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鄭同柱在《挑戰不可能》節目上的成功,讓廣大觀衆見證了一名潛艇兵的“火眼金睛”,也着實讓以往沉默寡言、平凡樸實的鄭同柱“火”了起來。這一次,鄭同柱決定勇敢接受這個“不可能”的挑戰,向世人展現中國潛艇兵的“銳利鷹眼”和“超強大腦”。

“火眼金睛”挑戰不可能

舞臺上,掌聲響起,追光燈打在了一名穿着海軍白色禮服的士兵身上,他那古銅色的臉龐上,一雙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

臺下的觀衆或許並不知道,此刻這名衆人矚目的年輕士兵曾多次拒絕了央視《挑戰不可能》節目組的邀請。

“挑戰不可能,是每一個平凡生命的極致追求,也是一直推動人類進步的一個力量……”耳畔,傳來主持人慷慨激昂的開場詞,他很快平復了自己緊張的心情。

鄭同柱,北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雷達技師。

在這個光彩奪目的舞臺上,他即將挑戰“鷹眼識別”——

同時觀看一個屏幕上的9個分屏視頻,每個屏幕1秒當中就有25幀畫面浮動出現。挑戰者要在15分鐘內從13500幀畫面中精準鎖定僅出現0.04秒的目標人物。

這項挑戰乍看有點匪夷所思——因爲鄭同柱並非警察。然而,這種“精確鎖定”的技能正是一名雷達兵的看家本領。

挑戰開始!只見他緊繃雙脣,濃黑的劍眉下雙目瞬間凝聚出一道光,全神貫注地盯住面前的大屏幕。

眼波流轉之間,瞬息萬變。很快,在現場嘉賓們難以置信的目光中,鄭同柱用令人歎爲觀止的瞬時捕捉能力成功鎖定目標。

“原來真有火眼金睛!”“按了暫停鍵,我都找不到”……觀衆對這名士兵超凡的眼力發出陣陣驚歎。

此刻,鄭同柱依然繃着雙脣,嘴角並沒有流露出張揚的笑容,緊張的汗珠還掛在臉上。

這大概是來自潛艇兵獨特的職業品質: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就像鄭同柱最初拒絕《挑戰不可能》節目組的邀請時給出的理由那樣單純:“默默幹好本職工作就可以了,我一直就是這樣做的。”

後來,戰友的一番勸說讓鄭同柱改變了想法:“每個人都有多面性和可塑性,都有無限的可能。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是一種難得的經歷。何況,這次挑戰也可以提高你的專業技能。”

鄭同柱是一名潛艇雷達技師。可以說,眼力是他的基本功之一。潛艇內部是一個密閉狹小的空間,潛航時艇員看不見藍天白雲,更看不到奇妙的海底世界。如果不看特製的潛艇時鐘,他們甚至不知道外面是白天還是黑夜。

雷達好比潛艇在水面航行的眼睛,而雷達技師則是這雙眼睛的“瞳仁”。日常工作中,鄭同柱需要在最短時間內通過雷達儀表盤中瞬間閃過的數字,對有效信息進行捕捉。發現目標的時間快一秒,在戰場上制勝的概率就多一分。

一次緊急任務,海域情況複雜,潛艇航行舉步維艱。鄭同柱主動請纓,開啓雷達,憑藉多年積累的經驗,冷靜判斷,準確快速形成數據。他全神貫注盯着滿屏數據,寸步未挪卻汗如雨下。

事後,鄭同柱才聽戰友說,那段短短的航程中,潛艇先後規避各類船隻幾十艘。這意味着,他在那段時間內至少識別分析判斷了上百個目標情況。

當所有戰友都爲鄭同柱“有如神助”的眼力讚歎時,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能有如今超羣的專業水平,離不開日復一日精益求精的訓練和十幾年來積累下的一櫥工作筆記。

十年磨一劍。如今,鄭同柱幾乎已經把自己“練成了雷達的一部分”。

成長路上的每一次拼搏,最終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次,鄭同柱決定勇敢接受這個“不可能”的挑戰,向世人展現中國潛艇兵的“銳利鷹眼”和“超強大腦”。

