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京師傳媒大講堂第13講: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機制與解釋講座在京師大廈9308順利舉行。講座主講人爲香港城市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副教授沈菲。講座由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洪忠主持。

  135編輯器

  講座伊始,張洪忠介紹了主講人的基本情況,沈菲博士畢業於俄亥俄州立大學傳播學,是哈佛大學柏克曼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傳播學研究方法期刊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Measures副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爲民意、政治傳播、新媒體與社會、消費者與公民行爲。曾在Journal of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Theory,Communication Research,New Media &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曾獲得2014谷歌學術研究獎。

   論文的研究問題

  沈菲講座的第一部分內容從“研究生論文的研究問題”展開。以《現代傳播》爲例,通過觀察其論文標題和稿件評價標準,發現其中暗含邏輯——即論點重要性勝於問題。由此得出結論,學術界存在論文的研究問題缺乏深度的取向。而與西方對比發現,西方學術界的論文則強調發現問題。

  社會科學的“5W”

  接下來,沈菲圍繞“社會科學該問什麼樣的問題”展開。用包括《共產黨宣言》等多個實例向我們闡釋了,在“5W”要素中,社會科學研究中強調的是How與Why。探求過程與因果的價值在於對變化的解釋,在社會科學中重視對通用因果的探求而非對單維因果的探求。

  沈菲提出,社會科學探求因果和解釋變化有三方面原因:理解變化以及差異的機制;把握未來;改變現狀。並總結道:針對因果提問、過程提問是社會科學研究最有價值的探索方向之一。對於變化的敏感,決定了對於問題認識的深度,WHY可以影響WHAT。

  “問題”引發“問題”

  沈菲還在講座中談到了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經歷。美國媒介研究存在一個大的弊病——大多停留在個人層面,沈菲對此頗爲認同。因此他在自己的選題研究中尋求突破,結合個人層面與宏觀層面,尋找變化、解釋變化。他強調,在學術研究中,“問題”(problem)引發“問題”(problem),要重視宏觀環境解釋因素的重要性。

  學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

  講座最後,沈菲總結了好的研究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針對變化和差異;不僅僅解釋單個個案;研究問題本身有信息量;與現存文獻有對話和交流;因果不能太過接近;因果不是僅僅是共變;先尋找問題(problem),再尋找問題(question)。沈菲指出,學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遠遠比學會解決問題重要。

  講座上,沈菲向聽衆推薦了閱讀書目《社會解釋的多樣性》、《社會科學問題再思考:進階思考》等書籍,在閱讀中培養學術思維。

  在提問環節中,沈菲爲同學們解答了美國主流政治傳播研究的主要缺陷、黨派差異研究、研究過程跨學科知識的掌握等問題。

  最後,張洪忠通過總結什麼是學術研究、研究的問題意識、因果關係問題回顧了講座。強調了傳播學學者必須培養嚴謹開放的學術思維的重要性,表示學院還將舉辦多種形式學術講座訓練學生的學術思維。

  記者|馬銀鴻

  排版|王子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