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訂閱本賬號!

  【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1991年首度評定當代『國家級名中醫』,共五百名,概略統計,全國中醫師、中醫士,至少二、三十萬人,故獲選者,必須名鎮杏林、醫技超羣,療效顯著。

  觀其處方之靈活奧妙,確已深得化裁之精髓,或澎湃洶湧,或優柔細膩,蓋已臻上乘之境矣!足以令人拍案驚呼,蕩氣迴腸。

  若非勤學古方,體念蘊韻,何能至此?思今者,漸棄原典,粗看二手三手資料, 雖曰開卷有益,然棄三千年代代菁華,不亦捨本逐末乎!乃披露當今大師祕方公諸同道,以共勉之。

  【祕方】31名國寶級名老中醫祕方集錦

  史上最全!都是精華

  整理不易,先收藏,再轉發

  國寶級的祕方,千萬別讓他們消失了!

  一、劉渡舟

  (1917年9月生,北京中醫學院著名教授)

  柴胡解毒湯

  1 組成

  1.柴胡10克

  2.黃芩10克

  3.茵陳蒿12克

  4.土茯苓12克

  5.鳳尾草12克

  6.草河車6克

  2 主治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動期,表現爲谷丙轉氨?嗷嵯災?升高,證見口苦、心煩脅痛、厭油食少、身倦乏力、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苔白膩、脈弦者。

  3 用法

  水煎服,日一劑。

  4 備註

  1、1錢=3.75g

  2、〔草河車〕即〔蚤休〕,乃常用草藥。

  二、俞慎初

  (1915年10月生,福建中醫學院教授、主任中醫師)

  加味五金湯

  1 組成

  1.金錢草30克

  2.海金砂15克

  3.雞內金10克

  4.金鈴子10克

  5.川鬱金10克

  6.玉米鬚15克。

  2 主治

  肝膽結石,尿路結石,以及肝炎、膽囊炎、腎炎、腎盂腎炎、膀胱炎等。

  3 用法

  日一劑,水煎分服。

  4 加減

  1.肝膽結石,加枳殼6克、朴硝6克

  2.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

  3.尿路結石,加石葦12克、貓須草12克

  4.有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緩解疼痛。

  5 典型病例

  林某,男,60餘歲,1984年8月就診,患者僑居印度尼西亞40餘年,4年來患膽囊結石症,經常右脅部脹痛,多在清晨四、五點左右。小便經常色黃如茶。因年老不願手術,此次以家鄉甲子年燈會,特返國觀光,前來求治。俞氏鑑於以往多服西藥,目前症狀爲脅痛,小便黃,乃處以〔加味五金湯〕治之。囑其連服30劑,以觀後效。未服藥前,曾作B超檢查,服藥後又作檢查。

  處方:金錢草30克、海金砂15克、雞內金10克、金鈴子10克、川鬱金10克、京丹蔘12克、綿茵陳15克、山梔子6克、川黃柏6克、制大黃10克(便通停用)。

  水煎服,連服30劑,每天1劑,日以金錢草、玉米鬚各20克,水煎代茶。

  三、祝諶予

  (1914年生,北京市名中醫,北京協和醫院教授,師承京城名醫施今墨)

  降糖方

  1 組成

  1.生黃耆30克

  2.生地30克

  3.蒼朮15克

  4.元參30克

  5.葛根15克

  6.丹蔘30克

  2 主治

  氣陰兩虛型糖尿病。

  3 用法

  日一劑,水煎分溫服用。

  4 加減

  1、尿糖不降,重用花粉30克,或加烏梅10克。

  2、血糖不降加人蔘白虎湯,方中人蔘可用黨蔘代替,用10克,知母用10克,生石膏重用30克~60克。

  3、血糖較高而又飢餓感明顯者,加玉竹10克~15克、熟地30克。

  4、尿中出現酮體,加黃芩10克、黃連5克、茯苓15克、白朮10克。

  5、皮膚癢,加白蒺藜10克、地膚子15克、白蘚皮15克。

  6、下身搔癢,加黃柏10克、知母10克、苦蔘15~20克。

  7、失眠,加首烏10克、女貞子10克、白蒺藜10克。

  8、心悸,加菖蒲10克、遠志10克、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

  9、大便溏薄,加薏苡仁20克、芡實10克。

  10、自覺燥熱殊甚,且有腰痛者,加肉桂3克引火歸元。

  11、腰痛、下肢痿軟無力者,加桑寄生20克~30克、狗脊15克~30克。

  四、李孔定

  (1926年5月生,綿陽中醫學校主任醫師、副校長)

  消斑湯

  1 組成

  鮮澤漆10克(幹品減半)、大茯苓30克、黃精30克夏枯草30克、連翹15克、山楂15克、枳殼12克甘草3克

  2 主治

  斑歷(淋巴結核)

  3 用法

  諸藥納陶罐內,清水浸泡1小時,煮沸10分鐘,取200毫升,煎3次,將藥液混勻,分3次溫服,1日1劑,連服1~2個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藥期間加強營養。

  4 加減

  (1).若斑歷已潰加黃耆30克、制首烏15克,以補氣血,託毒排膿,斂瘡生肌;

  (2).未潰則配合外治,用生川烏、草烏各30克研極細末,蜂蜜調敷患處,紗布固定,一日一換,忌食辛辣燥烈之品。

  5 典型案例

  李某,女,23歲,1988年入院。病史:1988年5月,發現右頸部有一結塊,大如核桃,皮色不變,推之可動,無發熱等全身症狀,即至某醫院診治。診斷爲「頸淋巴結結核」。經肌肉注射鏈黴素等治療,左頸部亦有結核發生,日久結核固定,皮色變暗紅,於7月2日切開排膿,流出稀薄膿液(膿液塗片找到結核桿菌)。術後,轉本院治療。檢查:頸部兩側有瘡口兩處,周圍皮膚暗紅,兩瘡口均有白色腐肉,瘡口呈潛行性。四周有空腔,流出稀薄膿液,並挾有敗絮樣物質。診斷:頸淋巴結核)。

  治療:內服消斑湯加黃耆30克、玄蔘10克。入院當日即行清創,術後撒七三丹,敷以紅油膏紗布蓋貼,之後腐肉漸脫落,膿水減少,肉芽組織逐漸生長,最後用生肌散收口共治療40天,瘡口癒合。隨訪一年,未見覆發。

  五、朱良春

  (1917年7月生,江蘇省南通市主任醫師)

  健腦散

  1 組成

  紅人蔘15克(參須30克可代)、地鱉蟲、當歸、甘杞子各21號、制馬錢子、川芎各15克、地龍、制乳沒、炙全蠍各12克、紫河車、雞內金各24克、血竭、甘草各9克。

  2 主治

  凡腦震盪後遺症出現頭暈而痛,健忘神疲,視力減退,周身痠痛,天氣變化時則更甚;有時食慾不振,睡眠欠佳,易於急躁衝動;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脈多沉澀或細澀者,均可用之。

  3 用法

  馬錢子有劇毒,需經炮製,一般先用水浸一日,颳去毛,曬乾,放麻油中炸,應掌握火候,如油炸時間太短,則內心呈白色,服後易引起嘔吐等中毒反應;如油炸時間過長,則內心發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製中可取一枚切開,以黑麪呈紫紅色最爲合度。

