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市民年人均數字閱讀量:7.920本。成都自2015年起,連續三年榮獲全國“十大數字閱讀城市”稱號。

2019年12月2日,天府書展結束,四天時間裏,共有29家出版集團、近300家單體出版社、17家民營圖書策劃單位和30餘家非書文創企業參與,僅主會場就有11萬種圖書。本次天府書展開設了500餘場閱讀活動,共接待讀者110餘萬人次,圖書銷售額達2992萬碼洋。

書展雖已落幕

但成都人閱讀的熱情卻不會減少

從文翁興學的好學之郡,到唐宋文豪聚集的詩歌之城,再到如今書香滿溢的文化之都。時光荏苒,閱讀讓文化之光持續閃耀天府,讓城市精神代代傳承。

閱讀是成都的一張城市名片

成都自2015年起,連續三年榮獲全國“十大數字閱讀城市”稱號。其中2015年,榮登全國“十大數字閱讀城市”榜首;2018年榮獲全國首個“書店之都”榮譽稱號。現在全市共有3522家書店,列全國第二;每萬人擁有實體書店2.2家,位居全國前列。

成都書店數量:3522家

成都市民年人均紙質閱讀量:7.306本

成都市民年人均數字閱讀量:7.920本

成都市居民家庭戶均藏書:約90冊

2018年度市民人均紙質閱讀消費:約192元

市民日均數字閱讀時長:46.40分鐘

《2018年度成都市全民閱讀指數調查研究報告》表明:成都市全民閱讀指數爲119.479。相比上年度提高一個百分點;成都市民綜合閱讀率達87%;年人均紙質閱讀量7.306本,數字閱讀量7.920本,高於全國水平。

閱讀,已然成爲成都響噹噹的城市名片。

開館前的四川省圖書館

早上8點的四川省圖書館門前早已排起長龍。從開館到排隊的讀者全部入館,大約用了20分鐘,開館半小時後,自修室裏已是一座難求。

綠道上的公共閱讀空間

綠道上也能閱讀?在成都市錦江區東安南路的錦江綠道紅色步道旁,有一處全新打造的“錦書來”公共閱讀空間,不少人都會選擇來此看書。

“網紅圖書室”花錢閱讀

除了圖書館,成都還出現了一批“付費自習室”,這種自習室一般會被佈置成一排排的私密閱讀區,每個閱讀區擁有獨立坐位,配備檯燈、充電插座、小櫃子等,自習室外,還有一間配套的茶水休息室,微波爐、電腦、打印機、飲水機等一應俱全。

社保卡即是借閱卡

一張社保卡,就可以借遍全城公共圖書館。在這裏,讓人流連忘返的不止小酒館,還有14座公共圖書館。成都市內擁有包括四川省圖書館、成都圖書館和12座區縣圖書館。遍佈的圖書館豐富了市民們的生活。

成都圖書館目前共有27萬餘人辦理借閱證,累計借閱量已有1400多萬。上到60歲的老人、下到學齡前兒童,他們的閱讀需求,成都圖書館來滿足。

成都市圖書館讀者分析

就在今年,成都開放第三代社保卡作爲讀者證,持已激活的第三代社保卡的市民享有全市公共圖書館的最高借閱權限,到成都市所有公共圖書館及其分館、服務網點,不再登記,直接刷社保卡即可借還書。

讀者一次可借8本書、4本刊,並可享受全市公共圖書館的統一服務,具有成都市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共享平臺的免費訪問權,可免費使用成都數字圖書館的海量資源。

圖書館實施這一措施,有利於提升兒童和青少年參與全民閱讀的積極性,同時也增加家庭可借閱文獻數量的上限。

特色書店讓閱讀更精彩

成都是全國首個書店之都,點位多、基礎設施條件好、服務能力強,在補充現有公共圖書館體系上,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

爲鼓勵全民閱讀,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視實體書店發展,每年拿出700萬元資金用於實體書店扶持獎勵。

方所書店成都太古裏店,是一間以「藏經閣」作爲靈感發想的書店。由於建築原址是大慈寺,又位於地下一層,「藏經閣」的概念便應運而生。

成都方所門店面積四千平米,是亞洲最大的民營書店,店裏的圖書分類齊全,圖書繁多,可以找到偏冷門的書籍。

鍾書閣的上海店被評爲“中國最美書店”,成都店設計上延續了充滿空間感的特徵,其中的字幕玻璃牆寫滿了各種經典的文學片段,堪稱鍾書閣的經典“款式”,同時運用了竹節、寬窄巷子、川劇臉譜、熊貓等成都元素。

方所、言又幾、鍾書閣、三聯韜奮生活等國內大牌書店選擇落戶成都,也是對成都閱讀環境的認可與支持。現在,成都的書店每週都有各式活動,邀請作家來蓉交流、舉辦讀書會、讀者交流會、文化創意產品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