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走進課堂,只需一部接入網絡的電腦或智能手機,就能在全球各地免費聆聽專家學者“擺”巴蜀文化——這樣的好事,不久前變成了現實。近日,由四川大學組織十餘位專家學者錄製的《巴蜀文化》課程,通過“中國大學慕課”平臺向公衆推出。

《巴蜀文化》共分12章,從巴蜀文化的定義與時空範圍,一路講述至四川保路風潮與中國製度文化現代轉型,涉及歷史、考古、文藝、哲學、科技等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的首批10位歷史名人中,《巴蜀文化》課程予以集中介紹的有9位之多,展現了四川歷史名人蔘與構建中華文化的不朽功績。

用“碎片時間”領略巴蜀文化

“同學們好,宗教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佛道二教,在巴蜀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堂課我們首先介紹道教在巴蜀的起源……”11月14日記者登錄時,《巴蜀文化》已更新至第十章“仙鄉禪源:巴蜀佛道文化”,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李曉宇手執摺扇,不借助任何資料輔助,便將相關知識娓娓道來。

此前已經上線的課程中,輝煌燦爛的巴蜀文化被巧妙安排進不同篇章,例如“古蜀探祕”主要介紹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水潤天府”着力于都江堰與古蜀水文化,“劍門雄關”着重講解以“蜀道”爲代表的四川古代交通……每一章又分爲若干小節,長度僅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十分適合利用碎片時間學習。

“早在上古時期,巴蜀大地就孕育了人類文明,巴蜀文化是華夏民族綻放於西南之地的一顆璀璨明珠。”該課程相關負責人表示,打造《巴蜀文化》的初衷,就是精選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器物和事件,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系統展現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亮麗特色。

《巴蜀文化》上線以來,網友打出了4.8分的高分(滿分爲5分)。有網友留言表示,課程“一人一桌一椅,儒雅的老師侃侃而談,精緻的圖片、文獻資料不時出現在畫面中,講得既系統清楚又很有趣味性。”

將推更多獨立課程

參與課程的十餘位專家學者,均已在相關領域耕耘多年。第八章介紹蜀派古琴和川劇藝術,就特邀蜀派古琴傳人、四川音樂學院教授戴茹,以及川劇研究學者杜建華、川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肖德美助陣。

作爲資深川劇研究專家,杜建華的講解不僅有詳實的數據支撐,還十分“接地氣”、有趣。據她介紹,川劇有4000多個傳統劇目,1949年後又改編、新編了2000多個劇目,搬演了大量歷史演義和傳奇志怪故事,其中源於《聊齋志異》和《封神演義》的大幕戲就分別有100多本和40多本。“川劇始終洋溢着貫通表裏的巴蜀氣息。”杜建華舉例道,經典劇目《打紅臺》儘管來源於《聊齋志異·庚娘》,劇中反派肖方卻明顯具有四川“渾水袍哥”的個性特點。

學習《巴蜀文化》的網友,有不少顯得“意猶未盡”。對此記者獲悉,《巴蜀文化》只是“先導”,今後將推出更多獨立課程。

目前,《走進杜甫》《巴蜀宗教與民間信仰》《巴蜀交通與對外交流》《琴韻劇譚》等已相繼登陸“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介紹蜀派古琴和川劇的《琴韻劇譚》擴展到足足10章,除了口頭講解,肖德美還親自上陣演示唱腔、身段等功法。“比如,川劇五大聲腔之一的崑腔來源於崑曲,如何用川腔唱崑曲,光靠說是講不清楚的。”

課程聚焦四川歷史名人

去年3月,我省正式啓動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並公佈大禹等首批10位歷史名人名單。記者發現,在《巴蜀文化》課程各個章節中,除武則天外,其餘9位歷史名人的成就都有系統介紹。

例如在人們相對陌生的蜀學領域,四川大學古籍所所長舒大剛通過7次課程,從先秦一直梳理到晚清民國時期,其中就涉及揚雄、落下閎、楊慎3位首批四川歷史名人。舒大剛介紹,西漢的揚雄不僅是“漢賦四大家”之一,還仿照《易經》撰寫了《太玄》,並完成我國首部方言著作《方言》;同代的天文學家落下閎,則創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太初曆》。“他們初步奠定了‘蜀儒文章冠天下’和‘易學在蜀’‘天數在蜀’‘小學在蜀’的基礎。”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紅,從1996年便開設“中國詩歌藝術”公選課至今,在《巴蜀文化》中主講李白、杜甫詩歌可謂信手拈來。“李白在四川讀書、習劍、結交朋友、遊覽山水,他的詩歌創作可以說‘得江山之助’,因此纔有《蜀道難》這種時人評價‘奇之又奇’的作品。”

【小知識】

慕課(MOOC),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爲目前流行於全球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慕課課程跟傳統的大學課程一樣,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從初學者成長爲高級人才,其內容廣泛覆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絕大多數課程都免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