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的故事發生在不遠的將來,面對資源枯竭逐漸枯竭的地球,人類開始謀求出路。在距離地球4.4光年之外的潘多拉星球,人類終於尋找到一種能夠改變傳統能源產業的全新礦物元素。

很快,採礦公司蜂擁而至,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人口湧入,將自己家園變得一團糟的人類正在一步一步將原本美麗富饒的潘多拉星球逼入絕境。

故事與現實

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並不複雜,但依據這個故事,相信不少了解歷史的觀衆很快能夠將故事中的納美人與現實中遭遇西方殖民入侵的瑪雅文明以及印第安文明迅速對應。

同時大航海時代的殖民擴張、因工業革命而起的圈地運動、歷時數十年的越戰這些血跡斑斑的黑暗歷史彷彿也是電影的現實映射。

電影中,那個極力想要將戰爭引入潘多拉,爲了自己的利益絲毫不顧及納美族死活的戰爭狂人不正是現實歷史中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布什麼?或者再往前回溯歷史,越戰中的那幾位戰爭狂人似乎也能與之對應。

在人類炮火中付之一炬的納美人家園和去年在熊熊大火中化爲灰燼的亞馬孫叢林、澳大利亞森林似乎並無多少區別,唯一的不同或許是亞馬孫和澳大利亞並沒有納美人這樣堅定不移的守護者。

原始對現代,弓箭對槍炮,壓迫對反抗,這樣的電影情節其實並不新鮮,當年的《風中奇緣》、《與狼共舞》、《最後的武士》無不涉及到了這種在艱難抉擇下逐步產生的矛盾和衝突。

但《阿凡達》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它通過設置納美族這樣一個深受人類所害的虛構種族,使觀衆得以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角度,也就是人類的對立面來重新看待和認識人類的所作所爲,將不同文明和理念的對立衝突進一步上升到了種羣的對抗。

更讓觀衆深受震撼的無疑是人類從高高在上的英雄角色變成了橫徵暴斂的侵略者,區別同類型電影的巨大反差是這部電影在劇情故事本身並不十分出彩的前提下,卻依舊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今天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美洲人可能很難想象如今的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舊有文明毀滅的基礎之上的。

印第安文明、瑪雅文明這些獨立發展成百上千年的文明在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之下迅速的消亡了。以至於它們的許多文化、文字符號至今依舊是考古領域的未解之謎。

《阿凡達》的故事同樣也是關於一個獨立而古老的文明從被侵擾到壓迫,再到反抗的歷史,不同的是這一次卡梅隆沒有啓動殘酷的滅絕按鈕,而是爲納美人設下了一個美妙而奇特的結尾。

納美人最終沒有在人類的鐵蹄之下淪爲階下囚,而是在潘多拉衆多生靈的共同協助下,成功趕跑了這些來自異域的不速之客。

《阿凡達》不值一提?

在漫威電影宇宙已然成爲漫改電影領域最耀眼明珠的今天,即便是那些老氣橫秋,無比苛刻的影視評論家恐怕也難以否定《復仇者聯盟4》在商業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而,一部電影的成功並不僅僅只是票房成績的得失,誠然票房成績很重要,但是電影劇情所滲透的思想內涵和人性探討同樣也很重要。

《復仇者聯盟4》的確很出色地將此前十餘年的二十餘部超級英雄電影進行了融會貫通的深度融合,故事劇情的波瀾壯闊和人物內心的深度探索可以說在超級英雄電影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但總體說來,隨着漫威電影宇宙的不斷延展,整部電影已然完全脫離於現實世界之外,天馬行空的矛盾衝突逐步替代了現實世界的你死我活。

沒錯,黑寡婦是死了,鋼鐵俠也逝去了。但是這樣的劇情設置除了勾起一時的悲傷和難過,併爲下一階段的漫威電影發展留下懸念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現實隱喻意義?是否能夠對他們的逝去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呢?似乎是不能的。

《復仇者聯盟4》的巨大成功僅僅只是爲漫改電影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併成爲了一種商業營銷模式的勝利成果。

