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巴金的母親認爲這是一件大事,便和巴金的父親商量:“能不能別打犯人,這些淒厲的叫聲,別說孩子了,我聽得都覺得瘮得慌。不過,巴金的一句話,母親的情懷,倒讓父親聽進去了,犯人的哀嚎少了許多。

第七期

金光爲我們帶來的是巴金

聽金光老師給你講述巴金的“在家”、“離家”、“回家”

巴金生於1904年,死於2005年,他陪伴着我們走過了101年。早在70年代,他就倡導我們要說真話,迴歸人性,那是相當了不起的。所以,今天小編想給各位好好介紹一下“愛”、“誠”、“真”的巴金。

巴金的母親不僅愛孩子,而且從小就教育他,要學會愛人世間的一切。在巴金5歲的時候,晚上害怕得睡不着覺,便告訴母親,老聽見爸爸在打人。如果是換做平常的母親,可能會隨便安慰一下,甚至大聲吼孩子,早點睡覺。

但巴金的母親認爲這是一件大事,便和巴金的父親商量:“能不能別打犯人,這些淒厲的叫聲,別說孩子了,我聽得都覺得瘮得慌。”父親保證,絕不會判犯人死刑,但打人這件事,只能儘量注意。不過,巴金的一句話,母親的情懷,倒讓父親聽進去了,犯人的哀嚎少了許多。

您想啊!那個年代,還有多少人管犯人的死活,但巴金一家人是慈愛的,有一顆憐憫的心,讓犯人保留着一份尊嚴。也正是因此,在巴金之後的生活裏,他變得更加善良,更加有愛地對待其他人。

聽金光老師給你講述巴金的“在家”、“離家”、“回家”

隨着巴金慢慢長大,他便離家求學了,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巴金有位同學,和別人一起合辦了雜誌,但沒有足夠的錢。於是,這位同學進了裁縫鋪當學徒,把自己的手弄得全是小血點。而且, 一直賣自己當季的衣服,只能夏天穿棉襖,冬天穿單薄的衣服。即使這樣,他仍然按時按期的,付自己該出的那份錢,將雜誌辦下去。

同學的舉動深深地影響了巴金,也讓他學會了忠實於自己的心,忠實於自己的讀者,從來不慢待自己的讀者。他可以和青年粉絲一聊聊三個小時,在他的文章裏,你看不到任何技巧,更多的是想到哪裏,說到哪裏,說到哪裏,寫到哪裏。這種淳樸的寫作方式,讓我們更加愛他。

聽金光老師給你講述巴金的“在家”、“離家”、“回家”

離家多年,巴金回到老宅,看到那盞燈,想到了一生鬱鬱寡歡的哥哥,想到了受不了親戚奚落而自殺的姐姐,他覺得封建思想真是喫人,這樣的悲劇不應該再次出現。

所以,我們纔看到《家》、《做大哥那樣的人》、《春秋》等文章,巴金用文字體現了,他對限制個人自由的封建主義的無情控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