浮世匆匆,每個人都在找尋自己想要的某種生活方式。好比電影《海上鋼琴師》中的主人公,在船與陸地的舷梯上徘徊許久後,他依然選擇轉身回船,最終沒有踏上陸地半步。

這次,37歲的鄭同柱選擇“下船”迎接挑戰,外界的繁華與浮躁卻似乎絲毫沒有打擾這顆純粹的心。

他很明確,自己究竟想過怎樣的生活,又應該如何去爲它而奮鬥。

腳步不停,一切皆有可能

天還沒亮,一個穿着舊膠鞋的少年便在山東壽光一所中學的操場上,一圈一圈地跑着。坑坑窪窪的爐渣跑道上,留下一串串倔強的腳印。

這個少年,就是20年前的鄭同柱。一米八多的身高,強健的體魄,優異的體育成績,鄭同柱曾一度作爲學校培養的體育生。

訓練風雨無阻。穿着父親當偵察兵時留下的舊膠鞋,鄭同柱踩過雨後的跑道,泥水濺得滿身都是。

從未停止的腳步,使少年懂得了堅持的意義。那時,鄭同柱一定想不到,自己會從小鎮中學的操場,一路“跑”到海軍潛艇部隊,又“跑”上央視的舞臺;從一名四肢發達的體育生,“跑”成了一名頭腦發達、眼力超羣的雷達技師。

如果沒當兵,鄭同柱或許會像曾經規劃的一樣,成爲一名體育老師。如今,他對跑步的熱愛不變,總是會利用空閒時間跑馬拉松。

“至少在跑步時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談,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需要眺望周圍的風光,凝視自己就行,這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這段描述跑步的文字,被鄭同柱認認真真摘抄在日記本中。

他說:“跑步帶給我的不僅是健碩的身體、堅強的意志、自律的生活習慣,還有助於我更好地認識自己、讀懂自己。”

又一次出海歸來,又一次出發起跑。在潛艇狹窄的空間內壓抑太久之後,從青島棧橋到嶗山的一路風景令鄭同柱心曠神怡。公路沿着海岸線蜿蜒,海面風平浪靜,久違的陽光照在身上暖暖的,目之所及的一切溫柔又寧靜。這,就是他在暗流湧動的大洋底下,時時魂牽夢繞的美麗風景。

一次跑馬拉松時,鄭同柱跑到30千米處,小腿突然出現不適,接二連三地抽筋、拉伸、恢復、抽筋……出現這種情況,許多人都會選擇放棄。而他咬緊牙關,憑藉頑強的意志堅持到達終點。

跑步練就的堅韌,也讓鄭同柱在水下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受用。

一次出海訓練,海面颳起了8級陣風,巨大的海浪連續擊打着艦橋,潛艇的最大傾斜角接近30度,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不倒翁”。

由於潛艇上下顛簸得厲害,鄭同柱只得把身體牢牢地綁在鐵桿上。他一邊報告海面情況,一邊嘔吐,腸子吐空了吐膽汁,膽汁吐完了再吐唾液,整顆心都忽上忽下,每一秒鐘都是煎熬。“當時感覺就算跳到海里,都要比在艇上待着舒服。”鄭同柱回憶說。

爲了保障航行的安全,鄭同柱增加了報告雷達觀測情況的頻率,一有情況,立即上報,神經時刻緊繃着。

巨大的壓力讓他忘卻了暈船、飢餓與疲憊,在戰位上持續工作了7個小時。直到潛艇安全抵達預定海域,他才發現後背早已被汗水溼透。

“無論遇到什麼情況,必須堅守崗位!因爲在那一刻,你是唯一的、無可替代的。”一旦潛入深海,潛艇兵們就是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百人同操一杆槍。面臨緊急情況所帶來的緊張和壓力感,常會讓鄭同柱和戰友們忘卻艇內逼仄壓抑的環境和時刻透支的身體。

體驗過最狂的風浪,也欣賞過最靜的海洋。潛艇出海航行,忍受漫長煎熬的同時,鄭同柱和戰友偶爾也會幸運地領略到一般人難以遇見的美景。

一次返航中,清晨時分,太陽還躺在海平面上,潛艇按計劃上浮,進行水面航行。長時間在水下與世隔絕的鄭同柱剛登上艦橋,便看見6只海豚在艇艏方向跳躍、嬉戲,彷彿在以這樣的方式歡迎水兵歸航。“和海豚的相遇是我至今最難忘懷的小幸運。”

