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朱元璋制定了兩個方案,一個是在應天府南京修建一個都城,另一個是在自己老家安徽鳳陽再修一個大明中都皇城。然而,朱元璋要在老家安徽鳳陽平地起一座宮城,這種從零開始的模式對當時的建築師和工匠無疑是巨大的考驗。

衆所周知,故宮是我國古代皇家宮殿建築羣的集大成者,其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更是高達72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羣。

一直以來,民間傳說故宮一共有9999間房,不過,根據後來考古學家的實地調查,統計出來故宮的房間數量在8707間左右。即便如此,這個房間數量也要比世界其他三大皇宮白宮、白金漢宮和凡爾賽宮的總和還要多,足見故宮是多麼恢宏。

基於此,相信大家多年來一定認爲故宮就是我國最氣派的宮城。其實在我國曆史上,還有一座宮殿,暫且不提它有多麼富麗堂皇,光是面積,就要比如今的故宮整整大了12000平米。

各位或許會產生疑問,既然如此氣派,其到底在哪?爲何我們卻又從未聽說過呢?究其原因,在於這座宮城一直沒有竣工。至於它究竟經歷了什麼,爲何沒有竣工,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這座宮城叫大明中都皇城,聽這名字自然是明朝皇帝主張修建的。而這位明朝皇帝不是別人,正是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明朝正式建立。早前,華夏大地一直被蒙古人爲首的元朝皇族統治,他們對中原的文化、政治、教育、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而漢人好不容易翻了身,自然要修建一座巨大的漢族風格宮城來彰顯地位和權威。二來也可以彌補漢人在元朝長年壓迫下丟失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當時朱元璋制定了兩個方案,一個是在應天府南京修建一個都城,另一個是在自己老家安徽鳳陽再修一個大明中都皇城。而應天府這個,可以遵循祖制正常修建。但自己老家那個,必須要突破祖制,規模和建制必須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

光看這些條件,就足以窺見朱元璋的野心和苛刻了。而朱元璋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其實我國曆朝歷代的皇宮,全部都是基於前朝基礎上擴建修繕的,這樣可以節約大量人力、物料和時間成本。譬如漢朝24位皇帝,建都無不都是在長安或是洛陽。

至於朱元璋一開始定下的南京城,早在三國時期,東吳的孫權便就在此建都,依然還是有建築可以參考的。

然而,朱元璋要在老家安徽鳳陽平地起一座宮城,這種從零開始的模式對當時的建築師和工匠無疑是巨大的考驗。並且,朱元璋的要求還極高,不僅要求建築面積是歷代之最,還提了一個相當過分的要求,即宮城地面所用的材料,必須全部都是漢白玉。

衆所周知,漢白玉在我國建築材料裏屬於最高端的一種,其產量極低,即便是故宮,也只是在護城河的橋上用了這種材料。而朱元璋要將大明中都皇城全部鋪上漢白玉,就算把當年全國的漢白玉都挖出來,也不一定能實現。

除此之外,他還要求宮殿的建築材料全都用海南上好的黃花梨木,還搬空了當時雲南的翡翠。爲了建造大明中都皇城,朱元璋幾乎動用了全國最好的資源,頗有當年秦始皇修阿房宮那架勢。

如此勞民傷財暫且不提,何況當時明朝初定,早先由於長年戰亂,百姓已是民不聊生,國庫更是空虛,根本沒有條件供朱元璋這樣揮霍。終於,大明中都皇城在修建了6年後,由於國庫實在入不敷出,最終被迫停工。

而當時已經修了個大概,也不好拆除,便一直保留了下來。根據當年大明中都皇城的設計圖紙,大明中都皇城原本要比後來的北京故宮還要大12000多平米,如果落成,鳳陽取代北京指日可待。奈何這個本可能成爲第一皇宮的建築羣,最後成了“爛尾工程”。

這之後,朱元璋過世,永樂皇帝朱棣登了基,他將都城遷到北京後,修建瞭如今北京故宮的雛形。而安徽鳳陽自然失去了核心地位,很快被遺忘在歷史中。

600多年過去,如今的安徽鳳陽依舊是個小縣城。其境內的大明中都皇城遺址依然健在,只不過在風雨的打磨下有些破落。似乎在訴說,當年鳳陽和北京的差距,只有這臨門一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