  4 典型案例

  李某,男,42歲,軍人。

  在檢查施工過程中,突然從上落下之鐵棍擊於頭部而昏倒,當時顱骨凹陷,繼則出現血腫,神智不清達20餘小時,經搶救始蘇,半年後曾在某地檢查,腦組織萎縮1/4,整日頭昏痛,健忘殊甚,記不得老戰友姓名,有時急躁易怒,失眠神疲,面色晦滯,苔薄膩,舌邊尖有瘀斑,脈細澀。予健腦散治之,服藥一週後,頭昏痛即見減輕,夜寐較安,精神亦略振,自覺爽適。堅持服用2月,症情平穩,續予調補肝腎,補益心氣之品善後。

  六、方藥中

  (1921年生,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

  升麻甘草湯

  1 組成

  升麻30克、甘草6克

  2 主治

  本方爲治療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輔助方。一般與後面所述之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味黃精湯合用。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能損害嚴重,轉氨酶長期持續在高限,中醫辨證屬於毒盛者,恆合用該方。

  3 用法

  常合入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味散、加味黃精湯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4 典型病例

  郭某,女,30歲,1969年5月初診。

  患者確診肝炎已10年。經中醫藥物治療,10年來轉氨酶在500單位以上始終不降,麝濁10單位,百治無效。就診時,患者肝區疼痛,波乏無力,納差,舌紅,脈弦細滑數。根據上述症徵,辨證爲肝腎陰虛,波及脾胃,邪毒熾盛。擬養肝助脾疏肝,佐以解毒爲法,予加味黃精湯合升麻甘草湯治療。升麻最大用量爲45克。服藥兩週後,症狀明顯好轉。一個月後症狀基本消失,複查肝功,轉氨酶、麝濁均下降至正常值,仍宗上方繼續治療兩個月,每月複查肝功均保持正常值,諸症消失。停藥一年後複查肝功仍在正常範圍。1983年患者因它病來診,述自1969年治療取效後,10餘年來肝功檢查均在正常範圍,其中只有一次因外出勞累,轉氨酶一度升高,患者自服原方20劑,再調恢復正常。

  七、董廷瑤

  (1903年生,上海市著名中醫兒科專家、主任醫師)

  溫臍散

  1 組成

  肉桂1.5克 公丁香1.5克 廣木香1.5克 麝香0.15克

  2 主治

  小兒腸麻痹

  3 用法

  本方共研細末,熟雞蛋去殼,對剖去黃。納藥末於半個蛋白凹處,覆敷臍上,外扎紗布。2小時後如能腸鳴蠕動,矢氣頻轉,則爲生機已得,便暢腹軟,轉危爲安。如未見轉氣,可再敷一次,必可見功,屢用屢驗。

  4 典型案例

  陶某,男,11個月。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虛憊,腹部脹滿,西醫診斷爲腸麻痹症。高熱乾渴,噁心嘔吐,氣促如鼓,叩之 ,舌紅口燥、藥入即吐。此屬脾氣虛憊,症情危急,急於外敷【溫臍散】,希獲轉機。2小時後腸鳴連連,矢氣頻轉,腹部稍軟,續敷一次,次日複診,患兒氣機舒緩,便下稀溏而通暢,腹部柔軟,形神轉佳,熱度退淨,舌質轉淡,苔薄膩。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時露睛。是爲脾陽虛衰,即予附子理中湯主之。藥用米炒黨蔘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廣木香3克、茯苓9克、車前子9克(包),二劑。三診時泄利已 ,腹軟溲長,便仍溏軟,舌淡而潔。中焦陽氣未復,尚須溫扶。藥用米炒黨蔘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劑。藥後便下轉原、納和神振, 續以溫扶而安。

  八、鍾一棠

  (1915年6月生,浙江省寧波市中醫院院長,主任醫師)

  沙蔘銀菊湯

  1 組成

  南北沙蔘各15克 銀花20克 菊花10克 薄荷6克(後下)杏仁10克 清甘草2克

  2 主治

  上呼吸道感染、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伴感染等。症見發熱惡寒,頭痛口乾,喉癢咽痛,咳嗽或氣急,舌質偏紅,脈數。

  3 用法

  每劑煎2次,頭汁用冷水約500毫升先浸泡20分鐘,然後煮沸5-6分鐘即可;二汁加冷水約400毫升煮沸5分鐘,勿過煮。亦可將藥物放入熱水瓶中,用沸水沖泡1小時後茶飲服。

  4 加減

  1.咽喉腫痛者去杏仁,加元參20克,桔梗6克,蟬衣10克;2.肺熱偏盛、體溫較高可加重沙蔘、銀、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黃芩15克、蒲公英30克;3.咳嗽較劇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貝15克;4.氣急較甚去薄荷、加枇杷葉(包)15克、地龍10克;5.宿有痰飲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蘆根20克。

  5 典型病例

  包某,男,3歲,1991年11月6日初診。患兒平素容易感冒發熱,常需注射青、鏈黴素或氨 青黴素等一週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發熱咽痛、咳嗽頻作,稍氣促,今嘔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紅、脈細數。因哭鬧不能打針而求治中醫。查:咽峽充血,左側扁桃體Ⅰ大,測體溫39.6℃。診斷:急性氣管炎。證屬風熱咳嗽。治宜疏風散熱,清肺止咳。處方:北沙蔘10克、銀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黃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4劑。囑將藥置熱水瓶中沸水泡服。11月13日複診,患兒母訴,服藥2劑熱即退至37.8℃, 心除。4劑藥後即不發熱,咳嗽大減,胃納增。又自服原方3劑,諸症皆除,惟晚間偶有餘嗽,舌潔、脈細,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蔘10克、麥冬8克,3劑以鞏固。

  九、李介鳴

  (1916~1992,北京中醫學院名譽教授、主任醫師)

  溫陽益氣復脈湯

  1 組成

  人蔘15克 黃耆20克 北細辛6-15克 制附片10克 炙麻黃6克麥冬12克 丹蔘18克 五味子12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

  2 主治

  心腎陽虛,心陽不運所致脈象遲滯結代、心悸怔忡、胸憋氣短等症。包括現代醫學的病竇綜合徵以緩慢爲主者,及竇性心動過緩(單純性)。

  3 用法

  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

  5 加減

  1.有房顫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斂氣,去附子、麻黃、桂枝、減細辛用量;

  2.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黃、檀香活血行氣

  3 .胸憋者加瓜蔞、薤白宣痹通陽,或用菖蒲、鬱金解鬱理氣;

  4.頭暈者加菖蒲、磁石開竅通陽;

  5.氣喘者加重人蔘用量,補元固脫。

  6 典型病例

  粟某,男,57歲,住院病人。病史:患者9年前出現胸憋,心悸,屆時心率變慢,且眩暈欲僕,日益加重,於1982年9月14日入院。入院檢查,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及不齊,Ⅰ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40次/分。阿托品試驗:陽性,西醫診斷:病竇綜合徵。1982年9月20日初診,胸憋時痛,氣短怔忡,頭暈陣作,面色光白,精神倦怠,舌質胖淡暗,苔薄白,脈沉遲間結。經用【溫陽益氣復脈湯】治療1個月後,平時心率均在55次/分。阿托品試驗陽性,自覺無明顯不適,故帶方出院。

