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听达旗村民给你讲述,从犁耙锄头到现代机械的变迁

王五命和妻子扛着原来使用的锄头

王五命家曾经使用的耙子

达拉特旗白泥井镇海勒苏村村民王五命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你瞧,他站在自家起起伏伏的玉米堆上,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今年我种植玉米3700亩,这在过去把人累死也干不完。如今,机械化收割更省事,轻轻松松把钱赚。”他自豪地说。

王五命一直务农,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和妻子靠承包的100多亩地维持生活。2006年以来,善于思考问题的王五命发现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闲置的土地也越来越多,他就试着租赁这些地来种植粮食作物。随着白泥井实施大型喷灌项目,王五命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到2016年他已经承包土地4100多亩。“但这么多土地光靠我和妻子两人种植是远远不够的,雇人工来种又费时又费力,成本还高。从2007年开始,我购买了1台大拖拉机,有了机器的帮助,我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后来我又陆续购买了6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1台点播机等,基本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王五命指着院子外各种机械告诉笔者。

改革开放40年,王五命经历了从人工耕种到全程机械耕种的全过程。改革初期,他家里种地就是使用的犁、耙、锄头等简易农具,每家每户仅仅能种二三十亩地,而且这都是种的比较多的,效率非常低。在没有接触农机具以前,王五命和妻子两人种玉米每天只能种1亩多,秋天收玉米每人每天只能收半亩多,还得起早贪黑地干活。现在使用点播机和收割机种和收,每天能种100多亩,这之间的差距不可想象,而且产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种地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提起种地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发愁了,而是盘算着响应政府号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机械化农业这条路走得更宽。

现代化玉米脱粒机让玉米脱粒更省事

近年来,通过政策补贴和政府引导,农机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王五命购买的农机具不仅自己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也对外出租给村民们使用,大大提高了全村人的生产效率。王五命说:“我们打心眼里感谢这些科技发明,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让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

其实,当初采购这些机械,王五命也有不少担忧。他说,“开始没接触这些大型机械之前,大家都对这个东西存有不信任的心理,觉得机器再好也不如人做得精细,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也是心里直打鼓,到底这个东西可靠不可靠。直到第一年用点播机种进去,秋天用收割机收割了几百亩的玉米以后,而且操作起来简单安全,各种防护措施也都很到位,我才相信,这是日后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我的带动下,村里先后有十几户人家购买了农机具,村里大部分人家在农忙时也租赁我的机器。”

王五命驾驶自家新型打草机工作

王五命与自家新型玉米收割机合影

王五命喝了一口水,接着说:“从我接触农机具以来,农机具开始由收割为主,不断向耕种、施肥、除草等产前、产中环节发展,由原来的单功能机具不断向大中型、高效能、复式作业农机具转变。现在我们这里种植玉米已经形成机械化一条龙,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劳作。白泥井镇地势平坦,土壤条件良好,非常适合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再加上近几年政府对农机具的不断重视,补贴政策越来越好,更提高了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更加坚信农牧业走向机械化的道路会越来越好。”

从犁耙锄头到现代化机械,40年来,农机具的变迁让农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生活更有奔头了。

鄂尔多斯晚报实习生 乔鹏

●本报记者石全心致力于爱心事业十多年,如今因爱女患病陷困顿,本报呼吁——请帮帮他的女儿

●致广大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的一封信

●准旗小孩丢失案最新进展!小孩的父亲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编辑: 包裕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