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聯證券也在2019年年報中強調,管理團隊在證券和金融服務行業具備豐富的經驗、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前瞻性的戰略思考能力,特別是管理團隊在境外和跨境業務領域的經歷將有助於公司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開闢新的業務增長領域。在2015年實現香港上市後,國聯證券順利登陸國際資本市場,該公司的總股本由15億股增加至19.02億股,註冊資本由15億元增加至19.02億元。

原標題:又一家“A+H”券商股要來了,國聯證券閃電過會!加速改革招兵買馬 ,5位高管都曾任職中信證券

從宣佈重啓A股IPO到順利過會,國聯證券僅用了4個半月。

8日晚間,證監會公告宣佈,第十八屆發審委2020年第66次會議審覈通過國聯證券的首發申請。

早在2015年7月,國聯證券就通過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功發行4.02億股H股,淨募集資金30.97億港元,摺合人民幣24.44億元。該公司註冊資本也順勢從15億元增加至19.02億元。

隨後,國聯證券又很快開始籌劃A股上市。從2016年9月公佈上市計劃,到2018年10月因H股增發申請中止,再到2019年12月重啓IPO進程,國聯證券的上市之路雖一波三折,卻馬不停蹄,如今終於功德圓滿。

四個半月閃電過會

8日,第十八屆發審委2020年第66次會議審覈通過國聯證券的首發申請。根據公告,發審委重點就國聯證券報告期內的業績波動、資管業務風險、及經紀業務收入波動進行了特別關注。

2019年12月27日,國聯證券曾宣稱,經過多方考量,終止了H股再融資的相關工作,並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恢復A股IPO審查申請,並獲得了監管同意。

但令人意想不到,此後國聯證券的上市進程彷彿突然開啓了倍速模式——從宣佈重啓A股的IPO進程,到如今闖關成功,僅過去不到5個月時間!

國聯證券成立於1999年1月,前身是1992年11月設立的無錫市證券公司,2008年改制更名爲國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現已形成包括經紀業務、投資銀行、資產管理及投資、證券投資及信用交易等在內較爲完善的業務體系。在江蘇、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市重要區域設立了13家分公司,87家證券營業部。

在2015年實現香港上市後,國聯證券順利登陸國際資本市場,該公司的總股本由15億股增加至19.02億股,註冊資本由15億元增加至19.02億元。

或許正是由於H股上市提升了國聯證券的社會影響力和行業知名度,資本實力的增強爲其創新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國聯證券很快又在2016年啓動了A股上市計劃。

“未來如實現A股上市,將打開兩地資本市場的長期融資渠道,有助於公司提升法人治理、業務創新和抗風險能力,有助於擴大公司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根據2018年1月(最新)報送的招股文件,國聯證券擬發行數量不超過 6.34億股,即不超過公司本次發行股票後總股本的 25%,最終發行的總規模、募集資金總量將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七條主要募資用途

或許正是因爲上會節奏很快,並且趕上疫情和年報的雙重影響,國聯證券此次並未更新招股文件,最近一版的招股說明書仍是2018年1月報送的。

文件顯示,國聯證券此次A股IPO募資計劃用於7個方面,主要涉及優化線下網點,加大信用業務、自營業務、資管業務、場外業務投入,對子公司增資,以及加強風控和IT系統建設。

而對於先前在港股市場募集的資金,截至2019年末,國聯證券已實際累計投入23.44億元(已使用H股募集資金匯率按實際結匯匯率計算),具體使用情況如下:

(1) 約45.00%將用於進一步發展公司的融資融券業務,已使用人民幣11.58億元;

(2) 約20.00%將用於發展公司的其他資本中介服務,已使用人民幣5.24億元;

(3) 約15.00%將用於擴大公司的證券投資業務,已使用人民幣3.86億元;

(4) 約10.00%將用於發展公司互聯網交易業務,現變更用途爲計劃設立香港附屬公司的注資及其他籌備費用並補充本公司營運資金,已使用人民幣0.34萬元;

