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是小微經營者的重要融資渠道,疫情期間近8成有融資需求的長尾小微通過互聯網銀行獲得過經營性貸款。原標題:15萬家小微企業融資調研:超八成認爲去年貸款比以前容易了。

原標題:15萬家小微企業融資調研:超八成認爲去年貸款比以前容易了

5月8日,全國工商聯發佈了目前樣本量最大的《2019-2020小微融資狀況報告》(下稱《報告》),包括近15萬家小微企業和個體戶。根據《報告》,小微經營者數量在去年快速增加,淨增數量超過1000萬。而在參與調研的小微經營者中,超過八成認爲2019年貸款獲取相比3年前更容易、更便捷。

全國工商聯研究室副主任塗文稱,目前,普惠金融正在成爲現實,信息技術和數字金融打破了傳統金融環境下的“二八定律”,小微經營者貸款呈現更加便捷態勢;同時,小微經營者可獲得的融資渠道更加多樣,多層次融資體系建設成效正在顯現。

調研結果顯示,2019年,在頭部小微經營者(小型企業)中,近三分之一(32.4%)使用過三種及以上的融資渠道;在長尾小微經營者(微型企業和個體經營者)中,也有將近三成(28.8%)企業使用過兩種融資渠道,有18.7%企業使用過三種及以上的融資渠道。

其中,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是小微經營者的重要融資渠道,疫情期間近8成有融資需求的長尾小微通過互聯網銀行獲得過經營性貸款。這主要是由於,長尾小微經營者資金需求額度相對較小,通常而言較難達到傳統銀行經營性貸款的門檻,同時也難以被相關渠道觸及。

不過,爲了精準滴灌小微企業,此前全國工商聯還與網商銀行發起“無接觸貸款助微計劃”,兩個月內,114家銀行服務客戶724.56萬戶,累計發放貸款3051.6億元。

調查顯示,70%獲得貸款的小微經營者認爲,“無接觸貸款”有效促進了經營回暖——小微經營者每支付1塊錢的利息,能產生約2塊錢利潤;超過八成(82.3%)的微型企業和個人經營者認爲,貸款可得率明顯提升,現在貸款相比三年前更容易。

還值得一提的是,支持小微企業過程中,金融科技爲建立和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機制提供了重要支撐。塗文表示,目前,在服務100萬元以下信貸需求小微企業層面,金融科技企業已經探索出了商業可持續性的模式。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也稱,“這次疫情之後,可以說是明確找到了給小微企業融資的方法,就是金融科技。我們應該大力推進金融科技在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上的應用,大力推進科技公司跟各類公司體制上的結合。”

塗文進一步提及,未來,隨着金融業技術能力提升、產業互聯網普及、行業和公共數據的打通和共享,對於100萬至1000萬元信貸需求的小微企業,可能也會以線上服務爲主、線下服務爲輔的方式服務。一些貸款申請、企業報表覈查、授信評估等環節,將更多通過線上完成,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此外,數字金融也間接加速了小店的數字化轉型。調查顯示,16.6%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在疫後轉型線上化運營,12.8%使用了遠程辦公。

國務院參事湯敏認爲,中國已經跑通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小微貸款道路,來自互聯網銀行的佔比更高、平均額度更低、使用時間更短、能讓更多小微受益。這種對小微精準扶持的特點還會在疫後進一步發揮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