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宮一號”團隊自 2004 年成立以來,始終牢記科技創新的使命擔當,在劉紅教授的帶領下,在十餘年間系統開展了從單元關鍵技術到系統基礎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突破 30 餘項關鍵技術,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設計構建方法和技術,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 “月宮一號”,累計發表 SCI 論文 100 餘篇,主編專著 3 部,已授權發明專利35 項。“月宮一號”團隊自 2004 年成立以來,始終踐行“空天報國、敢爲人先”的北航精神,以我國深空探測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爲主要研究方向,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月宮一號”,創造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將我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的發展推向世界領先的舞臺。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無數新時代的中國青年

正在一步步的紮實奮鬥中

實現人生價值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之際

讓我們聽聽身邊的北航人

揮灑奮鬥汗水、唱響青春之歌的動人故事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頭版

報道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團隊

青春,在“月宮”裏閃光

本報記者 葉子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05月07日 第01版)

“在劈波斬浪中開拓前進,在披荊斬棘中開闢天地,在攻堅克難中創造業績,用青春和汗水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蹟!”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鼓勵新時代的中國青年,這讓在大會現場聆聽講話的劉慧激動不已。

1987年出生的劉慧,現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醫學高精尖中心的博士後,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團隊已有9年。2018年5月,團隊完成“月宮365”實驗,創造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標誌着中國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領域達到世界尖端水平。“月宮一號”團隊也由此獲得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

“我是未來月球上的農民”

2018年5月15日,是劉慧人生中的一個高光時刻。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中的一座白色圓頂建築——“月宮一號”的艙門開啓,劉慧和另外3位志願者走出艙外,把在“月宮”種植的大豆、小麥、胡蘿蔔、西紅柿、辣椒等,分發給艙外等待的人羣。這意味着“月宮365”實驗成功結束。從2017年5月10日到2018年5月15日,共有分爲2個乘員組的8名志願者在全封閉的“月宮一號”實驗艙中連續駐留370天,系統閉合程度達98%。

探索浩瀚蒼穹,一直是人類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個現實的問題是,當人類進行更長時間、更遠距離的太空探索,宇航員的生存物資就不能僅靠攜帶或由地面補給,必須建設一個“地外生命保障系統”。而在這項技術應用到宇宙空間前,要在地面構建地基模擬實驗驗證系統,“月宮一號”團隊由此而生。

作爲中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月宮一號”像一個“微縮版的地球生物圈”。總面積160平方米、總體積500立方米的空間內,有1個綜合艙和2個植物艙,艙內僅靠燈光啓閉模擬日出日落,能夠實現4人所需的全部氧氣和水、大部分的食物在系統內循環再生。

有限的空間裏,乘員們栽培了5種糧食作物、29種蔬菜作物、1種水果。雖然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宮”裏的體驗卻很不同,僅小麥一種作物,每週就要收穫3次。按劉慧的說法:“我就是‘未來月球上或者火星上的農民’。”

370天裏,志願者們重複“播種、收割和脫粒”這一植物耕作流程160餘次,監測記錄健康數據700餘次,採集2000多個唾液、尿液、糞便樣品以及口腔、材料表面和空氣的微生物樣品,採集廢物處理系統樣品50餘次。此外,志願者們還克服了幽閉環境內“遮窗”“斷電”“延遲出艙”等種種困難。劉慧說,進入“月宮一號”,就像直接把你送到“外太空”,“這絕對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最夢幻的經歷。”

“能夠作爲團隊代表現場聆聽習總書記對我們青年一代的要求和囑託,我感到非常榮幸,備受鼓舞,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託,腳踏實地開展研究工作,讓青春在奮鬥中閃光,力爭爲航天強國多做貢獻。”劉慧說。

2018年1月26日,“月宮365”實驗第二次換班期間,8名志願者在艙內“會師”。 史越 攝

“永久奮鬥的好傳統一點都不能丟”

在地球上模擬建設一個地外星球的閉環生命保障系統,聽起來很酷,難題也不少。自2004年成立以來,在“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劉紅教授的帶領下,“月宮一號”團隊在十餘年間突破了30餘項關鍵技術。

例如,爲了解決“動物蛋白”供應問題,團隊成員從一千多種可食昆蟲中篩選出了富含蛋白質同時易於飼養的黃粉蟲,解決了整個系統的關鍵技術難點。在搭建“月宮一號”期間,室外38度、艙內溫度40度是團隊成員們的常規工作環境,艱苦的工作環境絲毫沒有阻止大家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最終“月宮一號”裝置在短短6個月內順利完工。截至目前,團隊累計發表SCI論文100餘篇,主編專著3部,已授權發明專利35項。

除了創新和拼搏,“月宮一號”的團隊成員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青春和奮鬥。這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骨幹教師和碩博研究生組成的科研團隊,現有39名成員,其中35歲以下青年35人,佔比90%。

1992年出生的易越加入團隊已經5年了,他是“月宮365”實驗艙外保障人員代表,主要負責系統內水質監測。作爲團隊代表,他也參加了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

