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經洪武,永樂兩個以征戰和武功文明的皇帝之後,創造了一個盛世,明成祖朱棣去世後,他的兒子朱瞻基即位,可以說朱瞻基延續了永樂的盛世太平,兵發展生產,把國家推向了一個安定,富足的時代。
所以,朱瞻基對於明朝貢獻頗大,可以位列明君之列。然而,朱瞻基即位時間短,沒有統治幾年,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朱祁鎮卻在新的統治時期,釀下“土木堡之變”,使得大明差點滅國,連皇帝都被蒙古擄去,可以說得上是明代王朝當中的奇恥大辱之一。
所以,朱祁鎮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好。他寵信閹宦王振,敗壞朝綱,把朝廷政務搞得一團糟。他疏遠賢臣,不聽勸阻,親率大軍到土木堡與也先的部隊決戰,由於指揮不當致使國家精銳三大營全軍覆沒,一敗塗地,自己也遭生擒,硬是被蒙古人綁架邊關數十年。
可以說,朱祁鎮是一個很沒用的皇帝,也經常被後世的皇帝甚至史學家門引爲笑談。然而,朱祁鎮真的就是這麼的一無是處嗎,他之所以親信宦官,釀成大禍,完全是因爲他自己咎由自取,頭腦昏庸嘛?
我們先說說朱祁鎮重用王振。王振是朱祁鎮最寵信的太監,也是後來朝廷消極怠工,釀成“土木堡之變”的始作俑者。王振得到寵信之後,不僅囂張跋扈,代君行旨,拉幫結派,培植黨羽,還向皇帝進獻讒言,離間皇帝與忠誠大臣之間的關係。並且慫恿皇帝,貿然出戰,由於指揮不當,把一場原本容易的勝仗硬是打成了慘敗,最終讓國家損兵折將,皇帝被擒,釀成大禍。
實際上,這一切的根源要從朱祁鎮的父輩們說起。大明建國之初,朱元璋在位的時候,就想辦法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上。他打擊相權,削去丞相職務,改爲內閣制度,並且藉助機會,剷除了朝中幾乎所有的開國功勳大臣名將。不知不覺之中,他把所有的權力全部掌握住了,但同時,巨大的權力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工作負擔,所以朱元璋每每工作到深夜,每天政務纏身,但是他精力旺盛,忙到吐血卻又樂此不疲。
到了朱棣的永樂時代,他也是一個權力至上的人,造反得來的江山不易,多少人眼饞,也有多少人心懷嫉妒,所以朱棣也用強力的手腕,將權力集中,所以朱棣能夠一言九鼎,號令天下。但是,他沒有他爹的工作效率,承受不了一個巨大的國家所有的政務。所以他把自己的權力一部分分給了內閣,也就是文官集團。就這樣,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獨佔鰲頭,再加上朱棣極端厭惡太監,所以宦官在永樂一朝都沒有出現過什麼厲害的人。
然而朱棣去世後,文官集團的權力得到了一個空前的發展,再加上朱瞻基繼承父親遺志,發展生產,以仁治國,就更加依賴於文官和內閣,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已經有種能夠制約君權的跡象了。這樣,朱瞻基爲了牽制相權,培養了宦官的勢力。他故意提拔一些身邊的親信宦官,並且給予他們適當的權利和特權,就這樣,一個用來制衡相權的宦官勢力培育起來了。
所以,朱祁鎮之所以親信宦官王振,雖然與他性格懦弱,不查忠奸有關係,其實也是宦官權力發展的一個產物。朱祁鎮和他的父輩們相比,行政能力大打折扣,而且也沒有魄力去制衡那些朝堂上功勳赫赫,鞠躬盡粹的老臣,相反,經常處處受制約,受管束,被批評,被嘮叨,所以,當一個又貼心,又處處逢迎,而且能夠對抗大臣勢力的王振出現在自己身邊的時候,朱祁鎮完全的把自己的信任交給了這個宦官,最終釀成了大禍。
還有一點就是邊關問題。在朱棣時期,朱棣爲解決邊患,多次出征蒙古,邊關一有騷動跡象,立刻率兵攻打。然而,到了朱瞻基這一代,他認爲父親的做法太勞民傷財,於是開啓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但對於邊患方面,也避免用武力解決問題,所以處處妥協,使得少數民族以及蒙古殘元勢力得到發展,並且屢屢犯邊,且皆無阻擋。就這樣,使得也先這樣一個蒙古巨患發展起來。
到了朱祁鎮這一代,以強蒙犯境,朱祁鎮沒有任何軍事作戰的經驗,且領導有誤,終於導致了巨大的落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