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這個時間節點,面對持續下跌近7個月、跌幅超過600元/噸的玉米價格,市場如何探尋“底部”信號?主要看導致這一波下跌行情的利空因素是否繼續存在,一旦這些利空消耗殆盡,甚至發生轉變,是否就可以判定目前的市場價格已經處於底部區間?

隨着全球經濟的波動和氣候變化的影響,農產品市場一直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特別是玉米,作爲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價格的波動不僅關係到廣大種植者的收入,也影響着整個玉米加工產業鏈的穩定性。

玉米價格持續下跌近7個月

從供需關係來看,玉米價格從上年四季度開始持續下跌至今年4月份,主要是受供應預期增長(豐產)以及下游消費(養殖端)預期不佳的雙重影響,疊加進口穀物在一季度大幅增長,導致玉米價格在長達近7個月的時間裏持續處於下跌態勢。

在此輪下跌過程中,雖然伴有階段性的反彈,但最終的持續回落令市場前期“抄底”者苦不堪言。玉米作爲全國產量第一的大宗農產品,其價格走勢在供需基本面逐步轉變的過程中,必然伴隨着轉折點的出現。正所謂:沒有一直下跌的行情,也沒有一直上漲的行情。

利空一:2023年玉米大豐收

不容否認,2023年新季玉米大豐收是玉米現貨價格近半年以來持續下跌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全渠道低庫存的狀態,使得本來就處於豐收年景的玉米現貨市場,在年度上半段(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可流通糧源顯得更爲充足。可以說,全渠道低庫存疊加豐收的背景,是玉米價格持續下跌的主因之一。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進入二季度後期乃至三季度初期這個傳統的供應空檔期,全渠道尤其是終端消費端低庫存的弊端或將開始顯現,一旦出現集中性採購,餘糧本就不足且保存在貿易環節的玉米現貨價格,或將因此呈現出大幅波動態勢,可能複製上年8月份華北地區的上漲行情。

利空二:進口穀物大規模衝擊

近幾年,國內玉米進口總量呈現出較常態化大幅增長的態勢,年度進口玉米平均超過2000萬噸,疊加高粱、大麥等替代穀物的大規模衝擊,使得南方銷區市場一度將進口穀物的完稅成本作爲採購價格的重要參考。

進入2024年之後,雖然一季度的穀物進口總量依然呈現出同比大幅增長的態勢,但分月來看,已經呈現出較爲明顯的衰減態勢,加之國內對於保稅區玉米加工的相關限制措施,二季度乃至三季度的穀物進口規模也將呈現出衰減的態勢。

考慮到目前國內玉米價格低位運行的狀態,進口穀物的替代優勢已經逐步喪失,因此,未來進口穀物與內貿玉米的消費量大概率會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進而成爲內貿玉米消費預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利空三:需求端呈現低迷態勢

生豬養殖持續虧損以及禽蛋類的階段性低迷態勢,使得飼料企業在建立原料庫存方面一直保持觀望態勢,包括年初階段能繁母豬存欄去化任務的提出,使得玉米下游消費端一度蒙上重重陰影。可以說,飼料養殖端作爲玉米下游消費的絕對“主力”,的確使得玉米產業鏈的整體消費呈現出較爲低迷的預期。

不過,伴隨着3月份飼料產業環比大幅增長、同比降幅大幅縮減的數據公佈之後,春節過後生豬價格重心逐步提升,客觀上顯示出飼料養殖加工端也開始逐步走出低谷。尤其是在進口穀物以及內貿替代品(小麥及糙米)大幅減量的預期之下,養殖端未來對於內貿玉米的需求也將因此逐步好轉。疊加深加工企業年內開機率持續處於近年來的高位水平,玉米產業鏈下游消費有望在下半年逐步走出低谷並且恢復至常態水平。

利空四:進口成本壓制國內價格

外盤玉米價格低迷,從進口成本端壓制國內玉米價格。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進口玉米完稅成本一直遠遠低於國內市場價格。不過,2月26日CBOT玉米在觸及408.75美分/蒲式耳之後,同樣開啓了一波穩步上漲的行情。截至5月7日早盤,美玉米主力合約已經上漲至470美分/蒲式耳,累計漲幅超過60美分/蒲式耳。疊加美元一直處於強勢運行狀態,進口完稅成本因此也水漲船高,性價比大打折扣。

玉米市場即刻轉勢或不現實

綜合分析,新季玉米上市之後,在豐產、進口衝擊、下游需求低迷等諸多因素的共同衝擊之下,歷經6個多月時間,累計跌幅超過600元/噸。目前包括新季玉米的供應續航能力(持續供應到9月)、進口穀物的衝擊衰減預期,以及下游需求的復甦預期均在發生變化,玉米市場的價格走勢也因此呈現出新的驅動方向。種種跡象表明,玉米現貨市場的底部特徵已經開始顯現。

不過,雖然華北地區玉米市場近期迎來一波超跌反彈,但是東北主產區仍然受制於倒掛的局面,以小幅回調爲主,市場流動性仍然有待提升。總而言之,對於玉米這個年產超過2.6億噸的大宗農產品來說,沒有一直上漲的行情,同樣也沒有一直下跌的行情,而是上漲和下跌的交替過程。雖然當前玉米市場已經大概率步入底部區間,但是現貨價格的上漲還需要用時間去換空間,即刻轉勢顯然不現實。原文刊登於2024年5月9日糧油市場報三版)

責任編輯:戴明 SF00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