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來看看這個時代最大牌的那些主流搖滾或者搖滾樂隊的新作品吧——比方夢龍樂隊、The 1975和21飛行員,你會在他們的新歌裏聽到合成器的旋律,或者要死不活的節拍,但是你可聽不到傳統的那種吉他solo,甚至,連吉他聲都變得越來越稀少了。但是當布萊德利·庫珀和他的樂隊在某個像是戶外音樂節的舞臺上演奏金屬樂時,當他低下腦袋,站在前臺,開始一段吉他solo,把那些憤怒的音符從琴絃間傾瀉而出的時候,觀衆大概只會這樣想:。

吉他solo之死

在流行-嘻哈明星Khalid的新專輯裏,《Outta My Head》這首歌的兩分多鐘以後,在時髦的迪斯科舞曲裏突然響起了一段奇怪的、似曾相識又似是而非的聲音——那種波浪般的,彈力十足的旋律在整首歌裏一共出現了大概15秒。

等等……這該不會是……吉他solo吧???

吉他solo之死

事實上,在Khalid的這首歌裏,合作者之一是約翰·梅耶(John Mayer),後者給這首歌加入的吉他solo讓這張專輯的多樣性異常的豐富。

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的是,在2019年似乎吉他solo已經成了當今音樂世界裏難得一見的珍稀物種;而在傳統的搖滾樂裏,它們可曾經是搖滾樂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來看看這個時代最大牌的那些主流搖滾或者搖滾樂隊的新作品吧——比方夢龍樂隊、The 1975和21飛行員,你會在他們的新歌裏聽到合成器的旋律,或者要死不活的節拍,但是你可聽不到傳統的那種吉他solo,甚至,連吉他聲都變得越來越稀少了。

吉他solo之死

The 1975

或許你會說,搖滾樂雖然式微了,但是搖滾的元素卻一直活躍在音樂世界裏,在當今火熱的那些流行音樂、嘻哈音樂或者節奏布魯斯裏,你總是能聽到源自說唱搖滾、90年代的另類搖滾和00年代的情緒搖滾的元素,但是——這些搖滾樂中的吉他,卻並沒有被採納。

而在當代的流行樂中,每當你在一首歌裏遇到間奏部分的時候,你也完全找不到吉他的痕跡,大部分時候是某種類型的合成器或者鍵盤,比方最近紅的發紫的Billie Eilish的《Bad Guy》。

吉他solo之死

Billie Eilish

那麼在如今的文化世界裏再也沒有吉他的地位了嗎?好像也並不是,但是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吉他英雄出現在了電影裏,而不是唱片裏。

在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中,由拉米·馬雷克所飾演的皇后主唱催促着吉他手梅博士改進《波西米亞狂想曲》的間奏solo,他喊着,“全身心投入進去”!

當你看到那個畫面:就是一個男人站在他的吉他音箱前面,一遍又一遍地完善着solo的每一個音符,這個過程似乎比搖滾樂本身還要古老,它就有點兒像是某種……儀式……你彷彿能從這種儀式中召喚出古埃及的神明。

吉他solo之死

《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劇照

與《波西米亞狂想曲》不同,《一個明星的誕生》也在當今的音樂世界中佔有了一席之地。布萊德利·庫珀在電影裏飾演的那個角色完全就是一個70年代的搖滾明星,他那種自我嚴肅的態度、狂野的氣氛,彷彿就好像是一個來自過去的搖滾幽靈——尤其是當他與Lady Gaga所飾演的女主角所代表的那種音樂相對比時。

但是當布萊德利·庫珀和他的樂隊在某個像是戶外音樂節的舞臺上演奏金屬樂時,當他低下腦袋,站在前臺,開始一段吉他solo,把那些憤怒的音符從琴絃間傾瀉而出的時候,觀衆大概只會這樣想:

這傢伙如此粗暴地對待他的樂器,大概是爲了象徵他內心的痛苦吧,不過這傢伙也太過分了,他竟然在彈吉他solo!

吉他solo之死

《一個明星的誕生( A Star Is Born)》劇照

在過去6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從貓王的《傷心旅館》裏那個刺耳的吉他聲開始,吉他已經成爲了搖滾樂DNA的一部分,負責產生這些聲音的樂器,如今你可以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最新展出的“大聲演奏”展覽中近距離觀察到。

從吉米·亨德里克斯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演奏美國國歌的吉他;到艾迪·範·海倫那把用於《Eruption》的騷紅色吉他;還有吉米·佩奇在《Whole Lotta Love》和《天堂之梯》等各種名曲中使用的電吉他。

但是,當你隔着玻璃觀賞這些“歷史文物”的時候,是不是你的腦海中也會產生這樣一種想法:那種在音樂中加入強勁的吉他solo爲代表的音樂或者文化的巔峯,早已是明日黃花了。

