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17日下午,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平北軍分區政委段蘇權、副司令員鍾輝琨得到一個情報:僞滿第五軍管區所轄六團二營,在日軍副團長太田茂率領下去了赤城,企圖把逃竄的龍門所鎮公所敵僞人員和討伐隊接回,重建龍門所據點。第二天就將返回,勒令當地羣衆準備飯菜草料迎接。
段蘇權、鍾輝琨研究後,決定趁此機會,在龍門所城北一帶伏擊敵人。
龍門所,這明代建築的磚城,地處外長城西側南北走向的深山峽谷之中,是僞滿通向蒙疆的交通要道和咽喉,是僞滿蒙疆合力“保護”的重鎮,曾駐僞滿軍一個連,蒙疆警察一個小隊。
八路軍十團5個連,四十四團4個連,加上分區警衛連,總兵力1000餘人。敵六團二營3個步兵連、1個機炮連約400餘人,警察隊200餘人,加上地方人員,共有兵力700餘人。p
八路軍在兵力上超過敵人,但敵人裝備精良,武器齊全,彈藥充足,久經訓練,戰鬥力較強,所以也不能輕敵。
八路軍的具體部署是:鍾輝琨率四十四團埋伏在龍門所大西山及右側張家窯一帶丘陵;段蘇權率十團埋伏在東山及城北;十團團長李榮順、政委吳迪率3個連埋伏在青紗帳裏待機攻擊敵主力;另1個連和警衛連布在東山之上,警戒黑河方面可能出現的增援之敵;十團三連2個排埋伏在龍門所城北小橋兩側的民房內。另1個排留守城內戲臺兩側。
從南向北的口袋陣布好後,指揮員分別進入陣地,構築簡易工事,進行戰前動員。大家信心百倍,情緒高昂,等待敵人自投羅網。p
赤日炎炎,驕陽似火。將士們連夜行軍,困頓勞累,難得很好休息。特別是四十四團勇士們,找不到水喝,渴得嗓子冒煙,仍然遵守戰紀,嚴密僞裝。
中午,突然下起一陣雷雨,戰士們雖淋成落湯雞,但情緒更加高漲,說痛快地洗了個冷水浴,倍覺清爽舒適。大家接雨水就乾糧進餐後,繼續等待敵人。
直到下午三點,仍不見敵兵蹤影,段蘇權要求全體人員沒有命令不得擅離陣地。
這次重建龍門所據點,不僅有僞滿軍警察,還有僞鎮公所人員及鐵鍬隊民夫及返家學生。不僅有步兵,還有騎兵馬匹、輜重,人數多,負擔大,大批人馬抄小路向龍門所方向運動。p
下午四點,八路軍瞭望哨發現了敵人行蹤,戰士們頓時羣情振奮、摩拳擦掌。沒過多久,敵人進入陣地前沿。前面是30多人的先頭部隊,後面是騎馬的敵酋,接着是大隊人馬。
但直到敵人進至老爺廟戲臺跟前,段蘇權才發出攻擊信號。在嘹亮的軍號聲中,埋伏東西兩側的戰士們跳出青紗帳,衝下大木樑坡,跳出草叢,衝下大西山。城內部隊跳出街巷民房,一齊向敵人猛攻。霎時,硝煙四起,殺聲震天,步槍、機槍、手榴彈響成一片。
敵人被這天降神兵打了個措手不及,矇頭轉向,哭爹喊娘,人仰馬翻。八路軍指戰員英勇異常,勢如破竹。p
裝備精良的敵人只得在繳槍不殺的口號聲中慘叫嚎哭,十分狼狽。但他們被猛擊一棒後,也隨之驚醒了,向八路軍陣地進行了反衝鋒,垂死掙扎。
城北大路兩邊的開曠地是主戰場,戰鬥十分激烈。敵人憑其優勢火力,在大路兩側拼命頑抗。十團三個連幾次衝擊受阻,團長李榮順令三連長孫玉錄帶30餘人向敵側迂迴襲擊。他們連續甩出手榴彈,敵副營長當場斃命,敵羣大亂,紛紛逃離陣地。
八路軍戰士將敵截成幾段後,分別包抄、拼殺。幾分鐘後,敵人屍橫曠野,傷的傷、繳槍的繳槍。藏在莊稼地土坑內的敵營長被生擒。p
日軍副團長太田茂指揮的一股敵人,企圖強佔大西山制高點。四十團指戰員憑藉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將敵死死地壓在河灘。
團長雷育龍率通訊班直奔太田茂。太田茂慌亂舉槍射擊,但沒來得及打開保險未響,便掉頭逃跑。通訊員一步迫上,將其臉刺傷,手槍落地。
太田茂逃至上坎下,被八路軍戰士用石頭砸死。敵人失去指揮,更加潰不成軍,紛紛逃命或舉槍投降。p
原住龍門所的僞滿軍連長,由於地理熟,在混亂中取道郭家窯溝,越長城逃回白草。陳耀宗所率地方警察隊更是狡猾,聽到槍聲即停止前進,狠狽逃回赤城。
20時左右,歷時兩小時的伏擊戰結束了。
這次戰鬥斃敵太田茂以下官兵50餘人,俘虜270餘人,繳獲各種炮5門、輕重機槍14挺、長短槍218支、望遠鏡4架,還有馬匹,彈藥及其他裝備。
龍門所激戰的勝利,使龍赤三區與八區以至平北腹地海陀山連成了一片,使八路軍挺進熱西有了堅強的後方基地。這次戰鬥雖鮮爲人知,卻完美演繹了八路軍最擅長的經典戰術——伏擊戰,在抗戰史上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