“我們青年永久奮鬥的好傳統一點都不能丟,這是我們的信念和責任。”易越一直在從事“月宮一號”項目的轉化技術——基於生物電化學技術的水質綜合毒性預警系統研發。他表示,未來將會深耕細作,進一步完善水質綜合毒性生物電化學預警系統的測試和運行,同時積極探索在北京市實地水質監測試點的可行性,爲中國水環境監測事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月球,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月球,春暖花開。”正如這段團隊成員改編的詩句一樣,多年來,“月宮一號”團隊一直有個“月宮夢”。

成員們還記得,2018年2月15日,“月宮365”實驗進行第280天時正值農曆除夕,艙外實驗人員與艙內乘員志願者無一人缺勤,大家在完成科研任務之餘,一起度過了一個永生難忘的春節。艙內4名乘員用自己種植的食材包了餃子,做了果蔬拼盤和花饃,喫上了“月宮”裏的年夜飯。

成員們也難以忘記,2013年,當“月宮一號”建設完成併成功試運轉,受邀來華進行學術研討的外國專家們被這個世界上首個由“人—植物—動物—微生物”構成的四生物鏈環人工閉合生態系統所深深震撼。

2017年12月18日,世界頂尖科學雜誌《自然》雜誌在其官網上發佈了2017年最佳科學圖片,共計14幅,“月宮一號”入選。

2017年12月18日,世界頂尖科學雜誌之一的英國《自然》雜誌在其官網上發佈了2017年最佳科學圖片,共計14幅,“月宮一號”入選。

目前,“月宮一號”團隊已取得大量寶貴實驗數據,使中國在載人航天生物再生生命保障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奮鬥卻仍在繼續。他們一邊等待可以將生命保障系統帶到地外環境測試的合適機會,一邊拓展系統在地面極端條件下的應用性。

“這個項目主要針對月球、火星等地外基地,同時還可以應用於在高原、極地、島礁、深海、深地等具有重要國防或科研價值的極端環境,或者應用於現代農業、環境保護與生態科學研究當中。”據劉紅透露,青海無人區的一個在建科考站,正委託“月宮一號”團隊配備生命保障系統。

易越告訴記者:“我親身經歷了‘月宮一號’首次長期密閉實驗和‘月宮365’實驗,見證了團隊從國際載人航天生命保障領域的後起之秀,一步步走向世界領先舞臺的精彩歷程。作爲團隊一員,我感到無比驕傲。對於未來,我比任何時刻都充滿自信,相信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5月4日的《光明日報》

也在綜合新聞2版頭條報道了

《“月宮一號”團隊:夢在星辰大海》

點擊下圖查看報道

爲 “月宮一號”團隊點贊!

接下來,小萱帶你瞭解更多

關於此次國青年五四獎章

先到頒獎現場看一看

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現場

4月28日上午,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對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進行了表彰,授予中鐵九橋工程有限公司電焊工特級技師王中美等30人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團隊等13個青年集體“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頒獎詞簡潔有力!

頒獎詞

立報國之志,敢爲人先;爲廣寒問月,逐夢前行。他們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研製出了世界領先的生命保障實驗裝置,創造了密閉生存實驗的世界紀錄,因爲他們,月球生存將不再是一個幻想。

“月宮一號”團隊博士易越(左)和博士後劉慧(右)作爲代表到現場領獎,圖爲他們向觀衆揮手致意

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賀軍科爲北航“月宮一號”團隊代表頒獎

頒獎儀式結束後北航“月宮一號”團隊成員代表合影

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部分學子在頒獎現場合影

在現場

代表團隊受獎的兩位“月宮一號”成員

心潮澎湃,難掩激動

這一榮譽是對代代月宮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對現有團隊成員的鞭策和鼓勵。我們將付出更多努力、更多的汗水,繼續秉持月宮“六有”精神——有夢想、有熱情、有豪情、有勇氣、有幹勁、有擔當,潛心研究,不斷創新,拿出更高的成果,追逐航天強國夢,回報社會服務於人民。我也相信我們的團隊在未來一定會再創輝煌。

——“月宮一號”團隊成員 劉慧 博士後

回想5年的時光,親身經歷了“月宮一號”首次長期密閉實驗和“月宮365”實驗,見證了團隊作爲國際載人航天生命保障領域的後起之秀,一步步走向世界領先舞臺的精彩歷程。作爲團隊一員,我感到無比驕傲;對於未來,我比任何時刻都充滿自信,相信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付出一定有收穫;相信我們的團隊能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月宮一號”團隊成員 易越 博士

他們還在人民大會堂

參加了4月30日的

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

登上央視《新聞聯播》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簡介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是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旨在樹立政治進步、品德高尚、貢獻突出的優秀青年典型,反映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

一同被授予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青年集體,還有四川航空劉傳健機組、四川省涼山州森林消防支隊西昌大隊、FAST工程調試團隊等。在涼山州森林消防支隊西昌大隊的救火英雄上臺時,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衰,向在撲救木裏森林火災中犧牲的30位英雄致以最高敬意。

