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正式對公衆開放,由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主辦的“時光博物館”也以新裝亮相。作爲此次展覽的時光夥伴之一,馬蜂窩旅遊網攜“旅行時光機”參展,圍繞旅行中衣食住行等相關體驗的變化,從微觀視角還原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全民旅行記憶,重現了旅行從“奢侈品”成爲“日常品”的歷程。

數百張來自馬蜂窩平臺用戶的復古旅行照吸引了衆多遊客的目光,其中不少拍攝於八九十年代,照片中的人們穿着當年的服裝,站在北京天安門、西安兵馬俑、天津步行街等國內知名傳統景點面前留影,記錄下第一批中國遊客邁出旅行步伐的重要瞬間。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的旅遊觀念剛剛萌芽,1979年,79歲的鄧小平徒步登上黃山,在觀瀑樓留下了被稱爲“中國旅遊改革開放宣言”的“黃山談話”,這一年是改革開放的關鍵一年,旅遊作爲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先行軍,成爲全國上下矚目的焦點,也逐漸走入平常百姓的生活。

八九十年代,隨着國門一步步的打開,中國人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旅行。1983年,香港、澳門逐步對內地居民開放旅遊,第一個赴港旅遊團從廣東羅湖口岸出發。1990年,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對中國公民開放大門,“新馬泰”立刻成爲中國人走出國門的第一站。出境遊與入境遊,共同成爲驅動中國旅遊業發展的兩個車輪。

掃描照片上的二維碼,背後的旅行故事便呈現在眼前。一位爲“無忌-Sajia”的馬蜂窩用戶在他的遊記中寫道:“我們私定終身的那個年代,人們的追求遠沒有今天那麼物質,‘三轉一響’足以拉風。精神享受更是貧瘠得可憐,旅行結婚,已經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那時還沒有長假,也沒有一週雙休,無法遠走高飛的日子,總能偷得浮生半日閒,在自然的空氣裏找回自由。”

據瞭解,這名用戶的旅遊經歷長達38年,可以說是改革開放40年的親歷者與見證者,他的旅遊故事生動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遊的發展之路。從1980年開始旅行,2007年第一次出境遊,2008年第一次出國遊,這名用戶的旅遊目的地從國內延伸至國外,是中國第一批旅行者,旅行方式也從跟團遊逐漸轉向自由行。

在馬蜂窩旅遊網上,還能看到許許多多類似的遊記。八十年代“有票券走遍天下,無票券寸步難行”的旅遊環境,到九十年代旅遊觀念初醒,跟團遊遍地開花,再到如今全民旅遊、品質旅遊時代的到來,都在這些真情實感的記錄中得到體現。

另一面“歲月票據牆”展示了八十年代至今門票的演變歷史。從最早的“入場券”、“參觀券”到今天的電子門票、人臉識別,科技改變着中國人的旅遊與生活。不僅如此,景點不僅在數量上不斷增加,更在內涵與邊界上有了具有新時代特徵的延展。

據瞭解,馬蜂窩旅遊網在近期舉辦的“聖地巡禮”活動中提出,網紅效應、社交網絡與流行文化,正在創造一大批新興景點,以被熱播影視劇帶火的重慶、雲南等地爲代表,一個流行IP,一部熱播的綜藝影視劇、都足以讓名不見經傳的地點火遍全國。

隨着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類似的旅遊消費新特徵愈發顯著,品質化、深度化與以“聖地巡禮”爲代表的個性化,成爲新旅遊時代的最強音。今天的中國旅遊市場,正以更潮、更酷的品牌,更符合年輕人需求的產品,來滿足年輕人對美好旅行、美好生活的期待。

“旅遊業是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對外開放擴大、國際影響力提升的有力見證,馬蜂窩旅遊網與平臺上每一位用戶,都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受益者。幫助每一位普通中國人實現旅行夢想,是馬蜂窩的使命所在。”馬蜂窩旅遊網聯合創始人、CEO陳罡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馬蜂窩將利用前沿技術,持續爲中國旅行者提供優質的旅遊資訊與產品,幫助旅遊行業迭代升級。

正如馬蜂窩用戶“無忌-Sajia”在遊記中所寫:“一次旅行的結束,抑或是又一次旅行的開始。相信今後的路更長、更精彩。旅行已經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會走好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國旅遊業與每一位中國遊客,還將繼續書寫自己的燦爛篇章,創造嶄新的旅遊時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