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趙

  劉邦,作爲一個歷史人物,毛澤東曾評價他爲“封建皇帝裏最厲害的一個。”

  但47歲之前的劉邦,好喫懶做、不務正業,整日與一些狐朋狗友喝酒吹牛,還與酒館老闆娘打情罵俏。放在現代,就是那種最爲鄰居大爺大媽不屑的、沒出息的“二流子”。

  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油膩的中年無賴、來自底層的社會閒散人員,竟然打敗了出身高貴、年輕有爲的西楚霸王,當上了大漢朝的開國皇帝,成爲漢民族的開拓者。

  說到劉邦和項羽,就必須要提一下楚漢相爭。關於這段歷史,我們從小就不陌生,這麼一個影視劇裏的大IP,隔三差五就會被搬上熒幕。但看劇學歷史,總是不太靠譜的事。對普通人而言,啃歷史著作,難度係數又太高。

  最近小編讀了史傑鵬的《劉邦傳》,講真,這書太適合我這樣的歷史渣渣讀了。

  《從俠道到王道:劉邦傳》

  史傑鵬/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這本書,由很多史料串聯起來,還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忠於歷史,但卻意外的好看,語言直率可愛,通俗易懂。以平視的角度,剖析劉邦這樣的大人物。讀過以後覺得,無論劉邦還是項羽,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躺在歷史課本里的知識點。

  用大王(史老師網名梁惠王,粉絲們親切的叫他大王)迷妹的話講:“大王寫大王,果然威武!”

  今天我就安利給大家這本《劉邦傳》,看看大王是如何分析總結屌絲劉邦吊打高帥富項羽,成功走上人生巔峯的。

  01

  不安於現狀

  話說,中年劉邦,能從一衆“二流子”中脫穎而出,成爲泗水亭長,當上秦國的公務員,和他自小的“遊俠”夢不無關係。

  劉邦想當的那種“遊俠”,可能與我們心中的俠客(比如荊軻),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司馬遷給遊俠的定義是:一種專門急人之難卻不求報答的人。而我們的作者大王覺得,司馬遷給遊俠的定義有些拔高了。

  

  “俠”本來的含義是“幫助”,但這個“幫助”並不指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大家都過得這麼苦,憑什麼幫你?遊俠其實早先都是貴族公子的保鏢,也就是“幫助”貴族公子更安全收稅、更安全享受的。他們因此獲得豐厚的薪水、舒服的居處環境、豐盛的伙食。

  

  劉邦自幼不愛學習,也不愛務農,打起架來不要命,有這樣的志向也不奇怪。

  

  劉邦從小就耳聞了不少關於信陵君的故事。他摸着自己一身的腱子肉,只恨自己出生太晚,沒有機會投奔到其門下。能和志同道合者朝夕相處,大碗喝酒,大塊喫肉。危難一至,則殞身喋血,快意恩仇,報答主子的禮遇,留名天下。

  

  

  天天貓腰在地裏侍弄莊家,風裏來雨裏去,一輩子能掙幾個錢?不,這絕不是他劉邦想過的生活。

  

  少年劉邦的遊俠夢,雖然沒有實現。但也養成了他輕財重義,豁達大度的江湖大哥性格。因此黑白兩道都喫得很開。就連蕭何、曹參這兩個見過市面的文化人,也被他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不安於現狀、善於組織人才,又恰逢亂世。可見,他在沛縣起義成功,也是時機成熟順理成章的大概率事件。

  02

  善於聽取意見,重視人才

  我們這位平民皇帝,文不能書,武不能戰,“智不比張良、勇不如韓信、纔不敵蕭何”。但他善用人才,能夠把天下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

  韓信本來是項羽的手下,他屢次給項羽出謀劃策,項羽都無動於衷。聽說劉邦惜才,韓信就投奔了劉邦。

  劉邦雖然不計前嫌,但一開始也不夠重視韓信。韓信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鬧起脾氣又要撂挑子走人。好在蕭何覺得他是個有爲青年,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而劉邦也虛心聽取了蕭何的馬上重用韓信的建議,特意齋戒了好幾天,設壇場,再宣佈韓信爲大將。可謂給足了韓信面子。

  書中,劉邦與蕭何這對君臣之間的對話,竟然讀出了滿滿的寵溺感,好玩得不得了。所以特意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蕭何道:“還等什麼?趕快重用韓信,不重用他,他終究會跑掉。”

  劉邦道:“好吧。看你的面子,我拜他爲將軍。”

  蕭何搖頭:“他還是會跑。”

  劉邦詫異:“難道拜他爲大將?”

