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聽達旗村民給你講述,從犁耙鋤頭到現代機械的變遷

王五命和妻子扛着原來使用的鋤頭

王五命家曾經使用的耙子

達拉特旗白泥井鎮海勒蘇村村民王五命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你瞧,他站在自家起起伏伏的玉米堆上,臉上掛滿了豐收的喜悅。“今年我種植玉米3700畝,這在過去把人累死也幹不完。如今,機械化收割更省事,輕輕鬆鬆把錢賺。”他自豪地說。

王五命一直務農,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和妻子靠承包的100多畝地維持生活。2006年以來,善於思考問題的王五命發現村裏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閒置的土地也越來越多,他就試着租賃這些地來種植糧食作物。隨着白泥井實施大型噴灌項目,王五命不斷擴大種植面積,到2016年他已經承包土地4100多畝。“但這麼多土地光靠我和妻子兩人種植是遠遠不夠的,僱人工來種又費時又費力,成本還高。從2007年開始,我購買了1臺大拖拉機,有了機器的幫助,我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後來我又陸續購買了6臺拖拉機、1臺收割機、1臺點播機等,基本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王五命指着院子外各種機械告訴筆者。

改革開放40年,王五命經歷了從人工耕種到全程機械耕種的全過程。改革初期,他家裏種地就是使用的犁、耙、鋤頭等簡易農具,每家每戶僅僅能種二三十畝地,而且這都是種的比較多的,效率非常低。在沒有接觸農機具以前,王五命和妻子兩人種玉米每天只能種1畝多,秋天收玉米每人每天只能收半畝多,還得起早貪黑地幹活。現在使用點播機和收割機種和收,每天能種100多畝,這之間的差距不可想象,而且產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種地的積極性也大大地提高,提起種地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發愁了,而是盤算着響應政府號召,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把機械化農業這條路走得更寬。

現代化玉米脫粒機讓玉米脫粒更省事

近年來,通過政策補貼和政府引導,農機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王五命購買的農機具不僅自己在農業生產中使用,也對外出租給村民們使用,大大提高了全村人的生產效率。王五命說:“我們打心眼裏感謝這些科技發明,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還讓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

其實,當初採購這些機械,王五命也有不少擔憂。他說,“開始沒接觸這些大型機械之前,大家都對這個東西存有不信任的心理,覺得機器再好也不如人做得精細,也有一定的危險性,我也是心裏直打鼓,到底這個東西可靠不可靠。直到第一年用點播機種進去,秋天用收割機收割了幾百畝的玉米以後,而且操作起來簡單安全,各種防護措施也都很到位,我才相信,這是日後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我的帶動下,村裏先後有十幾戶人家購買了農機具,村裏大部分人家在農忙時也租賃我的機器。”

王五命駕駛自家新型打草機工作

王五命與自家新型玉米收割機合影

王五命喝了一口水,接着說:“從我接觸農機具以來,農機具開始由收割爲主,不斷向耕種、施肥、除草等產前、產中環節發展,由原來的單功能機具不斷向大中型、高效能、複式作業農機具轉變。現在我們這裏種植玉米已經形成機械化一條龍,從種到收都是機械化勞作。白泥井鎮地勢平坦,土壤條件良好,非常適合機械化農業的發展,再加上近幾年政府對農機具的不斷重視,補貼政策越來越好,更提高了我們的信心,使我們更加堅信農牧業走向機械化的道路會越來越好。”

從犁耙鋤頭到現代化機械,40年來,農機具的變遷讓農民嚐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生活更有奔頭了。

鄂爾多斯晚報實習生 喬鵬

●本報記者石全心致力於愛心事業十多年,如今因愛女患病陷困頓,本報呼籲——請幫幫他的女兒

●致廣大退役軍人及其他優撫對象的一封信

●準旗小孩丟失案最新進展!小孩的父親做了一個重要決定...

編輯: 包裕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