  (注:本方細辛用量較大,最大量可達30克,據觀察,一般服藥一個半小時即可見心率增加,4小時後逐漸下降,服用大劑量細辛只要用法得當,除少數人有一過性面紅潮熱外,未見有不良反應。)

  十、周仲瑛

  (1928年生,南京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滋胃飲

  1 組成

  烏梅肉6克炒白芍10克北沙蔘10克大麥冬10克金釵石斛10克丹蔘10克 生麥芽10克炙雞內金5克炙甘草3克玫瑰花3克

  2 主治

  慢性萎縮性胃炎或潰瘍病併發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臨牀以胃脘隱隱作痛,煩渴思飲,口燥咽乾,食少、便祕、舌紅少苔、脈細數爲主症。其病機爲:胃痛日久不愈,或氣鬱化火,迫灼胃陰,下汲腎水,而致胃液枯槁。

  3 用法

  日一劑,水煎分服。

  4 加減

  1.口渴甚,陰虛重者加大生地10克;

  2.伴鬱火,脘中燒灼熱辣疼痛,痛勢急迫,心中懊惱,口苦而燥,加黑山梔6克、黃連5克;

  3.舌苔厚膩而黃,嘔惡頻作,溼熱留滯者,加黃連、厚朴、佛手各3克;

  4.津虛不能化氣或氣虛不能生津,津氣兩虛,兼見神疲氣短、頭昏、肢軟、大便不暢或便溏者,加太子參、山藥各10克。

  5 典型病例

  卜某,男,38歲。胃痛5-6年,時時發作,此次發作持續兩週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勢燒灼如辣,有壓痛,自覺痞悶脹重,納食不多,食後撐阻不適,口乾欲飲,頭昏,舌質光紅中裂,無苔、脈細。是屬胃陰耗傷,胃失濡潤,而致納運不健,胃氣失和。治予酸甘化陰,調和胃氣。【滋胃飲】加減,藥用生地、麥冬各12克,白芍10克,烏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劑,分早晚煎服。藥入三劑,脘痛灼熱痞脹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晚脘部微有悶感,原方再服三劑,症狀消失。

  十一、劉弼臣

  (1925年6月生,北京中醫學院教授、兒科碩士研究生導師)

  五草湯

  1 組成

  (1)倒叩草30克

  (2)魚腥草15克

  (3)半枝蓮15克

  (4)益母草15克

  (5)車前草15克

  (6)白茅根30克

  (7)燈蕊草1克。

  2 主治

  小兒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泌尿系感染。

  3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服。

  4 加減

  〔五草湯〕不僅對小兒腎炎療效卓著,而且對泌尿系感染及腎病綜合徵亦常收到滿意的效果。如血尿嚴重,可加用女貞子10克、旱蓮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5 典型案例

  於某,10歲,男,1986年3月1日初診。半月來下肢生瘡,多爲膿皰瘡,日漸增多,繼而逐漸浮腫,尿少色黃,食少神疲、頭暈頭痛、舌苔黃膩、脈滑數。化驗尿蛋白(++),紅血球15-20、白血球10-15,證系毒熱內鬱,溼毒內陷營分,血鬱氣滯,毒溼外發於肌膚腠理則爲瘡瘍腫脹,內蓄於膀胱則尿短色赤。

  治宜:清熱解毒、利溼消腫。用:倒叩草30克、魚腥草15克、半枝蓮15克、益母草15克、車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燈蕊草1克、連翹15克、澤瀉10克、膽草3克。上藥加減服6劑後,症有好轉,周身面部浮腫漸消,膿皰漸少,大便幹、小便少黃、飲食、神疲、頭暈、頭痛均有好轉,舌質稍紅、苔薄黃、脈弦滑,化驗尿:蛋白+、紅血球1-2、白血球3-4,溼熱漸除。再擬方:蒼朮、黃柏各5克、銀花10克、連翹6克、旱蓮草10克、白蘚皮10克、蟬衣3克、炒梔子5克、炒黃芩5克、澤瀉6克、豬苓6克、雲苓6克、姜皮3克、防風3克、生草3克。此方加減又進12劑後,症狀均減、化驗尿常規正常。

  十二、謝昌仁

  (1919年8月生,主任醫師、江蘇省名老中醫)

  消渴

  1 組成

  (1)石膏20克

  (2)知母10克

  (3)甘草3克

  (4)沙蔘12克

  (5)麥冬10克

  (6)石斛12克

  (7)地黃12克

  (8)山藥12克

  (9)茯苓12克

  (10)澤瀉12克

  (11)花粉15克

  (12)內金6克

  2 主治

  糖尿病、乾燥綜合徵、尿崩症。

  3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

  4 典型病例

  張某,男,45歲,農民。初診:患者能食善飢已2年餘。半月來頭昏乏力,嗜睡懶動,在當地縣醫院檢查發現尿糖(+++ +),血糖150㎎%(空腹),肝功能:谷丙轉氨 酉每182單位,就診時症見形體消瘦,能食善飢,每餐可進食稀飯20碗,口渴多飲、尿多、苔中根黃。證屬胃熱熾盛、傷灼陰津,挾肝經溼熱蘊結。治宜清熱滋陰爲主,佐以清利溼熱: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12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內金6克、花粉15克、茵陳12克、薏仁12克、石見穿15克,12劑。

  複診

  藥後「三多」症狀基本消失,複查餐後尿糖陰性,空腹血糖81.5㎎%。前方既效,可不更章。原方15劑。

  三診

  「三消」症狀已基本消失,肝功能複查谷丙轉氨酉每降至40單位以下,舌紅少津,苔中根仍黃厚。原方去茵陳、薏仁、石見穿,加麥冬10克、石斛12克,8劑。

  經治後,消渴症狀一直未發,多次檢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囑續服〔六味地黃丸〕及〔消渴方〕以鞏固療效。

  十三、胡翹武

  (1915年7月生,主任醫師,安徽省名老中醫)

  陽和平喘湯

  1 組成

  (1)熟地30克

  (2)淫羊藿20克

  (3)當歸10克

  (4)麻黃6克

  (5)紫石英30克

  (6)肉桂3克

  (7)白芥子6克

  (8)鹿角片20克

  (9)五味子4克

  (10)桃仁10克

  (11)皁角3克

  2 主治

  慢性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之屬腎督虛冷、痰瘀凝滯而致咳喘經久不已者。

  3 用法

  日一劑,水煎分溫兩服。

  4 加減

  (1)陽虛及陰者,去肉桂,加山藥20克、山茱萸10克。

  (2)寒痰化熱者,去白芥子,加葶藶子10克、澤漆15克。

  (3)氣急喘甚者,加蘇子10克、沉香3克(後下)。

  (4)大便祕結者,加肉蓯蓉20克、紫菀20克。

  (5)胃脘飽滿,納食不馨者,加砂仁6克、二芽各30克。

  (6)痰濁消減者,去白芥子、皁角,加橘紅10克、茯苓20克。

  5 典型病例

  王某,男,54歲,1991年3月26日初診。咳嗽反覆發作30餘年,加重伴氣喘4載。近3年5次住院,診斷爲:喘息性支氣管炎。屢治乏效,只賴解痙、激素之劑控制症狀,但停藥即犯。因症狀日益加重、喘咳氣急、步履艱難,西藥無法改善症狀而試服中藥。患者面色清晦虛浮、畏寒肢冷、胸膈憋悶、抬肩、言語斷續、咳聲不揚、痰多泡沫清稀、便祕、舌淡暗潤苔薄白、脈沉細弱。此爲腎督虧虛、痰瘀戀肺,亟當補虛瀉實上下調治:熟地30克、鹿角片20克、白芥子6克、麻黃6克、肉桂3克、紫石英30克、紫菀30克、五味子6克、蘇子10克、桃仁10克、當歸10克、肉蓯蓉20克。

