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無論是肖克儉還是顧維鈞,這些在亂世中成長的青年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的勇氣和決心,證明這個看似衰亡的中國還有救。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面對協約國要把山東的所有特權從德國轉移到日本手中,作爲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的顧維鈞對這種無恥行徑進行了擲地有聲的駁斥。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
現在的演藝圈裏,能擔得起“德藝雙馨”這四個字的演員,陳道明絕對算其中一位。

出道近四十年,他從未鬧出什麼緋聞,和妻子幾十年相濡以沫,家庭美滿幸福。

平日裏更是出了名的低調,很少參加綜藝節目,很少接受採訪,在公衆眼裏總是保持着一種神祕感。
但他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聲譽,被許多人奉爲“男神”,靠的是他無可挑剔的演技,是那些經典的影視角色。
既能演的了《康熙王朝》裏文韜武略的康熙皇帝,也能將《圍城》裏自視甚高卻活得一地雞毛的文人方鴻漸演繹得深入骨髓,還有《黑洞》裏心狠手辣的黑幫大哥,絕對是中國電視劇史的經典反派角色。


能如此完美駕馭不同角色,用陳道明的話來說,就是拍戲的時候,演員演的不是臉,而是心。
而在1999年上映的電影《我的1919》中,陳道明扮演近代著名外交家顧維鈞,也成就了他又一個深入人心的經典角色。

在大衆的印象中,陳道明既有溫文爾雅的知識分子氣質,又有讓人敬畏的強大氣場,而這種看似矛盾的性格恰恰與顧維鈞十分相似。
憑藉對角色的深入瞭解和強大的人格魅力,陳道明在片中做到了近乎“人戲合一”的地步,能夠拿下金雞獎最佳男主角也毫不意外了。

時隔20多年重溫這部經典,再看這段受盡屈辱的歷史,還有青年們熱血必爭的精神,放在如今的社會,仍有着振聾發聵的意義。

“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面對協約國要把山東的所有特權從德國轉移到日本手中,作爲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的顧維鈞對這種無恥行徑進行了擲地有聲的駁斥。


這一番慷慨激昂的辯駁,令時任美國總統的威爾遜和英國首相勞什·喬治聽完都讚譽有加,將顧維鈞稱爲“真正剪掉了辮子的中國人”。

有骨氣,有見識,言辭犀利卻不失風度,一心只爲維護國家尊嚴,顧維鈞的表現讓整個西方驚歎,他們看到了一個不同以往的中國人形象。


面對有着“老虎”之稱法國總理克里孟梭,顧維鈞表現得不卑不亢,他畫了一隻老虎作爲見面禮送給克里孟梭,引得這位鐵腕總理開懷大笑。


團長陸徵祥作爲外交界的老油條,勸誡顧維鈞說話要慎重,態度要謙和,爭取在山東問題上,得到英美法等大國的同情。



顧維鈞顯然不認同陸徵祥的話:主動示弱固然是種策略,但對本就積貧積弱的中國,“裝可憐”只會讓列強們更得寸進尺,更瞧不起中國。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因爲“忍讓”受盡外來侵略的屈辱,從堂堂“天朝大國”成爲帝國主義眼中任人宰割的肥肉,中國人成爲他們口中的“東亞病夫”。
即使作爲戰勝國赴巴黎參會,中國代表團也仍舊被敵視。
在顧維鈞剛到巴黎時,一羣法國傷兵不由分說就衝到馬車前阻攔,打傷了顧維鈞。


連妓女也對顧維鈞惡言相向,她們的言語充滿種族歧視的味道,讓顧維鈞心生悲哀。

而在國家層面更是如此,“弱國無外交”,在強大的帝國主義面前,中國只能任人擺佈。
所以日本特使敢“趾高氣昂”地大放厥詞,說中國在“一戰”中根本沒出一兵一卒,根本沒有資格到這裏來講話。而現場的外國使臣也暗暗偷笑,坐看着中國使團被奚落。


但顧維鈞拿出記者在一戰時拍下的照片,無情揭穿了日本特使的謊言。
一戰期間,北洋政府曾派出了14萬中國勞工,雖然不是參與戰鬥,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多少人的屍骨如今仍躺在異國的墳冢裏,漸漸被人遺忘。

於情於理,德國曾在山東佔有的利益都應該還給中國。如果再給日本,豈不是典型的強盜邏輯?
“山東省的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四萬萬中國人該不該憤怒?”