吉他solo之死

艾迪·範·海倫的騷紅電吉他

在主流搖滾和流行音樂的領域,似乎吉他間奏solo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絕跡(當然,在傳統金屬樂裏solo仍然是很常見的,鄉村樂也是如此,鄉村吉他手們經常也會有時間炫技一段)。但是當你回顧以前,似乎曾經有一個時期,在任何一首流行音樂裏,都一定會給吉他solo留下一個時間段。

對吧,最典型的就是MJ的《Beat It》。

或許一切的源頭是90年代的另類搖滾潮,涅槃樂隊的科特·柯本最先在《Come as You Are》中嘗試了淡化solo的概念;而碎南瓜樂隊的比利·科根的則讓搖滾樂評人們頻頻使用“剝離solo”這樣的詞彙來形容他們。

吉他solo之死

涅槃(Nirvana)

與長髮金屬時代那些爆炸着荷爾蒙的吉他solo橋段相比,另類搖滾似乎更加讓人注意到歌詞和他們歌曲的那種內在情緒,像柯本和科根這樣的垃圾搖滾代表人,他們的歌詞常常混亂不堪,並且帶有複雜的情感。

而與之相對的是,科特·柯本甚至都不會在solo的時候走到舞臺的前面來。

至於像Pavement這樣的樂隊,他們對吉他solo的態度反諷意味更強;等到硬搖滾在00年代重新以新金屬的形式迴歸主流舞臺的時候,像科恩和Deftones這樣的樂隊,他們的歌曲對riff的重視程度更是前所未有,比柯本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吉他solo之死

科恩(Korn)樂隊

或許吉他solo確實已經不太實用了,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和創新以後,你敢說當今的吉他solo有比亨德里克斯或者Stevie Ray Vaughan更值得一聽嗎?

而嘻哈、舞曲和當代流行音樂的興起則更加加劇了solo的無關緊要性,因爲在這些音樂類型中,吉他可以爲採樣提供節奏模式,至於solo就毫無存在的必要了。

正如碧昂絲那張標誌性的專輯《Lemonade》中,她選擇了與當代最優秀的吉他手傑克·懷特(Jack White)合作,但這首歌裏,並沒有太多吉他旋律的存在感。

吉他solo之死

傑克·懷特(Jack White),前白色條紋樂隊成員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15到20年間,所有繼承着吉米·亨德里克斯和Stevie Ray Vaughan衣鉢的吉他手們,都在刻意地倒行逆施。

00年代以後,傑克·懷特和黑鍵樂隊的丹·奧爾巴赫給吉他solo又續了一秒,特別是傑克·懷特的solo,他狂熱、疲憊而且尖銳;而黑鍵的新單曲《Lo/Hi》也具有一個奧爾巴赫式的輕快而強勁的solo。

德州布魯斯搖滾音樂人Gary Clark Jr.自稱自己拒絕傳統吉他英雄的那一套陳詞濫調,但是如果你聽到他的《Low Down Rolling Stone》,其中又還是包含了各種滑奏。

吉他solo之死

黑鍵(Black Keys)

然而即使在那些復古的搖滾樂中,吉他也依然成爲了二等公民,Cage the Elephant在《Ready to Let Go》裏面加上了一段簡潔而無畏的吉他solo,但是怎麼聽都覺得他們是在用吉他吹口哨,你還沒聽出味兒來呢,它就已經結束了。

至於他們最新的單曲《Goodbye》呢?那是一首由鋼琴驅動的芭樂——沒有任何的solo部分。

吉他solo之死

Cage the Elephant

除了音樂性以外,你很難不承認吉他solo也是一種文化上的遺產:你有沒有發現,在以往,那些舉起吉他走向前臺開始一段酷炫吉他solo的,往往大部分都是男性,而且大部分都是白人嗎?

在2019年的格萊美獎頒獎禮上,兩位女性音樂人貢獻了特殊的“吉他英雄時刻”,也代表了她們對於傳統的衝擊。在現場表演中,St. Vincent和節奏布魯斯藝人H.E.R.獻上了簡潔而獨具品味的吉他solo,完全不花哨,也完全沒有大男子主義。

St. Vincent並不喜歡過分賣弄她的吉他技藝,她的吉他彈得更有質感,而且也不會那麼刻意地區分開背景部分和突出的solo,她的吉他哲學更像是傳承於Robert Fripp和Marc Ribot這樣的吉他演奏家。

吉他solo之死

St. Vincent與Dua Lipa在2019年格萊美頒獎禮上同臺演出

“每隔幾年就會有人說吉他已死,”2018年時,St. Vincent說道,“事實並非如此,它會被再次發明,然後週期會重複繼續。吉他不會死,也不會怎樣。”

或許吉他solo可能永遠也不可能像曾經那樣在音樂世界中佔據主導地位了,就像搖滾本身一樣,但是在St. Vincent這樣新一代的吉他手幫助下,或許……它還能再續一秒。

吉他solo之死

吉他solo之死

吉他solo之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