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换句话也就是说,真正驻扎在淝水的军队也不过10万人,但是反观东晋的8万军队几乎人人参战,再加上晋军本来就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了很雄厚的兵力以逸待劳, 因此真正与前秦交战的晋军人数可能达到了十二三万人之多,这要比前秦的10万人多出很多。此时的苻坚认为反正是我众敌寡,便想着在晋军渡江之时向晋军发起猛攻,必能大获全胜,于是同意了谢玄的提议,但是当他下令全军后退之时秦军军心大乱,众多秦军将士以为前方战败,一时间纷纷逃命,自相残杀、踩踏。

大家好,我们的飞哥裁缝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个战役发生在十六国时期。当时的北方有前秦统治政权,南方者司马睿建立东晋,这样一来,南北双方就形成了对立的局面。
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淮南肥水展开了一场规模惊人的大战,史称“淝水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百万兵马居然输给了东晋的10万兵马,在历史长河中确实极为罕见。
前秦的天王苻坚统一了北方各族之后就开始准备南征东晋, 于是在公元383年5月,苻坚不顾左右大臣的劝阻和前进丞相王猛的临终遗言,坚决要进攻东晋,苻坚甚至扬言, 自己强兵百万投鞭就能使河流瞬间断流。
公元383年8月,苻坚带领苻融、张蚝、慕容垂,等各位大将率骑兵25万为前锋南下,苻坚随后率领百万雄兵从长安出发,其中他的步兵60万、骑兵25万。所到之处所向披靡,面对前秦的来势汹汹,东晋立即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领北府兵为前锋都督,与谢炎、桓伊等各路大将共同率领8万军士抵抗秦军。
东晋又另外派出将领胡斌率领五千水军增援寿阳( 今安徽省寿县) 。11月,谢石、谢璇和刘牢之在谢安的计策指挥之下,由刘牢之率领北府精兵5000人强渡洛涧,从后部袭击梁成军营, 并临阵斩杀梁城等十员大将。
随后又分兵截断退路的渡口,秦兵步骑 瞬间崩溃,仅落水而死的就有15000余人,晋军还缴获了秦军丢弃了大量军资物品并强渡洛涧,取得大胜的晋军随即乘胜追击,水路并进,此时晋军声势何其的高涨。
晋军全军瞬间推至淝水东岸于秦军隔河对峙,此时的苻坚在寿阳城上目睹了晋军布阵严整,心中渐渐的惧怕了起来,他有些后悔自己的鲁莽行事。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自己要打的仗跪着也要打完,他见淝水东面的八公山上有草木在抖动,以为是埋伏在那里的晋军,便越来越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 ,必须速战速决。
淝水之战的阴谋
此时的苻坚认为反正是我众敌寡,便想着在晋军渡江之时向晋军发起猛攻,必能大获全胜,于是同意了谢玄的提议,但是当他下令全军后退之时秦军军心大乱,众多秦军将士以为前方战败,一时间纷纷逃命,自相残杀、踩踏。见地方军中一片大乱,谢玄立刻发起了猛攻,于是晋军一鼓作气,追击秦军至寿阳三十里外的青岗。
一路逃亡的秦军听到风吹动声音便以为是追兵到了,昼夜不敢停息,最后只剩下10万多人逃回了北方。从而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经典事迹,至此扬名于历史。
但秦军真的有百万之众吗?
对于这个以少胜多之战,我个人认为有几个值得推敲的地方:
首先,秦军在那个时候不可能有100万,古代将领向来喜欢虚张声势,就比如曹操号称80万,其实只有十几万,其目的就是让敌人心惊胆战。
其次,征战方要攻打防守方的时候,不可能会让己方士兵全体出动,必然要留下部队镇守后方,预防被人切尾。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在生产力和经济水平低下古代,装备、物资、粮草等都是对国家财政严格考验。正常的古代作战标配是,一个士兵标配两个百姓提供运输和两朝,而后勤部队也要吃饭,如果真的有百万大军出动,那么一个月就会吃垮一个国家,所以苻坚不可能调派百万大军。
其三,古代没有现在这样高科技的通讯设备,将领发布兵力全靠传令兵,而在一眼玩不到头的队伍中,很难确定传令兵不会传错话。甚至我们可以想象,百万大军的队伍有多长,有可能前面的先头部队已经打完了,后面的士兵才出城。一旦前面部队失败,就会产生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后面的士兵还不知道什么情况就跟着跑,最后导致踩踏、误杀等伤亡。
淝水之战中,毕竟是前秦跑到别人地盘上去打仗,一路跋涉集结在淝水一带。秦军其实只有苻融独自带领的30万军队,但是这30万还分布在郧城至洛涧将近500里的战线上。
换句话也就是说,真正驻扎在淝水的军队也不过10万人,但是反观东晋的8万军队几乎人人参战,再加上晋军本来就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了很雄厚的兵力以逸待劳, 因此真正与前秦交战的晋军人数可能达到了十二三万人之多,这要比前秦的10万人多出很多。通过以上分析,其实历史上所谓的“以少胜多”其实应该是“以多胜少”、“以逸待劳”、“守株待兔”的战争事迹。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