  方5劑,胸膈憋悶大減,步履登樓不甚喘促。繼予上方10劑,諸症再減。後因口乾痰液較稠、舌尖淡紅、肺陰不足,寒痰化熱之象有露,於原方去麻黃、蘇子、肉桂、白芥子,加南沙蔘30克、葶藶子10克、冬瓜仁30克,10劑諸症漸平。繼予〔陽和平喘湯〕去皁角,減麻黃爲3克,加淮牛膝10克。30劑後諸症悉已,宛如常人。激素解痙之劑早已撤除,隨訪至今未見再發。

  十四、鄭惠伯

  (1914年10月生於四川省奉節縣永安鎮,主任醫師)

  加味四妙勇安湯

  1 組成

  (1)當歸30克

  (2)玄蔘30克

  (3)銀花30克

  (4)丹蔘30克

  (5)甘草30克

  2 主治

  冠心病、胸痞氣短、心痛、脈結代、能治療肝區刺痛及腎絞痛。

  3 用法

  水煎服,一日一劑。

  4 加減

  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陽草,以擴張血管;(1)若兼氣虛者,加黃耆、生脈散以補益心氣。(2)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號以活血化瘀。

  病毒性心肌炎:上方加鬱金、板藍根、草河車以清熱解毒活血。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麥大棗湯〕或〔百合知母湯〕,以養心安神、和中緩急。

  5 典型病例

  李某,女,65歲。患冠心病10餘年,近年又患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近日卒感胸悶,氣短、心悸,脈結代、口腔潰瘍、舌質光澤無苔。方用:當歸、玄蔘、銀花、太子參、玉竹、太陽草各20克,麥冬、五味子各15克,甘草10克。

  服上方6劑,脈結代好轉,由三至一止,變爲二十四至五止,繼用上方。三診脈已不結代,但口渴眩暈,上方加花粉、石斛、天冬。經過三診,心律基本正常,觀察一年半,病情無反覆。

  加味二仙湯

  1 組成

  (1)仙茅12克

  (2)仙靈脾15克

  (3)當歸10克

  (4)知母10克

  (5)巴戟天12克

  (6)黃柏6克

  (7)枸杞子15克

  (8)五味子10克

  (9)菟絲子15克

  (10)覆盆子10克

  2 主治

  功能性子宮出血,乳癖辨證屬衝任不調者;血小板減少。

  3 用法

  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

  4 加減

  1.功能性子宮出血:

  (1)出血較多、血虛加阿膠、艾葉。

  (2)血熱加地榆、槐米、仙鶴草。

  (3)血瘀加田七、丹蔘、益母草。

  (4)血脫加紅參、龍骨、山茱萸。

  (5)脾氣虛加黃耆、黨蔘、白朮。

  (6)衝任虛加鹿角膠、龜板膠。

  (7)腎陽虛加鹿茸、附片。

  (8)腎陰虛去知母、黃柏,加女貞子、旱蓮草。

  2.乳癖:乳癖屬衝任不調者,可於上方配鹿角片粉2~4克,分2次藥湯送服。

  3.血小板減少:去知母、黃柏,加女貞子、旱蓮草、黃耆、黃精。

  十五、陸芷青

  (1918年3月生,浙江中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四子平喘湯

  1 組成

  (1)葶藶子12克。

  (2)炙蘇子9克。

  (3)菜菔子9克。

  (4)白芥子2克。

  (5)苦杏仁9克。

  (6)浙貝母12克。

  (7)制半夏9克。

  (8)陳皮5克。

  (9)沉香5克(後下)

  (10)大生地12克。

  (11)當歸5克。

  (12)紫丹蔘15克。

  2 主治

  腎虛失納、痰飲停肺之咳喘。症見胸膈滿悶、咳喘短氣、痰多色白、苔白膩、脈沉細滑等。

  3 用法

  文火水煎,日1劑,分2次溫服。

  4 加減

  (1)畏寒肢冷,加肉桂。

  (2)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

  (3)咳痰黃稠去沉香、生地,加黃芩、焦山梔。

  (4)咯痰不暢,加竹瀝、瓜萎皮。

  5 典型病例

  蔡某,男,57歲,1992年5月2日初診。主訴:咳嗽反覆發作已有30年,經西醫診斷爲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久治少效,近旬咳嗽氣急、心悸胸悶加劇,經同事介紹前來求治。查:面色暗滯、語聲不揚、咳嗽氣急、痰多色白、口乾不飲、苔黃膩、脈沉細。

  處方:﹝四子平喘湯﹞加瓜萎皮10克、薤白10克,7劑。

  二診:藥進7劑,胸悶心悸氣急減輕,效不更方,原方再服7劑。

  三診:諸病悉除,原方再進7劑。

  十六、周信有

  (1921年2月生於山東牟平,甘肅中醫學院教授)

  消徵利水湯

  1 組成

  (1)柴胡9克。

  (2)茵陳20克。

  (3)丹蔘20克。

  (4)莪朮15克。

  (5)黨蔘15克。

  (6)炒白朮20克。

  (7)炙黃耆20克。

  (8)淫羊藿20克。

  (9)醋鱉甲30克。

  (10)五味子15克。

  (11)大腹皮20克。

  (12)豬茯苓各20克。

  (13)澤瀉20克。

  (14)白芽根20克。

  2 主治

  肝硬化代償失調所出現的水腫臌脹、肝脾腫大。

  3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劑,早中晚分三次服。

  4 加減

  肝病虛損嚴重,肝功障礙,絮濁試驗、血清蛋白電泳試驗異常,可加培補脾腎之品,白朮可增至40克,另加仙茅20克、女貞子20克、鹿角膠9克(烊化)。經驗證明,重用扶正培本、補益脾腎之品,證候和肝功化驗、免疫指標都能得到相應改善,說明扶正補虛是降絮濁和提高血清蛋白的關鍵。當然,虛與瘀是互爲因果的,肝病虛損嚴重、抵抗力低下、微循環障礙,又能因虛致瘀,導致肝脾腫大,形成症積腫塊。故在扶正補虛的同時尚須重用活血袪瘀之品。對此我們一般是輕重藥並重,加重丹蔘、赤芍、莪朮等藥之分量。補虛與袪瘀多是綜合運用,不過有時有所側重罷了。

  5 典型病例

  李某,男,33歲,靖遠電廠職工。1986年4月經診斷爲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曾兩次因病情惡化出現腹水、吐血住院搶救。1988年元月又因大量吐血和肝硬化腹水住進某醫院。經住院治療3個月之久,病情未見明顯好轉。病人精神負擔沉重、生活無望、焦苦萬分,乃出院於1988年4月25日來診,出院時化驗,表面抗原1:128,黃疸指數17單位,麝香草酚濁度21單位,硫酸鋅濁度20.4單位,麝香草酚絮狀試驗(++++),血清總蛋白6.2%,白蛋白2.6%,球蛋白3.6%,谷丙轉氨酉每325單位,血小板汁數3.8萬/立方毫升。

