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羅源縣城北郊潮格村,古厝隨處可見,除歷史上幾次火災燒燬部分,尚存20多座,其中唐末一座,五代一座,明朝二座,清朝十多座,皆土木結構,青磚黛瓦,古色濃濃。尤其主村,幾乎一座接一座,連成一片。這些古厝大部分坐北向南,表面看起來顯得很古老,有的甚至破舊,但由於年代久遠,文化底蘊深厚,神采依存。

倪尚書宅。村人稱之爲“倪厝裏”,由吏部尚書(封梁國公)倪振於唐貞元后期(796-805年)始建,曾歷宋、明等多次重修。整個建築物由門樓、前廳、兩廡、天井及正廳等組成。門樓向東南,已毀。僅存輝綠岩門戶石兩塊、花崗石門檻一條,長1.6米,高0.5米。前廳儀門亦毀。兩廡破舊,天井尚在,正廳僅存四扇,已成危樓。寬四柱三間10.2米,進深四間7.7米。廳前踏步爲石階,廊下階邊刻有花紋,門前站立旗杆碣石兩條。

葉氏祖厝,明代建築,由正厝大廳、書院、天井、大門亭組成。寬21.01米,進深29.76米,頂爲單四面坡。大門亭已圮。左梢間一門留有刀痕二條,上一條長0.2米,寬0.04米;下一條長0.12米。乃順治年間,清兵追趕鄭成功隊伍時所劈。

董氏祖厝。多數是清朝建築,數量最多,相傳清乾隆年間,12位兄弟就建了13座,但每座結構與風格大致相同,大小也相近,方形佈局、火牆包棟,寬度約20多米,進深約30多米。門有六個,除前後兩個大門外,主座前後走廊兩端還有四個小門。正門進去有個小廳,接着是天井,兩邊書院走廊與主座橫廊相接。大廳兩邊是廳邊房、直衕、六扇房、樓梯。大廳進去是後廳,後廳兩邊有橫衕與直衕相通。後書院的天井面積與房間數量比前書院少一些,但結構基本相同。正門兩旁有石刻對聯,聯上內容有的是“聖代即今多雨露,文昌新入有光輝”,有的是“三策揮猷垂世澤,雙茅挺秀起人文”。廳堂橫額“三策堂”三個字,對聯爲“溯豢龍賜氏所從來在周有良史,洎夢蛟入懷而始大於漢爲醇儒”。廳堂上端掛有“文魁”、“武魁”“耕讀傳家”、“望重鄉評”等牌匾及各種壽匾。

可惜大部分已經失盜。其中“武魁”牌匾是清咸豐年間爲武舉人董兆榮立的,現今倖存一張殘缺照片,照片上有“欽命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總督閩浙等處地方慶端、欽命署理福建巡撫印務布政使司布政使瑞璸爲武魁……”等字樣。“耕讀傳家”牌匾是民國時期福建省長薩鎮冰贈於晚清庠生董家文的。廳堂柱珠、窗門、壁及梁下斗拱等都雕刻或裝飾有福壽、祥雲、八仙、花鳥以及龍鳳、麒麟、象、獅、魚等各種吉祥物圖案。

千年來,一代代潮格村民,就是在這片土地上,這些房屋裏,繁衍生息,辛勤耕耘,讀書學習,許多人在仕途上、事業上取得輝煌成就,令人仰慕。

唐代,吏部尚書、梁國公倪振;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倪廷檄;贊善大夫、梁國公倪谷;朝奉大夫倪穟,朝奉郎、贊善大夫倪櫃,祖孫五代,代代高官,成爲潮格村的歷史佳話。

唐至清,科舉(含本縣潮格藉)中進士者17人,中舉人12人,歲貢、監生、庠生17人。這些取得功名學者,有的登仕,爲地方造福,爲百姓謀利,有的厭惡朝廷政治腐敗,放棄功名。奉議大夫倪翼“三尺有關人命重,一官雖去我身輕”,剛正不阿,敢爲沉冤抱不平,成爲一代名賢;秀才董新鐸“不爲良相,願爲良醫。”潛心學醫,爲民治病,最後成爲一代名醫,被民間稱爲“董半仙”,名傳鄉里。還有更多者,他們熱心於公益亊業,爲社會無私奉獻自已的智慧和財富。因德高望重,朝廷敕授於紅頂戴。清咸豐癸丑(1853年),洪水暴發,護國橋、仙人橋及大路郵亭盡毀,徵仕郎董尚友帶頭髮起捐助,使大橋得以全面修復。

這些老房子和它的故事已經流傳到今天,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後人成長。

潮格肩頭坪

潮格馬鞍山風景

內容來源:《羅源風光名勝》 作者:董志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