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要不是劉啓會當皇帝,用人得當,有謀略,朝廷是不是不一定勝利?
七國之亂是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爲首發動的一次同姓王聯合大叛亂,劉濞蓄謀叛亂,爲時已久。在七國之亂中,我們也發現,劉武是個有軍事才能的人,當他將吳楚聯軍困在梁國的時候,一定有着和周亞夫不同的破敵之策,而他的破敵之策很可能不是讓周亞夫以逸待勞而是跟周亞夫合擊吳楚軍。如果是這樣,當他看到周亞夫作壁上觀而讓自己捱打的時候,會不怨恨嗎?千萬別站着講話不腰疼,說劉武怨恨周亞夫是不顧大局。
如果有人讓你爲了一個概念抽象的“大局”獻出自己唯一的生命,你會義無反顧嗎?你還會像一個局外人一樣高喊什麼大局觀念嗎?更讓劉武氣憤的是,戰爭結束後,所有人竟然都認爲周亞夫讓他捱打的策略是高明的。這是無法調和的矛盾,周亞夫的錯誤在於他不該讓劉啓的親弟弟當誘餌承受大頭而自己只受點餘力。然而,若不這樣,又沒有一個和劉武一樣的能夠擋住劉濞的攻勢的人。這是周亞夫的悲哀,也是劉武的悲哀,因爲劉武自身的情況決定了他必須要承擔起直面敵鋒的責任。說了半天,七國之亂的功勞都歸於周亞夫、劉武、竇嬰等輩,但還有個人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卻沒有被我提及,這個人就是皇帝劉啓
如果說劉啓在此戰中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那就大錯特錯了。毫不客氣地說,倘若不是劉啓會當皇帝,用人得當,有謀略,朝廷的勝敗是不好說的。我不用從理論上談原因,因爲相似的情況出現於一千五百多年後的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削藩,結果削得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變。當時,明朝廷的挑戰者朱棣還沒有漢朝的挑戰者劉濞那麼大能耐,劉濞集結了七國聯軍,幾乎佔據江山的一半,而朱棣只能騙一個寧王朱權,勢力範圍也遠遠比不上朱允炆。在起兵之初,劉啓並不比劉濞強大太多,甚至可以說,兩方的勢力旗鼓相當,但朱允炆對朱棣卻有着絕對的優勢(在土地、兵力、財力等影響戰爭的客觀因素方面,朱允炆比朱棣強很多)。可戰爭的結果卻是,朱允炆輸了,劉啓贏了朱允炆輸了,但不能說他愚蠢,因爲朱允炆是一個正常人,讓大部分人處在他的境地,都可能做出和他同樣甚至比他更壞的選擇。可劉啓贏了,我們就不能不承認劉啓厲害,因爲他避免了朱允炆後來犯過的許多錯誤一個人能夠不犯正常人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高明的、厲害的,值得人去佩服學習的。
七國之亂和靖難之變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原因有很多,但毋庸置疑,劉啓比朱允炆高明是造成一勝一敗的關鍵因素,雖然七國之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想起來仍讓人心有餘悸。劉濞鬧的動靜太大了,倘若朝廷沒有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周亞夫,後面的結局真不好說。或者,倘若劉濞能重用一個類似於周亞夫的人,結局也不好說。劉啓最初的慌亂不是沒道理,因爲幾十萬大軍在那裏擺着,不可能輕而易舉就把人家給滅了的我們可以推測,如果劉濞贏了,天下還是劉氏的,但劉濞仍然要面臨諸侯割據的問題,“七國之亂”的情形還會在將來重演。
劉啓爲了他的天下將他身邊的晁錯也誅殺了,也把周亞夫也斬首了,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劉啓厲害,他爲了避免朱允炆後來犯過的許多錯誤一個人能夠不犯正常人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高明的、厲害的,值得人去佩服學習的。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