  證見:兩脅痛、脅下症積(肝脾腫大)、觸痛、腹脹腹水、腹大如鼓、全身浮腫、飲食不進、面色黧黑、牙齦出血、舌質暗淡、小便不利、脈弦澀,診系肝硬化失代償期,病情危急。中醫辨證爲虛瘀交錯、血瘀肝硬、脾腎兩虛、水津不化、水邪瀦留,擬培補脾腎、袪瘀化症、利水消腫。治用﹝舒肝消積丸﹞,配服﹝消症利水湯﹞,稍施加減,連續服丸、湯藥3個月,腹脹腹水消除,諸症悉減,肝功能已接近正常。又服藥治療半年多,於1989年3月6日化驗,除乙肝表面抗原滴度爲弱陽性外,肝功能和蛋白電泳、血小板計數已完全恢復正常,脾腫大已回縮,諸症悉除,身體無任何不適。現已上班恢復工作。

  十七、劉雲鵬

  (1910年生,30多歲即譽爲湖北沙市八大名醫之一,湖北中醫學院兼職教授,擅長婦科)

  固胎湯

  1 組成

  (1)黨蔘30克

  (2)炒白朮30克

  (3)炒扁豆9克

  (4)山藥15克

  (5)熟地30克

  (6)山茱萸9克

  (7)炒杜仲9克

  (8)續斷9克

  (9)桑寄生15克

  (10)炒白芍18克

  (11)炙甘草3克

  (12)枸杞子9克。

  2 主治

  滑胎(習慣性流產、腰痛、小腹累墜累痛、脈沉弱無力、舌質淡、或有齒痕、苔薄)。

  3 加減

  (1)若小腹下墜,加升麻9克、紫胡9克以昇陽舉陷。

  (2)小腹掣痛或陳發性加劇者,白芍用至30克、甘草15克以緩急止痛。

  (3)小腹脹痛,加枳實9克以理氣止痛。

  (4)胎動下血,加阿膠12克、旱蓮草15克、棕櫚炭9克以固衝止血。

  (5)口乾咽噪、舌紅苔黃,去黨蔘加太子參15克。

  (6)或選用黃芩9克、麥冬12克、石斛12克、玄蔘12克,以養陰清熱安胎。

  (7)胸悶納差,加砂仁9克、陳皮9克以芳香和胃。

  (8)嘔惡,選加竹茹9克、陳皮9克、生薑9克以和胃止嘔。

  (9)畏寒肢冷、少腹發涼,加肉桂6克、制附子9克以溫陽暖胞。

  4 典型案例

  毛某,女,24歲,1986年7月6日初診已妊娠3個月,頭暈、睡眠不佳,有時嘔吐,陰道流血已六、七天,腰痠腿軟,經注射止血藥物仙鶴素,口服vitk等未效,某醫院婦科診爲「先兆流產」,舌苔薄白、左脈大、右脈虛數。此脾腎兩虛,治宜雙補。方用黨蔘30克、炒白朮30克、雲苓10克、甘草6克、熟地30克、山茱萸9克、黃芩炭10克、骨脂15克,每日煎服一劑。於1988年6月因產後便血亦來診曰:上次腹墜流血等症狀服五劑即愈。於1987年1月順產一女嬰很好。

  十八、張鏡人

  (1923年6月生,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上海醫科大學教授)

  安中湯

  1 組成

  (1)柴胡6克

  (2)炒黃芩9克

  (3)炒白朮9克

  (4)香扁豆9克

  (5)炒白芍9克

  (6)炙甘草3克

  (7)蘇梗6克

  (8)制香附9克

  (9)炙延胡9克

  (10)八月札15克

  (11)炒六曲6克

  (12)香谷芽12克。

  2 主治

  脘部漲滿、疼痛、口苦、食慾減退、或伴噯氣泛酸、脈弦、細弦或濡細、舌苔薄黃膩或白膩、舌質編紅。

  3 用法

  水煎,分二次,飲後一小時溫服。

  4 加減

  (1)疼痛較甚,加九香蟲6克。

  (2)脹滿不已,加炒枳殼9克。

  (3)胃脘灼熱,加連翹9克(包),或炒知母9克

  (4)噯氣,加旋覆花9克、代赭石15克。

  (5)泛酸,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

  (6)嘈雜,加炒山藥9克。

  (7)苔膩較厚,加陳佩梗9克。

  (8)苔紅苔剝,去蘇梗,加川石斛9克。

  (9)便溏,加焦楂炭9克。

  (10)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

  (11)便結,加全瓜萎15克、望江南9克。

  (12)腹脹,加大腹皮9克

  (13)X線示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加鳳凰衣6克、芙蓉葉9克

  (14)胃粘膜活檢病理示腸腺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

  (15)腺體萎縮,加丹蔘。

  十九、俞慎初

  (1915-2002),福建福清人。福建中醫學院教授,當代中醫學家,中醫醫史學家,教育家,國家級中醫藥專家,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牀學家、全國首批“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

  止咳定喘湯

  1 組成

  (1)蜜麻黃6克

  (2)光杏仁5克

  (3)炙甘草3克

  (4)紫蘇子10克

  (5)白芥子6克

  (6)葶藶子6克(布包)

  (7)蜜款冬6克

  (8)蜜橘紅5克

  (9)結茯苓10克

  (10)清半夏6克

  2 主治

  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或輕度肺氣腫。尤對風寒咳喘痰多者有較好的療效。

  3 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劑。

  4 加減

  (1)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表證明顯者,可酌加荊芥、防風、紫蘇葉等。

  (2)痰粘稠、咯吐不爽者,加桑白皮、浙貝母

  (3)胸悶不舒者,加瓜萎、鬱金。

  (4)如痰黃之咳喘者,可加條黃芩、桑白皮、浙貝母等。

  5 典型病例

  患者素有哮喘症,多年來經常發作。近日不慎受涼,咳嗽不已,且見喘促氣急,胸悶,痰多色白,脈細緩,舌質淡紅苔白。證屬外邪引動內飲致肺氣不喧之喘咳,治直宣肺平喘,止咳袪痰,予[止咳定喘湯]加味。

  處方:蜜麻黃6克、光杏仁5克、炙甘草3克、蜜款冬6克、浙貝母10克、鹽陳皮5克、結茯苓10克、清半夏6克、紫蘇子10克、白芥子6克、葶藶子6克(另包),水煎服。服五劑後,咳喘明顯減輕,仍胸悶,上方加幹瓜萎15克,再進五劑後,諸症悉平。

  二十、何炎燊

  (廣東省名老中醫,廣東中醫學院兼職教授)

  加減清海丸

  1 組成

  (1)熟地24克

  (2)淮山藥12克

  (3)山萸肉12克

  (4)丹皮9克

  (5)北沙蔘15克

  (6)阿膠12克

  (7)麥冬12克

  (8)白朮9克

  (9)桑葉9克

  (10)白芍15克

  (11)石斛12克

  (12)龍骨24克

  (13)女貞子12克

  (14)旱蓮草12克。

  2 主治

  室女崩漏。

  3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分服。服至5~7劑後,崩塊之熱得減者,去桑葉、丹皮,加龜板、鱉甲、牡蠣。愈後每月經前服4~5劑,病根可除。

