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史,大大小小的王朝有數十個。小的王朝不說,以大一統王朝來說,每個朝代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標籤,諸如“強漢”、“盛唐”、“剛明”等。

而每個朝代在後世也有着不一樣的評價,諸如漢朝是“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對於漢朝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而明朝的評價呢,相信大家很熟悉,那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當然漢朝的評價出自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先生,意思歷朝歷代都是國弱而亡,而唯獨漢朝滅亡時依舊很強,還是很對的。而明朝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評價,宋安之查了查,並沒有找到史料出處,應該是當下網友的評價。

那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評價到底對不對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來說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是指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的遷都北京,意思是天子親守國門。還有明末崇禎帝自縊以身殉國,意思是社稷亡,而君王不苟活的殉國。


先以“天子守國門”來看,其實一開始並非是這個意思。不論明成祖朱棣到底是出於什麼動機,平衡南北經濟也好,遷到根基之地北京也好,以皇帝守北境以削藩王兵權也好。總之朱棣肯定還有一層意思,那便是“以攻爲守”,自己親守北境,有着危機感,然後開疆拓土,利用這種方式以應對北方的邊患,同時擴大疆域,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當然事實證明明成祖朱棣“以攻爲守”的想法的確不錯,明朝的疆域在明成祖朱棣時期迅速達到巔峯。北方五徵蒙古是打得蒙古一蹶不起,東北地區設奴兒干都司,新疆東部設哈密衛,西藏設有烏斯藏和朵甘衛都指揮使司等,西南在永樂十一年設貴州布政司,進一步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對於當然關於這個巔峯疆域問題有所爭議,一說爲九百多萬,一說爲一千一百多萬,但不論怎麼說在明成祖開疆拓土之下,北京在當時根本不能說是邊疆城市,所以自然不能說是國門的。

只不過朱棣之後的皇帝就有些不爭氣了,朱棣爲什麼要鍥而不捨的五徵蒙古呢,就是想要一勞永逸以絕後患。但他之後的皇帝很明顯失去了開國初期太祖、成祖二人的開拓精神,除了後世的明武宗朱厚照熱衷於武事,還曾化名朱壽御駕親征以外,其他明朝皇帝對於開疆拓土並不是那麼熱衷。


而且明朝的疆域較之其他朝代縮水更快,以清朝來對比。清朝歷經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五代人,在乾隆時期達到巔峯,穩固於嘉慶時期,到了晚清隨着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纔開始縮水,可以說疆域縮水速度在歷朝歷代中屬於正常。

而明朝自成祖朱棣以後,仁宣二帝時期就開始疆域縮水。諸如北方防禦上,明宣宗宣德五年六月遷開平衛於獨石,以後是“自此蹙地三百里,盡失龍岡灤河之險,而邊地益虛矣”。可以說自明成祖朱棣以後,之後皇帝並沒有繼承他“以攻爲守”的思想,因此明朝疆域就開始縮水,可以說縮水速度很快,因此北京自然處於尷尬地位,因爲太靠近邊境,所以在明朝滅亡之前,就有三次北京被大軍兵臨城下的情況。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明朝疆域縮水快,但很多人不能以此不認可明朝的巔峯疆域,而只說明末的縮水疆域,這無疑是很不合理的。

正因爲如此,所以“天子守國門”的意思,宋安之認爲明成祖朱棣剛開始遷都並非是“守國門”的意思,而是想着“以攻爲守”,來擴大疆域,或者說一直保持巔峯疆域。使後世皇帝有壓力進而開疆拓土,但他沒想到的是後世皇帝不爭氣,所以疆域快速縮水,以至於出現“天子守國門”的看似壯烈,實則尷尬的情況。


再說說後半句“君王死社稷”,這句話還是對的。不論崇禎帝如何,不論他在南遷問題上猶豫與否,最起碼他在北京城破以後,並沒有投降李自成以求苟且偷生,而是自縊以身殉國,更是留下“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遺言,所以當得起“君王死社稷”的評價。

最後總結來說,關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雖然前半句有些許瑕疵,但整體來說還是很對的。還有宋安之並非否定這種精神,而是就事論事的說說明成祖朱棣留下的大好基業和“以攻爲守”的開疆拓土思想,結果被後世子孫搞成“天子守國門”的尷尬情況,意思是朱棣的進取精神後世子孫並沒有繼承,所以疆域縮水下,出現了“天子守國門”的情況。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