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說起來,傳國玉璽也好,《蘭亭序》真跡也好,似乎都只活在傳說中,它們至今下落不明,但卻是無價之寶,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這兩個無價之寶放在一起是很難比較他們的價值大小的,但就歷史價值來說,傳國玉璽明顯是高於《蘭亭序》真跡的,畢竟它曾是皇權的不二象徵,或許這兩件寶貝如今正在某個地方安靜的待着,只等着有心人的出現,到那個時候,關於他們的一切就有了答案。”後唐遂亡,傳國玉璽就此不知所蹤,後代對其下落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始終不能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宋朝時期開始不時有傳國玉璽被發現的記載,但後來鑑定後發現都是僞造的,秦始皇時期的傳國玉璽究竟去了哪裏,誰也不知道,就連傳到李從珂時期的那塊傳國玉璽是不是就是最原始的那個傳國玉璽,也不得而知,或許它只是存在於傳說中。

傳國玉璽和《蘭亭序》真跡都是中國的重量級國寶,無論是從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還是經濟價值來看,他們都是無價之寶,很難將其簡單的來做一個對比,但我們還是可以對這兩件國寶有一個大體的認識,這裏四姑娘就來簡單說一下這兩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國寶。

相比較而言,傳國玉璽的歷史更久遠一下,它是秦始皇時期的印璽,而用來打造成傳國玉璽的那塊玉則歷史還要往前推一推,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產物。春秋戰國時期有這樣兩個故事一直流傳到後世,即“卞和獻玉”和“完璧歸趙”,傳說卞和當初獻的那塊玉就是著名的和氏璧。
當初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上打柴,撿到了一塊玉璞,卞和斷定這是一塊難得的寶物,於是獻給當時的楚國國君楚厲王,結果玉匠告訴楚厲王這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石頭,楚厲王一氣之下對卞和執行了刖刑,刖刑是上古五刑之一,即斷足,這一次卞和斷的是左足。後來楚厲王去世,楚武王繼位,卞和再次帶着玉璞出現了,玉匠的鑑定結果和當初是一樣的,卞和再次失去了右足。等到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繼位,這次卞和學乖了,並沒有直接去找楚文王,而是在楚山山底下放聲大哭,三天三夜不止,最後流的直接是血淚了,楚文王納悶,就去問卞和,然後對玉璞重新進行了鑑定,果然發現這是一個寶物,然後就打造成了和氏璧,這個故事在《韓非子》中有記載。
後來這塊和氏璧在戰國時期到了趙惠文王手中,然後就有了完璧歸趙的故事,秦昭襄王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這塊璧,而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最終完璧歸趙,這個故事就不細講了,相信很多人對此都是很熟悉的,在戰國時期,且不管秦昭襄王是出於什麼目的、什麼心思,但是和氏璧卻是被他抬到了價值連城的地步,《史記》中也說“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也就是說,在和氏璧還沒有被雕刻成傳國玉璽的時候就已經是價值連城的寶貝。等它搖身一變,成爲傳國玉璽的時候,就不能用價值兩個字來衡量了,它已經變成皇權的象徵,成爲全天下每個皇帝都想要擁有的一個政治工具。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得到了這塊和氏璧,然後讓李斯將其打造成一個皇帝獨有的印璽,印璽底部以大篆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從此傳國玉璽就和皇權捆綁在一起,如果手中沒有傳國玉璽,即便是做了皇帝,也有得位不正之嫌,皇帝也會日夜心神不寧。每次王朝更替時,獲勝方如果沒有繼承這枚傳國玉璽,往往會被世人恥笑爲“白板天子”,可見傳國玉璽對於封建統治者的重要之處。歷代統治者對於傳國玉璽的爭奪,引發了無數傳奇故事,最有名的就是王莽篡漢時孝元皇后王政君擲璽斥責王莽父子以及隋朝蕭皇后帶璽降唐等傳說。
而傳國玉璽最後一次記載於史冊是在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在石敬瑭率兵攻陷洛陽前,攜帶后妃子嗣與衆多皇帝御用之物焚燬於玄武樓,《資治通鑑·後晉》記載:“唐主與曹太后、劉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後唐遂亡,傳國玉璽就此不知所蹤,後代對其下落衆說紛紜,莫衷一是,始終不能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宋朝時期開始不時有傳國玉璽被發現的記載,但後來鑑定後發現都是僞造的,秦始皇時期的傳國玉璽究竟去了哪裏,誰也不知道,就連傳到李從珂時期的那塊傳國玉璽是不是就是最原始的那個傳國玉璽,也不得而知,或許它只是存在於傳說中。

再來說說《蘭亭序》真跡,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序》是東晉王羲之所作,一氣呵成,自然流暢,不過,它的真跡究竟在哪已經成爲一個迷。王羲之之後,有很多人臨摹《蘭亭序》,其中唐朝時期的馮承素臨摹的最爲神似,而今天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蘭亭序》正是馮承素的作品(也有人認爲並非馮承素所作),屬於“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其價值絲毫不輸故宮其他“鎮館之寶”。
《蘭亭序》講述的是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修禊以文會友一事,在《蘭亭序》的推廣上,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沒,李世民極爲推崇王羲之的作品,不僅想法設法得到了《蘭亭序》真跡,還親自爲《王羲之傳》寫了一篇史論,貞觀時期,李世民命史官修撰《晉書》,而李世民則親自爲其中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寫了四篇史論,由此可見李世民對王羲之的喜愛,李世民還讓當時的文人書法家臨摹《蘭亭序》,然後將其賜給有功的大臣,更甚者,李世民在去世後要求《蘭亭序》真跡陪葬昭陵。
如果《蘭亭序》真跡真的陪葬昭陵的話,這或許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爲昭陵在後世尤其是五代十國時期被盜掘,《新五代史》記載:“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爲正寢,東西廂列石牀,牀上石函中爲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
這是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溫韜盜掘昭陵的記載,溫韜在七年的時間裏對唐陵挖了個遍,其破壞性是相當大的,倘若《蘭亭序》真跡真的在昭陵中,或許早已經被毀壞了也未可知。不過也有人寄希望於《蘭亭序》真跡藏在唐朝唯一沒有被盜掘的乾陵中,但願這是真的吧。
其實說起來,傳國玉璽也好,《蘭亭序》真跡也好,似乎都只活在傳說中,它們至今下落不明,但卻是無價之寶,其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這兩個無價之寶放在一起是很難比較他們的價值大小的,但就歷史價值來說,傳國玉璽明顯是高於《蘭亭序》真跡的,畢竟它曾是皇權的不二象徵,或許這兩件寶貝如今正在某個地方安靜的待着,只等着有心人的出現,到那個時候,關於他們的一切就有了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