而《阿凡達》則可以說爲世界商業電影的發展開創了新的時代,如果沒有詹姆斯•卡梅隆的努力,如果沒有《阿凡達》的上映,電影行業或許依舊會在不久的將來作出革新與突破,但卻顯然無法做到在短短數年之內,將3D電影普及世界,使之成爲商業電影發展的主流。

你可以說詹姆斯•卡梅隆的電影作品在驚人的特效之下充斥着陳詞濫調,也可以說他的作品在電影開頭就註定了結局,更可以說隨着年齡增長,如今的他已不復當年的才俊,但是卻永遠無法否定他改變了一個時代,無法改變《阿凡達》取得輝煌成就的現實。

如今的好萊塢雖然依舊有不少電影人堅持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一些現實的思考,多一些真誠,但受制於製片方娛樂大衆的思想制約,想要在商業大片加點私貨已然越來越難。

進入21世紀的好萊塢,科幻動作大片的數量可以說是年年劇增,但是能在觀衆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好萊塢大片卻不算多,而能夠在十年後依舊被很多人念念不忘的電影就更是寥寥無幾了。

《阿凡達》之所以能夠在科幻電影史上始終保持一個較高的口碑和評分,一方面是由於電影在技術上的進步和創新,但是更重要的是它像一面鏡子,站在了人類的對立面,將血淋淋的現實逐步展現在觀衆們眼前。

中國電影究竟該何去何從?

十年之前,當好萊塢的票房巨獸《阿凡達》在萬衆矚目之中正式登陸中國影院,在整個內地院線與它進行同期商業競爭的是《孔子》。

這部在某局大力支持下的“國產大片”居然能夠讓《阿凡達》提前下線爲它開道,《孔子》的導演更是大言不慚地說,要和卡梅隆的《阿凡達》在票房上來一次PK。

咱們且不論這部電影和《阿凡達》後來在豆瓣等平臺上的巨大評分差距,就說十年之後的現在,如果不是因爲這篇文章,大部分觀衆可能都已全然忘記了這部集結了周潤發、陳建斌、周迅等一衆國內頂級演藝明星的國產大片。

《南方都市報》當時的評論發人深省,“《阿凡達》已經來了,好萊塢能拍出我們拍不出的畫面,本土電影能提供給觀衆什麼好萊塢拍不出的東西呢?”

這個問題即便在十年之後的今天似乎依舊得不出答案。

對於國產電影而言,《阿凡達》豐富宏大的劇情隱喻和主題思想就像是一座永遠無法望其項背的山峯。

事實就是,我們不僅在拍攝技術遠遠落後於人,同時更在創作思想上落後了。

卡梅隆之所以能夠創造出《阿凡達》這樣的龐然大物,並不是因爲他有着驚爲天人般的智商和頭腦,而是由於長期的美國民族精神薰陶。

這種包容開放、銳意進取的普世思想價值觀念蘊含着鼓勵人們獨立自由,勇敢探索世界的巨大精神力量,蘊含着無窮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和美國的同行們相比,中國的電影人似乎依舊沉迷在數千年前的怪力亂神中無法自拔。

美國七八十年代拍《星球大戰》、《終結者》的時候,中國開始拍攝《西遊記》電視劇。美國拍《阿凡達》、《復仇者聯盟》的時候,中國依舊還是在源源不斷地拍《西遊記》。

退一步來說,同樣是奇幻類型作品的影視改編,《指環王》、《冰與火之歌》卻與《西遊記》、《封神演義》天差地別。

使國產電影一直裹足不前的原因除了拍攝技術和創作思想之外,就不得不提主管部門保護國產電影的手段了。

不從自身找原因來提升電影製作水平,反而通過限制電影進口數量和設立國產電影保護月來阻礙好萊塢大片對國產電影的衝擊,這本身就是一件極其可笑的事情。

然而,這件事情直到今天卻依舊在做,主管部門的縱容使得中國電影人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他們只學會了用先進技術雜耍,用密集營銷壯勢,用明星來撐門面,卻沒有學會真心做一部尊重觀衆的好電影。

好萊塢的商業大片從開始立項到最終上映往往要經過兩三年時間,而中國電影爲了降低拍攝成本往往會選擇竭力縮短拍攝週期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