  4 典型案例

  柴某,學生。因陰道出血淋漓不斷,孩提年令有一定的恐懼感,有此症狀避而不談,但經問診可知,其血色鮮紅,心煩想哭、夜間盜汗、手心腳心發燒、腰痛及足跟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於是處方爲:熟地24克、淮山藥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9克、秦艽9克、白薇6克、地骨皮9克、白朮9克、石斛12克、麥冬12克、龍骨24克、龜板24克,上服三劑後,已見效果,陰虛症狀明顯改善,且下血量亦日趨見少。爲鞏固療效計,囑其每月經前按上方服三劑,後追訪半年未見覆發。

  二十一、董漱六

  (1916年生,江蘇省丹陽市雲陽鎮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主任醫師)

  麻杏射膽湯

  1 組成

  (1)淨麻黃5克

  (2)大杏仁10克

  (3)嫩射干9克

  (4)玉桔梗6克

  (5)炒蘇子9克

  (6)淨蟬衣4.5克

  (7)炒殭蠶9克

  (8)制半夏9克

  (9)廣陳皮4.5克

  (10)生甘草4.5克

  (11)鵝管石12克(緞、杵)

  (12)江枳實6克

  (13)指膽星6克。

  2 主治

  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急性發作期。症見咳嗽痰多、咯吐不爽、胸悶氣急、喉癢作嗆有哮鳴音,夜間不得平臥,乳蛾腫脹、苔薄白膩、脈浮滑數。中醫辨證爲風寒客肺、痰濁內阻、肺氣失於宣降者。

  3 用法

  根據藥劑大小,先將冷水浸過藥面,約半小時再加水少許,煎沸後再煎10分鐘左右,頭煎取汁一碗,接着加水煎熬二煎,取汁大半碗,把頭煎、二煎藥汁一同灌入熱水瓶內,分2次頓服。如小兒可分3-4次服,當天服完。

  4 加減

  本方爲急性支氣管炎慢性喘息性氣管伴有肺氣腫等疾病的有效方劑。

  (1)如有口渴煩燥、痰粘、舌紅苔黃者,上方可去半夏、陳皮,加石膏30克、知母12克、貝母12克。

  (2)如形寒肢冷無汗、痰白呈泡沫狀、舌苔白滑者,可去蟬衣、殭蠶、桔梗,加桂枝4.5克、細辛3克、乾薑2.4克。

  (3)如咽紅乳蛾腫痛、痰稠、舌紅脈數者,可去半夏、陳皮,加銀花9克、連翹9克、炒牛蒡子12克、生麻黃改用水炙麻黃5克。

  (4)如溲黃便祕舌紅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黃芩9克、桑白皮12克。生麻黃改用蜜炙麻黃5克,制半夏改用竹瀝、半夏9克,廣陳皮改用廣橘絡5克。

  (5)如咳喘氣逆、腹脹脅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菜菔子9克、白芥子9克。

  (6)如脘腹痞脹、口粘納差、苔白膩者,去蟬衣、殭蠶,加厚朴4.5克、焦六曲12克。

  (7)如有頭脹頭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陳皮,加辛夷9克、蒼耳子9克。

  5 典型病例

  吳某,男,13歲,學生,1989年7月10日初診。有奶癬史,咳嗽反覆發作,日久發展爲哮喘,每逢秋冬之交必發,已達四五年之久。今感時寒,咳嗽隨起,痰吐不爽,胸悶氣急,喉間有哮鳴音,夜臥不得安枕,舌苔薄白、脈浮滑數,擬〔麻杏射膽湯〕連服3劑,哮喘得止,咳減痰亦少,夜寐已安,仍口乾咽燥、舌紅、苔薄黃、脈象滑數,上方去半夏、陳皮,加桑白皮9克,再服3劑,咳平,痰鳴、哮喘未作,因大便乾結,上方去半夏、陳皮,加全瓜萎12克、浙貝母12克、淨麻黃改用蜜炙麻黃,迄今年餘,哮喘未見覆發。

  董氏多少年來在日常診療工作中,咳喘病人較多,單屬寒型或熱型較少,而寒包熱型者屬多數。臨牀上常用宣上導下法,以〔麻杏射膽湯〕加減,既可宣肺達邪,又能清熱導痰,對證下藥,咳喘病每多獲得良好療效,這是董氏臨牀辨證經驗之處。

  二十二、李振華

  (1922年生,河南省文安縣人,出身中醫世家,天津市中醫醫院技術顧問)

  香砂溫中湯

  1 組成

  (1)黨蔘12克

  (2)白朮10克

  (3)茯苓15克

  (4)陳皮10克

  (5)半夏10克

  (6)木香6克

  (7)砂仁8克

  (8)厚朴10克

  (9)乾薑10克

  (10)川芎10克

  (11)丁香5克

  (12)炙甘草3克

  2 主治

  適用於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返流性胃炎、十二指腸球炎等病。症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遇冷加重、腹脹納差、曖氣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形體消瘦、舌質淡、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等,中醫辨證屬於脾胃氣虛、陽虛者。

  3 用法

  日一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

  4 加減

  (1)兼肝鬱甚者,加香附10克、烏藥10克。

  (2)兼血瘀,加丹蔘15克、元胡10克。

  (3)溼盛泄瀉者,加薏仁30克、澤瀉10克、桂枝5克。

  (4)溼阻嘔惡者,加蒼朮10克、藿香15克。

  (5)食滯不化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

  (6)陰虛甚者,加制附子10克。

  (7)氣虛甚者,加黃耆15~30克。

  5 典型病例

  王某,男54歲,幹部,1987年4月13日初診。患者自述10年前因飲食不當致胃脘疼痛,10年來雖經中西藥治療,病情時輕時重,每因飲食失宜、情志不遂則症狀加重。1987年10月經胃鏡檢查診爲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活檢:胃粘膜萎縮性胃炎伴輕度腸上皮生化。病人恐懼癌變,前來請李氏診治。

  診視中見:胃脘隱痛,喜噯喜按,遇冷痛甚,脘痛時連及兩脅,腹脹納差,肢倦乏力,大便溏薄,日行2~3次,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質淡,舌體胖大,邊見齒痕,脈弦細。證屬脾胃陽虛,兼肝鬱氣滯。治宜溫中健脾,疏肝和胃。方用〔香砂溫中湯〕加香附10克、烏藥10克,水煎服。二診:上方服用18劑,脅痛消失、胃痛大減、納食增加,仍便溏,日行2次。方中去香附、烏藥,加薏仁30克,以增健脾袪溼之力。三診:上方又服18劑,大便正常、胃痛消失,仍感身倦乏力、食後腹脹。方中去薏仁,加焦三仙各12克,繼服。上方前後共服3月餘,精神飲食好,大便正常、諸症消失、面色紅潤、體重增加。後覆查胃鏡及胃粘膜活檢,胃粘膜輕度淺表性炎症。一年後追訪,知其身體健康,正常生活工作。

  二十三、婁多峯

  (1929年3月生,河南省原陽縣祝樓村人,出身中醫世家,河南省中醫學院骨傷科教授、主任醫師)

