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爲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衆所周知,當明成祖朱棣毅然下令遷都北京之後,中國此後數百年的政治中心就定在北京。作爲明清兩朝帝王及妃嬪的居所,紫禁城經過數百年的不斷修繕,每一處都可謂精雕細琢,各類配套設施也非常健全,不過其中也存在諸多禁忌祕辛,今天子淵就和大家談談紫禁城中的水井。

據史料記載和實際統計,紫禁城之中的水井多達上百口,然而在宮裏生活的嬪妃皇子和宦官宮娥,沒有一個人會飲用宮裏的井水。這就不得不令人產生疑問,如果建造水井不是爲了飲用,那麼當初建造水井的意義何在?整個皇城的飲用水又是從何而來?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這些水井大多靠近宮殿,幾乎每座宮殿裏都配有一至兩口水井,這100多眼水井就大致分佈在70多座宮殿周圍。水井按宮殿的坐落而分配建造,顯然有着深層次的考量——中國古代建築不同於西方的土石結構,一直都以土木爲主,一旦發生火災就很難控制住火勢,所以人們在宮殿附近打一些水井,便於在關鍵時刻提供消防用水。

據相關史料記載,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清朝宣統皇帝退位的數百年時間裏,紫禁城中發生各類規模火災共計100餘起,這些火災有宮人故意爲之的,有人爲失職造成的,也有天雷轟擊所致。比如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正月十五,明成祖朱棣命人在午門放煙花,結果不慎操作失誤引發大火,燒死了不少太監宮女,還有一名禁軍都督。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正式遷都北京後,奉天殿因太過高大而被雷擊進而引發火災,嚇得皇帝當日就趕去太廟祭祖以求祖先庇佑。

既然紫禁城經常不可避免地發生火災,那麼就必須爲減少宮殿損失作出補救之策,這100多眼水井就應運而生。當然,這些水井也能爲宮中人員提供一些基本的生活用水,比如各宮打掃衛生、清潔灌溉及浣洗衣物,這都需要水。不過這些水井裏的水,爲何單單沒人敢飲用呢?原因說來其實非常殘忍,因爲井水既不乾淨也有毒。

紫禁城剛剛建設完成的一段時期內,宮中人員也會飲用井水,但到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時期,皇貴妃萬貞兒在井水中下毒,由於水井下面聯通着其他水井,所以宮人便不敢再飲用。另一個原因是,宮中人員認爲井水不潔,大家都知道皇宮之內爭鬥不斷,被壓迫的宦官宮娥不在少數,或爲人迫害或無奈自殺,井裏不知有多少屍體。就連光緒皇帝心愛的珍妃,也被慈禧太后命人投入水井溺斃。許多遺體浸泡在水中,這樣的水自然無人敢飲用。

說到這裏,可能有的讀者就有疑問了,既然皇宮中的井水不能飲用,那麼所有人喝的水又來自何處呢?據內務府宮廷密檔記載,皇宮中的主要水源位於頤和園西邊的玉泉山,水質清澈甘甜,沁人心脾,關鍵還是天然無污染產品。爲保證水源安全,朝廷特意安排專人負責值守水源,每天有專職太監上山取水,運回宮中之後按照需求分配給各司各局。

除此之外,每年寒冬之際,宮中還會從京郊一帶採集冰塊存入冰庫之中,這些冰塊夏日爲皇帝嬪妃解熱,融化成水也可直接飲用。在夏日,飲用着帶有絲絲涼意的淨水,真是一番享受,不過由於冰塊珍貴難得,因此只有少量受寵妃嬪及皇子纔有資格享用。
參考文獻:
《明史》《清史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