注入新動力;省州縣單位和幹部職工爲貧困村和貧困戶落實幫扶資金、項目資金及物資摺合1.16億元,並通過政策宣講、產業對接、勞務幫扶等措施,促進了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縣內46家民營企業與40個貧困村、65個非貧困村簽約結對幫扶,落實幫扶資金1228.88萬元,幫扶貧困人口24803人次。

因勢利導,激發內生動力

門源縣脫貧工作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針對貧困羣衆內生髮展動力不足的實際,創新思路,引導羣衆從思想上除窮根。以政府購買文化服務的方式,組建了“理論+文藝+扶貧”十九大精神宣傳輕騎兵,在全縣109個村7個社區巡演113場次,深入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針政策。由政府出資40.6萬元,文化部門與參演文藝團隊所在村簽訂演出協議,參演農牧民藝人每人增收1.13萬元,參演民間文藝團隊所在村每村獲得村集體收入5.98萬元。

編印了涵蓋13個方面73項惠民政策的《門源縣惠民政策明白冊》以及《脫貧攻堅政策問答口袋書》《扶貧小額信貸政策一本通》《鄉村振興·文明底色》等宣傳冊共10萬餘份、扶貧政策宣傳單3萬餘份,讓羣衆全面瞭解各項惠民政策措施,提振脫貧信心,增強發展願望,引導羣衆從思想上除窮根。製作播放扶貧工作專題片2部、扶貧公益廣告14條,通過省州縣各類平臺,廣泛宣傳脫貧攻堅的亮點做法和典型事例,評選表彰脫貧光榮戶32戶,進一步激發了羣衆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門源縣將電子商務進農村作爲實施精準扶貧、促進羣衆增收的創新舉措來抓,落實電商專項資金1500萬元,從2016年起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100萬元電子商務發展專項基金,建成縣級電子商務中心、12個鄉鎮電子商務服務站、82個村電商服務點,實現44個貧困村電商點全覆蓋,淘寶旗艦店、蘇寧夢幻海北館、京東·門源特產館和官方微信商城建成運營,京東商城、蘇寧易購、供銷e家等平臺已進駐合作,註冊了“大美青海·花海門源”縣域公共品牌,形成了“縣有平臺、鄉有網店、村有網貨”電商扶貧新格局,門源縣被評爲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今年,實現電商線上交易額1931.07萬元,較2018年同期呈小幅增長趨勢,通過脫貧戶用工、分紅、代銷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共157人,人均年增收825元。

把就業創業作爲脫貧攻堅的“金鑰匙”,2017年起建立了財政性投資項目每100萬元吸納1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機制,使690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注重大齡未婚青年脫貧脫單問題,依託勞務公司選派90餘名有集中務工意願的大齡未婚青年,通過組織培訓,讓他們樹立自信,增強信心,掌握一技之長,並有組織地在縣內外務工增收,每人每月平均收益達2900餘元。

三年脫貧攻堅戰中,門源落實責任,紮實推進工作,扶智扶志,創新思路,使全縣4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3312戶11600人拔掉了窮根。今後,門源縣將按照“摘帽不摘政策”的要求,進一步細化省州脫貧攻堅各項政策,強化脫貧羣衆的動態管理,繼續落實好產業扶貧、行業扶貧、就業轉移等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強對邊緣戶扶持政策的研究,加大對邊緣羣衆基礎設施、產業扶持、醫療教育、培訓就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斷提高羣衆滿意度和認可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