  化瘀通痹湯

  1 組成

  (1)當歸18克

  (2)丹蔘30克

  (3)雞血藤21克

  (4)制乳香9克

  (5)制沒藥9克

  (6)香附12克

  (7)延索胡12克

  (8)透骨草30克。

  2 主治

  瘀血痹症(損傷後遺症、網球肘、肩凝症等)。

  3 用法

  日一劑,水煎服。

  4 加減

  (1)偏寒者,加桂枝、細辛、制川草烏。

  (2)偏熱者,加敗醬、丹皮。

  (3)氣虛者,加黃耆。

  (4)久痹骨節腫大變形者,加穿山甲、全蟲、烏梢蛇。

  5 典型病例

  劉某,女,16歲。一年前不慎跌倒,左膝關節着地,當時聽到「口卡嚓」聲響,隨後膝關節處腫痛,經治療局部腫脹消失,留有持續性左膝關節疼痛,經常「打軟腿」,甚者跌倒,遇冷加重,局部怕冷,舌質淡紅,脈弦。證屬外傷瘀血,覆感寒溼,經脈閉阻。用〔化瘀通痹湯〕加細辛3克、桂枝9克、川牛膝9克、木瓜18克、薏仁3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15劑,疼痛消失,未再出現「打軟腿」。隨訪一年未覆發。

  二十四、何任

  (1921年1月11日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浙江中醫學院教授、院長)

  補益衝任湯

  1 組成

  (1)小茴香3克

  (2)炒當歸9克

  (3)鹿角霜6克

  (4)女貞子12克

  (5)沙菀蒺藜9克

  (6)黨蔘15克

  (7)淡蓯蓉9克

  (8)補骨脂12克

  (9)淡竹茹15克

  (10)紫石英12克

  (11)枸杞子9克

  (12)旱蓮草9克。

  2 主治

  崩漏久治不愈(包括經西醫婦科診斷爲功能性子宮出血,或人流後出血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淨,或疑似子宮內膜異位致崩等)。

  3 用法

  崩漏一般以塞流止血爲多,攝止以後,即服本湯以補益衝任,以覆其正,連服一、二個月,每日煎服一劑,崩漏即不再覆作。

  4 典型案例

  曹某,45歲,工人。不規律出血10個月,有時量多,有時淋漓不斷,血色淡。畏冷,6月中旬夜眠尚需棉被,沒有氣力,總想躺着,喫不下東西,腰痠腿痛,每晨5點左右,準有大便,爲不成形便,舌質胖,苔薄白,脈沉細,尺脈尤甚。婦科檢查,除子宮略大,別無陽性發現,宮內膜病理檢驗結果爲增生期子宮內膜增殖現象。

  診斷:功能性子宮出血,衝任虛寒性崩漏。治當溫補肝腎、調理衝任奇經。方以上爲基礎,加熟附片3克、肉桂6克、艾炭10克、炮姜炭10克,用藥3周後,血止又來月經5次,分別爲5/23天、5/28天,每次用紙一包,自覺症狀完全消退。追訪一年無覆犯。

  二十五、盛國榮

  (1913年11月25日生,福建省南安縣詩山村人,出身中醫世家,福建中醫學院教授、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名譽校長、兼職教授)

  資腎益氣湯

  1 組成

  (1)生曬參10克(藥湯燉)

  (2)黃耆30克

  (3)車前子20克

  (4)茯苓皮30克

  (5)杜仲20克

  (6)地骨皮15克

  (7)澤瀉15克。

  2 主治

  慢性腎炎,神疲倦怠、腰痠腿軟、四肢輕度浮腫、小便短赤、大便時溏時祕、口乾而喜飲、舌質淡有齒痕、脈沉細等。

  3 用法

  日一劑,文火久煎,分溫服。

  4 加減

  (1)脾虛氣滯、全身浮腫明顯者,加川花椒10克、生薑皮3片、另以玉米鬚60克、水3大碗先煎,去渣將湯分2次煎上藥。

  (2)腎虛水泛、面浮身腫,按之沒指,乃腎陽不化,加肉桂3克、漂川附子10克、破故紙8克、桑螵蛸8克。

  (3)瘀血阻絡、水腫久留、面色暗滯、舌質紫暗者,加生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紅花5克、益母草10克。

  (4)脾虛失運、食慾不振、脘腹脹滿、舌淡苔白膩者,加白朮15克、砂仁10克、陳皮10克。

  (5)腎衰水泛、頭目眩暈、噁心嘔吐者,加吳茱萸8克、半夏8克、陳皮8克、代赭石20克。

  (6)若出現尿毒症者,可配合〔寧元散〕。

  (7)如血壓升高、頭暈腦脹、手指蠕動、面色潮紅、舌乾嚥噪、煩燥不眠,屬於陰虛陽亢者,加夏枯草15克、炒棗仁30克、龜板20克、地龍幹20克、天麻10克。

  (8)如邪毒內閉,用〔安宮牛黃丸〕,每日服一粒,日服2次,羚羊角尖磨溫開水,每日服2克,日服2-3次。中醫治療慢性腎炎,因症狀不同治法亦異,主要以辨證論治,隨症加減,因勢利尋,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或標本兼治。善後可用〔安腎湯〕以資鞏固。

  二十六、姚子揚

  (生於1916年,山東省臨沂市人。系中醫世家的五世中醫,山東臨沂地區人民醫院主任中醫師)

  安神達鬱湯

  1 組成

  (1)炒棗仁30克

  (2)合歡花15克

  (3)龍牡各20克

  (4)炒梔子15克

  (5)鬱金12克

  (6)夏枯草10克

  (7)柴胡10克

  (8)佛手柑10克

  (9)炒白芍12克

  (10)川芎10克

  (11)甘草6克。

  2 主治

  鬱證(胃腸神經官能症,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精神抑鬱症)久治不愈者。

  3 用法

  水煎300毫升,早晚分服,每日一劑。患者就診時,先作思想安慰工作,服上藥1-2劑有效時,停藥2-3日。再服2劑。再停,再服。不要連服。1個月爲一療程。

  4 加減

  (1)舌尖紅、心煩重者,加黃連10克。

  (2)胃氣上逆、有痰者,加半夏10克。

  瓜萎瀉心湯

  1 組成

  (1)瓜萎30~60克

  (2)制南星10克

  (3)姜半夏10克

  (4)黃連6~10克

  (5)梔子15克

  (6)枳實15克

  (7)竹瀝10毫升(兌入)

  (8)橘紅10克

  (9)柴胡10克

  (10)大黃10克

  (11)菖蒲10克

  (12)鬱金12克

  (13)白芍15克

  (14)甘草3克。

  2 主治

  精神分裂症、煩燥不安、多語善疑、或哭笑無常、夜不安寐、或尿黃便祕、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3 用法

  日一劑,水煎,分2次溫服。

  4 加減

  (1)躁狂不安、便祕者,加礞石10~15克。

  (2)失眠重者,加硃砂研細沖服1克

  (3)口渴喜飲者,加知母15克。

  二十七、查玉明

  (回族,1918年2月10日生於遼寧省新民縣大民屯鎮,遼寧省中醫研究院主任中醫師)