(5) 約10.00%將用作營運資本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已使用人民幣2.76億元。

可見,融資融券及其他資本中介業務,其實是國聯證券近年來投入的主要領域,佔比高達65%,其次纔是自營業務及其他業務用途。

創新業務拓展升級

趕在宣佈IPO重啓的檔口,國聯證券公告了擬設立香港子公司的好消息。2019年12月27日,國聯證券稱收到證監會批覆,擬以自有資金出資,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國聯證券(香港)有限公司(簡稱“國聯香港”),註冊資本爲港幣3億元。

“香港子公司獲批設立,將成爲公司國際化進程的又一里程碑。”彼時國聯證券告訴券商中國記者,香港已經成爲內地券商邁入國際化的重要跳板。而隨着政策的放寬,大量企業有到海外上市的需求,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也希望參與港股市場。因此,券商在港設立子公司不僅可以涉足境外證券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又能滿足客戶對於香港良好的市場環境及多樣化的產品的需求。

而到了今年2月,國聯證券又與其他6家券商一起,成爲首批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的券商,並在4月21日,順利完成首批公募投顧客戶的簽約和交易,成爲業內首家正式上線此類業務的券商。

“基金投顧業務是未來財富管理轉型的重要方向,可以引導證券公司對客戶的服務向專業化聚焦並形成差異化競爭。”國聯證券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希望藉此生成投資策略和構建投資組合的專業能力,建立員工資產配置邏輯體系和能力,幫助客戶實現收益增長來帶動整體管理規模的增長,全面提升國聯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和品牌形象。

國聯證券在業務優化方面的發力,也在財務數據上有所體現。2019年報顯示,國聯證券實現收入、淨收益及其他收入合計人民幣21.24億元,同比增長41.8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人民幣5.21億元,同比增長930.57%。

加速改革招兵買馬

過去一年,國聯證券同樣也在加速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力引進專業化人才隊伍。例如國聯證券日前曾表示,此次負責基金投顧策略生產和基金篩選的團隊就是來自市場化引進,其研究能力在行業中處於第一梯隊,經歷過市場的各種考驗。

而在高管層面,國聯證券的人才引進戰略則體現地更加明顯。

2019年6月,有着“金融打工皇帝”之稱的葛小波正式加盟國聯證券,現擔任該公司執行董事、總裁兼財務負責人,同時兼任華英證券董事、中海基金董事。

作爲國內首批保薦代表人,現年49歲的葛小波此前曾在中信證券工作22年之久,歷任投資銀行部經理和高級經理,A股上市辦公室副主任,風險控制部副總經理和執行總經理,交易與衍生產品業務部、計劃財務部、風險管理部、海外業務及固定收益業務行政負責人,執行委員會委員、財務負責人、首席風險官等職務,工作能力可見一斑。

而除葛小波外,還有2位高管同樣在2019年6月13日獲聘爲國聯證券高管。其中,王捷獲聘董事會祕書,汪錦嶺獲聘首席信息官,且兩人已於2019年6月13日取得證券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批覆並於當日履職。

此外,根據國聯證券2019年年報,2019年11月21日,國聯證券董事會還聘任了尹紅衛、李欽爲公司副總裁。二人已於2020年2月5日取得江蘇證監局關於覈准其高管任職資格的批覆並於當日任職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位新進高管此前都曾任職於中信證券。有分析觀點指出,高管團隊的整體變動體現了國聯證券加速市場化改革,推進業務全面轉型的決心。

“公司管理團隊的核心成員擁有15-20年證券行業頭部券商的從業經驗,遠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國聯證券也在2019年年報中強調,管理團隊在證券和金融服務行業具備豐富的經驗、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前瞻性的戰略思考能力,特別是管理團隊在境外和跨境業務領域的經歷將有助於公司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開闢新的業務增長領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