  蕭何說:“這樣再好不過。”

  劉邦怕惹蕭何生氣:“好吧好吧,叫他來,馬上拜。”

  蕭何還是搖頭:“不行,您向來滿嘴髒話,傲慢無禮。現在拜大將,像呼兒子似的,有尊嚴的人誰受得了?您要是對韓信這麼呼來喝去,他還是會跑……”

  劉邦滿口答應:“好。”

  

  由此可見,劉邦既能從諫如流,又十分愛惜人才。這些特質,都是他的競爭對手項羽所欠缺的。

  03

  用人不疑

  這一年,楚漢之爭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在滎陽前線,項羽數次出奇兵斷了劉邦的糧道,這讓劉邦大爲腦殼疼。劉邦他向陳平尋求意見。因爲項羽疑心很重,容易聽信讒言,陳平提出了用重金離間項羽身邊骨鯁之臣的計劃。

  要知道,陳平可是有過受賄前科的。可劉邦不僅選擇了信任他,還給了他一大筆錢,讓他隨便花。

  

  劉邦大笑稱善,當即給陳平撥了四萬斤黃金,而且讓他肆意花費,不用報告預算賬目。

  

  當初有人舉報陳平受賄,劉邦首先反思了自己的問題:如果引進的人才,卻需要靠受賄維持生計,這說明體制有問題,是自己的過錯。劉邦不僅馬上給陳平道了歉,還拜他爲護軍中尉,做監護整個軍隊的將領。

  劉邦這一點很值得學習,屬下犯了錯,他首先是檢討自己。而且,他有大格局,不拘於小利,四萬斤黃金究竟用了多少,他根本不在乎。

  陳平也很爭氣,成功離間了項羽和范增。范增被多疑的項羽氣死,他身邊最後一個謀士也沒了,預示着項羽最終的悲劇結局。

  04

  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

  劉邦率領一幫泥腿子入主咸陽以後,面對秦宮的奇珍異寶、美女姬妾,也開始膨脹了。樊噲和張良勸他,不要被蠅頭小利衝昏了頭腦,劉邦這才幡然醒悟,還軍霸上。

  在霸上,劉邦也沒閒着。他召集關中父老,做了一個安民的報告。

  

  他說:“父老們苦秦久矣,我和楚懷王約定,誰先進入關中,誰就當秦王。按照約定,我應該成爲秦王。我現在也和父老訂約,摒棄秦朝的苛法,隻立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和盜竊的,承擔相應罪責。諸位財產田宅一切如舊。我這次來到關中,就要爲父老們除殘去穢,不敢有絲毫侵擾,諸君不必害怕。”

  

  再來看看項羽是怎麼做的?

  楚軍攻打下新安城,項羽命令將二十多萬投降的秦兵全部活埋。一夜之間毀了秦國20多萬個家庭,以5口之家計算,有上百萬的秦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

  劉邦之前也幹過屠城的蠢事,但劉邦聽取意見知道收斂,開始重視輿情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而項羽屠殺卻因一句話不合,屠殺了降軍,既然投降也要死,爲啥不奮起抵抗呢?這爲他日後失敗埋下了隱患。

  05

  大王評劉邦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劉邦除了具備以上這些成功人士的特質,大王也認爲:“劉邦真是上天眷顧,項羽不是才能不行,而是太年輕,整整比劉邦小了20多歲。”如果能給項羽足夠的時間成長,打磨個性,歷史的車輪將怎樣轉動,猶未可知。

  也許這樣一個真實的劉邦,並不是你所喜歡的那類人。但正如大王所說:“我個人不喜歡劉邦這種人。但我不否認他在人格上的優點,他心胸寬闊,能容人,善聽意見,有判斷力,智商和情商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每個人對歷史人物都有自己的解讀。但我們能從他們身上借鑑些什麼,是值得大家仔細探究的。將這本《劉邦傳》,作爲閒暇時普及歷史的讀物,實在是很不錯的一個選擇!

  書房記

  知識 | 思想|文學| 趣味

  合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