鄭同柱在《挑戰不可能》節目上的成功,讓廣大觀衆見證了一名潛艇兵的“火眼金睛”,也着實讓以往沉默寡言、平凡樸實的鄭同柱“火”了起來。

“挑戰不可能”的經歷,爲他的人生帶來了更多可能。隨之而來的,是新華社“新青年演講”和共青團中央“向上向善好青年”評選活動。這一次,鄭同柱沒有拒絕,毫不猶豫地選擇參加。

登上一個又一個舞臺,對年輕人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鄭同柱想要告別過去那個過於低調的自己,把握住每一個出彩的機會。

就像那沒有盡頭的跑道一樣,在每一個看似快要撐不下去的關口,鄭同柱選擇腳踏實地咬牙堅持,因爲他相信,挑戰一切“不可能”的路徑就在腳下。

這就是潛艇兵的兩個世界

剛結婚那會兒,妻子劉利察覺到一件怪事:家裏的雙人牀這麼寬敞,可人高馬大的鄭同柱卻喜歡蜷縮側躺着睡。

原來,鄭同柱把潛艇上的習慣帶上了岸——在潛艇裏,空間極其狹小,就算個子矮的艇員也難免會碰頭,鄭同柱一米八幾的大高個,常磕得青一塊紫一塊。

魚雷艙室裏的吊牀很窄,大塊頭的他睡覺時只能勉強蜷縮側身,無法翻身,久而久之養成了蜷縮側睡的習慣。即便是這樣狹窄的牀位,日夜堅守在深海戰位上的潛艇官兵還要輪流使用。

潛艇兵中一直流傳着一句話:“兩人兩世界。”這句話說的是潛艇兵一出海,兩口子就像生活在兩個世界。

後來,妻子漸漸習慣了鄭同柱這種“不要問我在哪裏,問我也不能告訴你”的日子。

關於鄭同柱的另一個“世界”,她從不多問,只是等他回家時默默泡好一杯菊花茶,炒上一盤豬肝,縫上一個決明子枕頭……

鄭同柱早已習慣了在水下與陸地這兩個世界來回切換,也學會了在工作與生活中尋得平衡。

和大多數“80”後一樣,鄭同柱嚮往成爲一名“有用、有趣、有料”的“斜槓青年”。

穿上軍裝,鄭同柱是沉着冷靜、擁有超強眼力的“海軍鷹眼”,日復一日腳踏實地奔向成爲“雷達兵王”的理想;脫下軍裝,他更喜歡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平凡且熱愛生活的普通男人。

“生活如海洶湧,而我終會靠岸。”鄭同柱在微信朋友圈裏,分享着他對美好生活的點滴感悟。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大海的洶湧,也少有人能真正體會靠岸的日子回到家的港灣和妻子在一起,是多麼安穩珍貴。

每一次漫長寂靜的航行中,鄭同柱都在潛艇狹小封閉的空間裏不斷思考,把那些常人難以忍受的煎熬,轉化爲永不枯竭的力量。這力量,助他“衝破潛艇的軀殼,自由遨遊在大洋深處”。

迴歸家庭,鄭同柱是家裏的那棵“大樹”。經過6年的異地愛情長跑後,妻子劉利來到他身邊。在旁人眼中,劉利是一名出色的律師,而鄭同柱只是一名士官,兩個職業差異太大。但劉利認定,這個男人能夠帶給她踏實和幸福。

閒暇時,劉利喜歡畫畫。一次,她隨手臨摹出一張水墨蘭花。鄭同柱特意爲妻子這幅畫配了一首小詩:“能白更兼黃,無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許多香。”

在靠岸的短暫時光裏,兩人的互動是照亮彼此生活的那束光。

每當鄭同柱從海里返航回家,劉利便會洗好新鮮的草莓迎接他。她知道,長航時潛艇兵們喫不到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只有罐頭。

而鄭同柱回家後喜歡和妻子一起做飯,廚藝可圈可點。聞着烤雞翅的香味從廚房飄散而出,他完全把潛艇內混雜着的柴油味、機油味拋在腦後。此時,廚房的味道實在太令人感到幸福。

爲了這份幸福,鄭同柱一直穿梭在“兩個世界”,挑戰着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家就是我動力的源泉。如果小家都照顧不好,又怎麼能保衛好國家?”成爲強者,是鄭同柱給愛人最好的保護和承諾。

圖①:潛艇停泊,鄭同柱在潛艇前敬禮。

圖②:鄭同柱參加2017年青島國際馬拉松比賽。

圖③:鄭同柱所在的潛艇出航。

茆 琳攝

來源:解放軍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