  宣導通閉湯

  1 組成

  (1)黃耆15克

  (2)車前子30克

  (3)甘草20克

  (4)升麻7.5克

  (5)懷牛膝25克

  (6)淫羊藿15克

  (7)滑石25克。

  2 主治

  老年前列腺肥大。

  3 用法

  每劑藥煎4次,頭煎藥用水浸泡半小時後煎煮,首煎沸後,慢火煎30分鐘,二煎沸後20分鐘,每次煎成100毫升。兩次混合一起,分兩次,早晚餐後1小時服用。

  4 加減

  凡症見小腹墜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爽利,或小便不能控制,時有夜間遺尿,神疲倦怠等可選用本方。

  (1)若大便祕結者,加肉蓯蓉20克。

  (2)尿道澀痛者,加蒲公英25克、木通10克。

  (3)咳喘者,加杏仁5克、細辛5克。

  二十八、趙棻

  (滿族,1911年9月16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福建中醫學院教授、副院長)

  健運麥谷芽湯

  1 組成

  (1)麥芽30克

  (2)谷芽30克

  (3)雞內金15克

  (4)山藥15克

  (5)黨蔘10克

  (6)甘草5克

  2 主治

  慢性胃炎。臨牀凡見內傷或外感而致脾胃健運不及,腑臟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對症藥應用,單用能增進食慾。此外,大病久病之後胃氣受傷,食納不香者也可靈活隨症應用。

  3 用法

  加清水超過藥面一寸(指一般藥罐)浸泡1小時,然後置火上煎熬,沸後繼沸5分鐘即可,不宜久煎。

  4 加減

  (1)如傷風感冒者,加〔香蘇飲〕合用。

  (2)傷風咳嗽者,加〔三拗湯〕合用。

  (3)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者,加〔平胃散〕合用。如此類推,但無論成人、兒童,麥谷芽用量不宜減少。

  二十九、何天祥

  (蒙古族,1923年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四川省舞蹈損傷研究所所長,中醫傷科和正骨專家,美國洛杉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被國內外譽爲“東方藝術醫學的開拓者”。

  活血養骨湯

  1 組成

  (1)當歸10克

  (2)延胡索10克

  (3)陳皮10克

  (4)鬱金10克

  (5)獨活15克

  (6)白芷10克

  (7)肉桂10克

  (8)骨碎補15克

  (9)續斷10克

  (10)狗脊15克

  (11)懷牛膝6克

  (12)透骨草10克

  1 主治

  股骨頭骨骨後無菌性壞死症。

  3 用法

  上藥可煎湯內服,每日1劑,早晚服。亦可共碾爲藥末煉蜜爲丸,每丸重10克,日服3丸。可再加乳香6克、沒藥6克共研細末,用白酒調外敷於痛處。

  4 加減

  (1)若氣血凝滯者,可酌加土鱉、血竭。

  (2)寒溼較重者,可加蒼朮、威靈仙。

  (3)病程日久,體質虛弱者,可加黃耆、白朮、紫河車,以健脾袪溼,補益氣血。

  5 典型案例

  霍某,男,15歲。患兒1972年中左髖部時痛時愈,1973年3月疼痛增加,外展、外旋功能受損,先後在某骨科醫院及某醫院按扭傷及化膿髖治療,未效。1973年4月18日在某醫院照x線片示:「右髖臼邊緣毛糙光滑,同時伴有骨質增生及破壞…有半脫位,右側化膿性髖關節炎」。1973年4月15日來診。根據臨牀證狀,按右股骨頭骨骨後軟骨症治療。一月後有好轉。由於家屬對「化膿髖」的診斷有顧慮,1973年5月16日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照x線片示:「右髖關節間隙稍增寬,內有多個大小不等的骨片,髖臼象有輕度變深…股骨頭變扁平,股骨頸變短,股骨頭稍向上半脫位…綜上所述,經晨會討論,多爲扁平髖表現…。」治療:按上法治療,並手法整覆半脫位,先治療4個月,疼痛消失,肌力恢復,雙腿等長,外展、外旋功能恢復,拍片示:已癒合。

  三十、周炳文

  (江西省吉安人,生於1916年春,主任中醫師,江西省名中醫)

  加味益脾鎮驚散

  1 組成

  (1)黨蔘9克

  (2)白朮5克

  (3)茯苓6克

  (4)甘草3克

  (5)鉤藤5克

  (6)硃砂0.3克

  (7)琥珀1克

  2 主治

  驚嚇泄瀉。症見驚惕不寧,睡中時驚醒,泄瀉糞便如水或糞青如苔,目珠淡藍,指紋淡紅,或青色。

  3 用法

  每日1劑,水煎服用。

  4 加減

  驚瀉是嬰幼兒泄瀉中的一個類型,驚瀉糞青如苔,瀉色青,發熱有味,睡臥不安,大便日行四、五次,多則十餘次,平素膽怯易驚,寐時多汗、胃納欠佳、紫紋多淡紅,若調治不當,往往纏綿難愈。本方宜於以上諸症治療,如兼腸熱食滯,腹脹,大便次數無度,粘如膠、矢氣者,加黃連、木香、砂仁、焦三仙、陳米。另外還要強調飲食忌口,飲食需擇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生冷瓜肉,肥甘厚味。

  三十一、蔣文照

  (1925年10月2日生浙江省嘉善縣人,浙江省名老中醫,浙江中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

  耆萸仲柏湯

  1 組成

  (1)黃耆15克

  (2)山茱萸9克

  (3)杜仲12克

  (4)黃柏6克

  (5)白茅根12克

  (6)茯苓15克

  (7)牡蠣20克

  (8)金櫻子12克

  2 主治

  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徵而表現腰痠體瘦,舌質淡紅胖嫩,苔膩,脈沉細弦,蛋白尿者。

  3 用法

  1日1劑,清水煎,上下午各服一次。

  4 加減

  (1)體虛易於感冒者,加黨蔘12克、炒白朮9克。

  (2)水腫未消、小短少者,茯苓改爲用皮,加大腹皮9克、車前草10克、薏苡仁20克。

  (3)口乾烘熱者,加生地15克、麥冬9克、炒知母9克、菟絲子12克。

  (4)尿赤而見紅細胞者,加大小薊各12克、阿膠珠9克。

  5 典型病例

  錢某,男51歲,1991年10月7日初診。腎炎反覆6年,1989年10月覆發加重,診爲「慢性腎炎腎病型」,住院治療16個月。出院檢查:浮腫基本消退,血壓趨於正常,血清蛋白4.8克%,甘油三酯150毫克/100毫升,總膽固醇300毫克/100毫升,尿蛋白(+~++)。近半年來,夜尿頻多,每晚4-5次,量多清長,腰脊酸楚,兩耳鳴響,神倦乏力,舌質淡紅胖嫩,邊有齒印,苔薄白膩,脈沉細。治擬益氣養陰,補腎化濁。

  生黃耆24克、制萸肉6克、生地15克、杜仲12克、黃柏9克、銀花15克、生牡蠣20克、白茯苓15克、白茅根15克、金櫻子12克、芡實15克、菟絲子12克、潞黨蔘15克。

  宗上方意,稍作增損,連服50餘劑,11月25日覆診,尿檢連續3次蛋白呈陰性。夜尿1-2次,腰痠耳鳴減輕,體力漸增。血清蛋白5.8克%,甘油三酯120毫克/100毫升,總膽固醇260毫克/100毫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