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有位书法大家,叫沈曾植。他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同时还是书法家。浙江嘉兴人,字子培,晚号寐叟。光绪六年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等职。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被誉为“中国大儒”。王观堂先生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誉其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第一人”。


沈尤以书法及理论最为精湛。他的行草一绝,大气老辣,彰显其性格和道德水准,以及为人之师表的作风。是康有为、王蘧(qú)常等人敬佩的良师益友。

沈曾植31岁那年,结识了23岁的康有为。康有为公车上书后,保守派要收拾他。正是沈曾植给康有为支招,让他假装沉迷金石,以骗过这些腐朽的老大臣。因为沈喜欢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便让康写一部《广艺舟双楫》,康有为多有才,真的就写出来了。康有为写完《广艺舟双楫》影响力剧增,人也变得轻飘飘,有一回沈曾植不高兴了: “你再读十年书跟我谈书法还差不多”!康有为立刻“惭而退”。所以康有为这辈子没服过谁,就服沈。


沈曾植回乡时,遇到毛遂自荐的17岁的王蘧常,发现这个小伙子是个学书法的好苗子,便把自己的学书经验讲给他,二人成了忘年之交。王蘧常视沈师为大神,王以碑法写章草,开启了一条前无古人之路,后来成为一代章草大家,除了自身的勤奋和天赋,也离不开沈寐叟的指引。王蘧常在《忆沈寐叟师》说:“先生生前先以书法为余事,然刻意经营,竭尽全力,六十四岁后始意写字。至七十三岁去世,用力极勤,遂卓然成为大家。”

沈曾植家学深厚。其祖父沈维鐈,是曾国藩的老师,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人称“小湖先生”。在沈曾植8岁时,其父沈宗涵就去世了,家道衰落。他从小跟母亲诵读唐诗,通音韵之学。虽然家贫,但读书一日不落下。在恩师长兄的指导下,立下了“修身治国平大下 ”的大志。


沈曾植天资高,富于理想,性格内敛,毅力坚定。他之所以有大学问,除了天赋,就是善于学习。他不仅读书期间刻苦学习,工作后更是把学习当成必修课,沈能学到什么程度呢?在刑部工作,通读古今律法;在外交部工作,为了跟俄罗斯打交道,把辽金元史读了个底朝天;40多岁,伺候生病的母亲,几年时间居然把医学也给读通了。这样的学习力真让人敬佩!

沈曾植书法取法广,融合汉隶、北碑、章草,体势飞动朴茂,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


沈曾植自称“书学深而书功浅”,晚年遍临碑帖以弥补“书功浅”。他的书学思想带有浓郁的碑学特征。 他和康有为素有交谊,而论书却有很大的不同。沈曾植学碑“但问其字之佳不佳,不问其汉魏隋唐碑”,就学习书法而言,沈比康实事求是的多。


章士钊说他的书法:“奇峭博丽”;曾熙曾评:“余评寐叟书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把沈曾植列为“帖学”的殿军人物,评论他的书法:“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他在书法上还善于探索与突破,关于运笔, 他主张“因所书之宜适”,这点和传统运笔用腕的观点不同。沈曾植的书法艺术还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如于右任、马一浮、王蘧常等,为书艺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曾植人生最后一段时间隐居在上海,以诗书遣日。生活并不好过,于是以卖字为生,一时间 “海内外辇金求书者穿户限焉”。他流传至今的很多作品,大多为最后几年所写。晚清与民国,多少豪杰,沈曾植就是其中一位。他的学术和书艺,是他留给后人永恒的精神遗产。你喜欢他的书法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