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人際關係的困境

隨着技術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漸漸縮短。飛機、高鐵、高速公路的出現,讓我們想見的人不再遙遠。電話、微信、互聯網的出現,讓“天涯若比鄰”也變成了現實。

可是我們卻說不準,在實時溝通無處不在的今天,人與人心的距離是更近了還是更遠了。

我們正處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曾經“熟悉化”的鄉土社會,正加速向“陌生化”的現代社會轉變。我們身處這洪流之中,迷茫而焦慮。

生活中,離婚率正在變高,親子關係日漸緊張,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醫患矛盾、家校矛盾都在加劇……

我們禁不住會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怎麼了?

人際關係的緊張,從宏觀上來說,是社會急劇變化的具體體現;從微觀上來說,則是人與人之間失去了應該有的距離。

社會像湖水,而人則是這水中的漣漪。當湖水變得洶湧,漣漪便會扭曲。即使這湖面靜如平鏡,兩朵漣漪也不能靠得太近,因爲彼此的波紋會變成彼此的傷害。

02第一點距離是“尊重”

這裏的尊重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對彼此私人空間的尊重。

梭羅在《瓦爾登湖》第7章中寫道:

個人和國家相同,必須擁有合適的領土和天然的疆界,甚至彼此間還需要相當的中立地帶。

人本主義是現代社會的基石,尊重每一個人的價值是人本主義的核心理念。

在常見的人際交往中,夫妻彼此的私人空間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長空間需要尊重,公衆人物的生活空間需要尊重,每個人的隱私空間都需要尊重。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我們的人際交往並沒遵守這些應有的秩序。

我們看到夫妻以愛情和忠誠的名義侵佔彼此的私人空間,父母以期許和愛的名義壓榨孩子的成長空間,狗仔隊和無良自媒體爲了熱點和流量冒犯公衆人物的生活空間,喫瓜羣衆不亦樂乎地用嚼舌根和“人肉搜索”的方式侵犯熱點人物的隱私空間。

人是三維世界的動物,失去了空間即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生命。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別人身上收回來,多關注一下自己的內心世界。

03第二點距離是“理解”

這裏的“理解”指的是換位思考,人際交往中產生的矛盾多出在這個“理解”障礙上。

一個人請一個瞎子喫晚飯。

喫完飯後,天已經黑了,瞎子說:我該回去了。

這個人給瞎子一個燈籠。

瞎子很生氣,“明知道我眼睛看不見,你還給我一個燈籠,是嘲笑我嗎?”

這個人說:“你拿着燈籠,別人才能看得見你,這樣他們就不會撞到你了。”

故事裏的瞎子之所以生氣,正是因爲他沒有走出自己的視角,誤解了朋友的換位思考。

梭羅在《瓦爾登湖》第6章中寫道:

我已經發現,兩個人的腿再怎麼走,也無法讓兩顆心靠得更近。

事實上,人際關係中的換位思考,不是越俎代庖地代理具體事務,也不是觀點上的壓倒式灌輸,而是心靈的感應和共情。

我看《拿破崙傳》和《毛澤東傳》,我發現兩位傳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在召開會議的時候,習慣於讓別人先發言,自己則靜靜地聽取衆人的觀點。最後等衆人都說完了之後,他們會做總結性發言,而且往往效果很好,能夠與衆人達成共識。

其實這就是一種換位思考,先了解了對方心裏所想,才能找到一種最合適的表達。

04結語

空間的距離可以精準地測量,但人際交往的距離則需要用心來感知。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遠遠近近,若即若離,很難拿捏,但有個不變的原則:

讓自己愉快,也能讓對方輕鬆。


作者簡介:Note讀書,百家號悅讀領域優質創作者,致力於分享經典閱讀和生活感悟,用心寫作,日更原創。你的每一個點贊、收藏、分享、評論都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Note讀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