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住—住好房!青城人的搬家記!看住宅建築裝修前後變化!我從小到大,搬過三次家。

第一次搬家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第二年,一家人從舊城大東街的老宅子搬到了新城的樓房裏。當時我的父親在水利水電系統工作,是一名水利專業技術人員。我的父親作爲專業技術人員,按照規定分配了一套小三室的樓房,60多平米。於是我們一家人搬到了新城。新樓房一共兩棟,每棟樓高三層,五個單元,一梯兩戶,青磚外牆,水泥罩面。家裏面水泥地,有公家統一配置的藍色鋼管單人牀、雙人牀。衛生間有白瓷洗漱盆,廚房有水泥洗菜池,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基本上算是拎包入住。

當年的新城一帶,還比較偏僻,遠沒有如今的燈火輝煌。那時我還在小學四年級讀書,母親的工作單位也在舊城北門。起初每逢下課,母親會推着自行車等候在校門口,載着我回家。那時候,感覺從舊城到新城,路是那麼遠,有時候放學晚了,天色已晚,特別是冬季,寒風凜冽,路燈昏暗,母親騎着自行車帶着我,更是艱難。越往新城走,行人越少,一路上爲了“壯膽”,嘴裏面總是念叨着“快到家了,快到家了”。後來漸漸習慣了,放學了就自己回家。

當時,市區平房居多,樓房很少,住樓房還是一件新鮮事,同學、鄰居、朋友來來往往,都來看新鮮。因爲空間比較大,每年我都邀請同學們到家做客,熱鬧一番。如今想起來,小三室的樓房,面積也不大,三個小臥室,一廚一衛,沒有客廳,進門就是窄窄的過道,格局也不盡合理。但在當年,無論是蓋樓房,或者是分到一套樓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周圍漸漸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矮矮的三層樓反倒顯得有些陳舊。

第二次搬家是2003年,當時我已經結婚成家。一紙“拆遷改造”的通告打破了平靜的生活。這一片要拆遷改造了。拆遷改造有兩種補償方式,一種是貨幣補償,開發商提供十幾萬元拆遷費,搬遷戶異地購置住房,俗稱“拿錢走人”。一種是舊房作價,另外再補交十幾萬住房款,兩年後原址回遷安置。溝通、協調、動員等等,自不必說,倒也順利,全樓人按期搬離。大部分住戶選擇了“拿錢走人”,少部分住戶選擇回遷安置。我家選擇了原址回遷安置。

當時面臨的問題是需要解決兩年的週轉房臨時居住。原本我家有一套媳婦單位在鋼鐵路分配的樓房,可是小孩當時在錫小上學,搬到鋼鐵路居住,學習工作生活有諸多不便。好在一個朋友,剛剛購買了新房,其舊房正好閒置,兩室一廳,離我即將拆遷的房子也不遠,暫且連租帶借,安頓了下來。算作第二次搬家。

由於租借的房子離施工工地不遠,步行不過五分鐘的路程。每天喫過晚飯,就散步到施工工地附近,看蓋樓成了每天的習慣。有時候,甚至恨不得進入工地幫着蓋樓。一天天,樓房越蓋越高,封頂,內外裝修,高層電梯房在期盼中一天天蓋起來了。

2006年五月份,距離合同規定交房日期的前一天,開發商打來電話通知交房,聽到這消息一家人興高采烈起來!第二天一大早,樂顛顛的趕到售樓部,辦理交房手續。拿到新房鑰匙,一塊石頭總算是落地了。

新房是高層電梯房,依舊是五個單元,一梯兩戶,住房三室一廳,120多平米,毛坯地面,寬敞明亮,南北通透,看着別提有多高興啦!接下來,就是聯繫裝修公司設計、裝修、通風、晾曬自不必說。

2006年底,第三次搬家,一家人又搬回了新蓋起的樓房,傢俱電器基本上更換了一遍。小區裏環境優美、綠樹成蔭,健身鍛鍊、休閒納涼各有去處。如今,已經在新房住了十年有餘。在物業的打理和業主的呵護下,居民們在清潔、美觀的小區裏愜意的生活。

俗話說,“人越勤越富,家越搬越窮”,可是在我看來,三次搬家,一次比一次好,一次比一次強!從狹小擁擠到寬敞明亮,從幾代同室到各居其屋,從有房住到住好房——一家人的搬遷經歷淋漓盡致地展現了40年來青城市民住房條件的改善,見證了改革開放給青城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