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中國史上最硬氣的幾個朝代,大明王朝可算是其中之一了,自古以來都有“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說法,即便明朝後期君主昏弱,到處天災鬧饑荒,內憂外亂不斷,依然湧現出一大批的名將,而孫承宗就是其中最爲耀眼的一個,堪稱大明王朝後期出將入相的傑出人物。由極力貶低漢人的滿清政權所寫的《明史》中單獨把孫承宗做一個傳來寫,足見滿清政權對他的認可。史書中更是對孫承宗大加稱讚,“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意思也就是說孫承宗即便進攻滿期不行但是守住大明王朝還是綽綽有餘的,依照孫承宗的才能,如果能讓他一直在遼東任職,是完全可以阻止滿清的。即便是滿清政權也不得不承認只要孫承宗固守在遼東,那麼他們就沒戲,這個評價是非常非常高的。所以孫承宗纔是大明王朝最後的屏障,他纔是真正能拯救大明王朝的人。
說到孫承宗,其實也是非常勵志的,一開始是個老師,但是他教書的地方可不是在什麼名城重鎮或者江南水鄉的地方,他教書的地方有點特別,在邊境教書(授經邊郡),一個書生跑到經常有戰事的邊境去教書,一般人是不這麼做的,可孫承宗並非一般人,不但在邊境教書,而且還喜歡向邊境的老兵們詢問邊關險要和防務的問題,最後成了一個邊關軍事通(用是曉暢邊事)。人生在世,有志者不虛度,最後孫承宗還是考中了進士,但是他考中進士的時候已經四十歲了,有點晚了。但人生就是這樣,如果你努力你有才能,一切都還不算晚,姜太公80歲了還在釣魚呢。中了進士之後,孫承宗成了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朱由校每次聽完課之後都說豁然開朗(帝每聽承宗講,輒曰“心開”),於是特別看中孫承宗和對孫承宗特別殷切(故眷注特殷),一個老師能得到學生這樣對待,可見孫承宗在明熹宗心中的地位如何了。
大明此時在遼東對戰滿清屢屢失敗,丟城失地,明熹宗只能委派孫承宗總督遼東軍政事物,由此開始,阻止滿清讓他們不能再進一步的關寧錦防線就此開始形成,滿清女真的噩夢就此開始。有人說孫承宗耗盡國庫建造關寧錦防線勞民傷財,此點我不敢苟同,張居正之後大明國庫就已經開始虧損,張居正在的時候誰記得他的好?大明後期更是西北天災連年鬧饑荒,這也和孫承宗構建關寧錦防線有關?再說了孫承宗只是從國庫要了八十萬錢,至於八十萬錢在當時是多少我就不說,有興趣的可以去查。之後孫承宗採取的是聽從“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策略,開始屯田築城,勞民何在?傷財在哪?讓滿清繼續在遼東搶掠纔不是勞民傷財?孫承宗之後派遣遼東諸將駐守錦州、大小淩河、松山、杏山等地,擴張二百里,裁剪軍隊一萬六千人,節省開支六十八萬。不管你說孫承宗勞民傷財還是怎樣,可是孫承宗上任之後確實阻止了滿清,即便後來袁崇煥總督遼東,滿清也沒辦法在越過關寧錦防線。事情就是這樣,你做什麼都會有人說不好,如果說王在晉的做法對的,那我只想說幾句,按之後袁崇煥在關寧錦防線和滿清作戰的情況來看,大明並不是不能贏滿清,那爲何要放棄遼東全面退守山海關呢?滿清當時已經足夠強大,平白無故就把遼東讓給滿清繼續發展壯大,說得不好聽這是漢奸所爲吧,皇帝讓你固守遼東是爲了收復以前丟失的土地,而不是讓你把現有的土地也拱手讓人,那時的滿清已經相當棘手難纏了,再把遼東所有土地全面放棄,勝算就會更大?坐等滿清自滅?
無論如何,孫承宗是一個偉大的戰略家、軍事家,由他構建的關寧錦防線確實阻止了滿清勢力的再一步擴大,可惜受閹黨掣肘,壯志難酬。不得已而選擇辭官回家。正如史書所記,假如讓孫承宗督師薊遼,完全是可以守住遼東,孫承宗纔是大明王朝最後的屏障,他纔是唯一能拯救大明王朝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