但在列強們看來,這就是世界的常態,我們看到的“無恥”,對於他們則是“公平、正義”。
說到底,什麼公平不公平只是他們給這個世界制定的規則。

影片沒有刻意煽情,所有的故事都基於真實的歷史展開,同時靠着陳道明拿捏得當的精湛演技,打動了每一個觀衆。

陳道明的表演令人信服,他的舉手投足都盡顯這位年輕外交家的風采,讓這個捍衛民族尊嚴的使者得以在電影中永存。


影片也沒有過於神話顧維鈞的作用,它讓我們看到每一個外交成員都在盡力挽救敗局,試圖改寫列強早已達成的這個無恥協議。


但歷史無法因爲極少數的個體改寫,這些外交官們無力扭轉北洋政府的妥協,無法阻擋列強的掠奪,他們失敗了。
陸徵祥最終扛不住壓力離開,他自知沒有顧維鈞的勇氣,心中不安的他更不想成爲民族的罪人。

顧維鈞充滿失望和遺憾,他拒絕了最後的簽字,並告訴這些高高在上的人,所有中國人,將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


1919年5月4日,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
這一天的北京,衆多青年學生湧上街頭,呼喊着“收回山東權力”等口號,對列強們醜陋的行徑發起憤怒的抗議。

曾幾何時,中國青年們堅定的相信,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將衝破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枷鎖。
但這場恥辱的和會讓青年們認清了現實:這就是強盜的分贓大會,根本不存在什麼公理!

作爲顧維鈞從小到大的朋友,同在巴黎的肖克儉是遊行示威活動的骨幹,他不相信西方所謂的和平,他堅信只有靠暴力和對抗,才能喚醒中國。

他的妻子梅從中國趕到巴黎,希望肖克儉可以爲了家庭安頓下來,不要再從事危險的行動。



但肖克儉將一切都投入到了革命激情裏,即便是愛情,也無法阻擋他的決心。

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後,肖克儉坦然接受他抽中的“死籤”,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他熱愛的祖國。
肖克儉靜靜坐在盧浮宮前,以自焚的方式向世界表明,中國人並不是軟骨頭,他們不怕死,怕的只是受盡屈辱的苟活。



他沒有去見梅最後一面,而是以一張字條,和最親密的愛人做最後的訣別。


在電影《風聲》中,周迅飾演的臥底顧曉夢在犧牲前,留下過這麼一句話:
“我的肉體即將隕滅,我的靈魂卻將與你們同在。”
肖克儉正是以死亡,向這個不平等的世界發出慘烈的怒吼。
無論是肖克儉還是顧維鈞,這些在亂世中成長的青年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的勇氣和決心,證明這個看似衰亡的中國還有救。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是一場“偉大的失敗”。
雖然仍然是帝國主義笑到最後,但在最後簽字環節,顧維鈞拒絕了簽字,保持了最後的尊嚴。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西方列強面前,大膽地說出“不”。
即便無法改變中國仍將處於水深火熱的現實,但更多的中國人開始反抗,開始思考,不再得過且過。

101年後的今天,又是一個新的百年開端,中國也早已洗盡鉛華,浴火重生。

但放眼當下社會,“拜金主義”、“粉絲文化”等大行其道,有時候看到網上一些三觀盡失的奇葩言論,不禁深感悲哀,曾經的錚錚鐵骨似乎也被束之高閣。
如果不是這部電影,“顧維鈞”、“肖克儉”恐怕早就被這個浮躁的時代淹沒,只是歷史書上的一個名字而已。
國家復興之時,我們更應謹記101年前青年先驅們崇尚的信仰和理想,擔負起時代使命,切勿讓“五四精神”成爲一笑置之的空談。

因爲《我的1919》不只是顧維鈞的歷史記憶,它也屬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歷史記憶,應該被永遠銘記。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阿志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