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从白居易的《花非花》里获得灵感,又写出了另一首经典,可以说是继承又创新的典范。宋代大文豪苏轼《水龙吟》的第一句,便是从白居易的《花非花》里得到了灵感。

在文采锦绣的大唐,比流行歌曲更流行的是那些文采绝艳的诗歌,比明星更耀眼的是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中唐大诗人白居易有诗魔之称,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算起来他无疑是有唐一代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诗歌语言优美、音律和谐,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出自白居易笔下的名篇数不胜数,不仅有乐府双臂《琵琶行》与《长恨歌》,还有《花非花》这样朗朗上口、令人过目不忘的经典之作。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既不是五言诗、也不是七言诗,而是一首杂言诗,全诗仅26个字,却丝毫不缺少诗歌的内涵与韵味,短小而精华,美好而朦胧,是许多人张口就能背出的名篇。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而已,白居易此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用一系列形象贴切的比喻,写出了对人生短暂的美好转瞬即逝的无可奈何。美好的事物,非常像花又不是花,非常像雾又不是雾,夜半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来时就像春梦一样没有多少时间,去时又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

白居易这里引用了宋玉《高唐赋》里的典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唐赋》里写道,楚怀王游历高唐,梦到一名女子,对楚怀王说:“我住在巫山,听说您驾临高唐游玩,愿意为您侍寝。”女子离去时向楚怀王告别:“早晨我是一团云,傍晚我是飘忽不定的雨。早晨和傍晚,我都徘徊在巫山高台之下。”第二天清晨楚怀王一看,果然有一团云在梦中女子所说的高台旁徘徊,就在那台上建了一座庙,命名为“朝云”。
由此可见,白居易此诗所写的也可能就是对美好爱情的追忆。《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曹操《短歌行》里说“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雪芹《红楼梦》里写“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水中月”。无论是朝露,还是花、雾,都是缥缈不能触及之物,如梦幻泡影般一触即逝。

这些像花一样朦胧又美好的事物,从梦中到现实,都是那么地令人难以追逐、难以持久地拥有,一旦离去,连让人寻觅的踪迹都不会留下。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词品》:“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
宋代大文豪苏轼《水龙吟》的第一句,便是从白居易的《花非花》里得到了灵感。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但苏轼这首词的名句,远不止第一句,上片末尾“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典故出自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想要在梦中去寻觅心上人,却被黄莺惊扰了好梦,闺中人懊恼又充满生活趣味的情态,优美动人。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与开篇呼应,点出了“似花还似非花”的原因,是写春色的经典之笔。大文豪苏轼发挥自己奇特的想象力,竟然把春色分成了三份,其中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了流水,全都无影无踪了。但是再仔细看来,那都不是杨花,而是离人晶莹的眼泪。
这是多么奇特又妙趣横生的想象,是伤春,更是伤己,将春色逝去、离人未归的伤心落寞写到了绝处。苏轼此词是按照章质夫杨花词的用韵次序进行创作,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对苏轼这首词作了高度评价。
苏轼从白居易的《花非花》里获得灵感,又写出了另一首经典,可以说是继承又创新的典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