小萱的老朋友們

對“月宮一號”團隊一定不陌生

但你知道嗎?他們不僅是續寫飛天夢

創造世界紀錄的科研團隊

也是一支年輕的隊伍

35歲以下青年佔比90%

“月宮365”實驗第一次換班期間,志願者們在艙內“會師”

他們被海內外近百家媒體報道

是“新中國65年十大引智成果”

也是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

再一起了解一下——

“月宮一號”團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月宮一號”團隊是一支由骨幹教師和碩博研究生組成的青年科研團隊,現有成員 39 名,35 歲以下青年 35 人,佔比 90%。

“月宮一號”團隊自 2004 年成立以來,始終踐行“空天報國、敢爲人先”的北航精神,以我國深空探測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爲主要研究方向,成功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月宮一號”,創造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將我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的發展推向世界領先的舞臺。

《大國重器》第二季第2集《發動中國》

團隊榮譽

(向下滑動查看“月宮一號”團隊所獲榮譽)

團隊獲獎

“新中國 65 年十大引智成果”

2015 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先鋒”

“2014 北京榜樣”特別獎

2016-2018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五星”黨支部

2016-2018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先進黨支部

2012-2014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優秀黨日”活動一等獎

個人獲獎

國家獎學金(劉光輝,易越,高寒,趙婷)

“第十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董琛)

國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劉紅)

2019 年度全國五一巾幗獎章(劉紅)

2018 年度北京市優秀畢業生(趙婷)

2018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十佳”(劉光輝)

2016-2018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優秀黨支部書記(易越)

2017 年度北京市優秀教師(劉紅)

2017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五四獎章”提名獎(劉光輝)

2017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獎學金“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劉慧,秦有才,劉光輝,易越,高寒)

2016 年度工信部創新獎學金一等獎(王敏娟,董琛,劉慧,劉光輝,易越) 2016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獎學金“優秀學生幹部”(易越)

2016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優秀研究生(劉光輝,易越)

2016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優秀學生幹部(易越)

2015 年度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劉紅)

2015 年度北京市師德標兵(劉紅)

2015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五四獎章”(董琛)

2015 年度北航榜樣“學海領航之星”(董琛)

2014 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獎學金“優秀科技創新團隊”(董琛,王敏娟,梁雪,孫伊)

第 28 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馮如杯”競賽科學探索特別貢獻獎(劉光輝,伊志豪,劉慧,劉佃磊)

有夢想,有熱情,有豪情

有幹勁,有勇氣,有擔當

這是北航“月宮一號”團隊中

深入人心的六有”精神

此前,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研究生“月宮一號”黨支部獲評全國高校首批“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它是依託劉紅教授領銜的“月宮一號”科研團隊成立的縱向黨支部。

“月宮一號”黨支部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進行黨日活動

支部將“月宮一號”團隊追求的月球夢中國夢的偉大復興緊密結合,牢記科學使命擔當,服務重大國家戰略。黨支部成員弘揚志願精神的事蹟被人民網、China Daily等多家媒體報道。集體曾榮獲“北京榜樣”特別獎、工信部先鋒先進集體、北航五星黨支部、先進黨支部、優秀黨日一等獎等榮譽。

矢志不渝月宮夢,空天報國我爲先

(向下滑動查看“月宮一號”團隊事蹟)

執着求索,勇攀高峯

習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月宮一號”團隊自 2004 年成立以來,始終牢記科技創新的使命擔當,在劉紅教授的帶領下,在十餘年間系統開展了從單元關鍵技術到系統基礎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突破 30 餘項關鍵技術,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設計構建方法和技術,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 “月宮一號”,累計發表 SCI 論文 100 餘篇,主編專著 3 部,已授權發明專利35 項。

從 2004 年至今,爲了儘快實現“月宮夢”,團隊成員們始終用極高的熱忱和高度負責的專業精神去面對一切困難。在突破單元關鍵技術階段,爲了解決 “動物蛋白”供應問題,團隊成員從一千多種可食昆蟲中,篩選出了富含蛋白質同時易於飼養的黃粉蟲,解決了整個系統技術難點的“牛鼻子”。

2014 年 5 月,“月宮一號”團隊率先完成了我國首次長期高閉合度集成實驗,經過三年的潛心研究與一年的密閉實驗,團隊又於 2018 年 5 月成功完成了爲期 370 天的“月宮 365”實驗,創造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他們克服了幽閉環境內“遮窗”、“斷電” 和“延遲出艙”等種種困難,完成了長期實驗。在 370 天間,團隊其他成員均作爲艙外保障人員,24h 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實驗期間的各種節假日乃至2018 年的春節,也無一人缺勤,合力保障了“月宮 365”實驗順利進行。

“月宮 365”實驗的圓滿成功,受到了“人民網”、《路透社》等國內外主流媒體的廣泛關注。這一研究成果先後入選新中國 65 年來十大引智成果和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團隊先後榮獲“北京榜樣特別獎”、“工信先鋒”等殊榮。未來,團隊還將繼續相關研究,爭取搭載機會,通過天地對比分析獲得矯正參數和模型,進一步爲該項技術應用於太空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勇當先鋒,科普先行

習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月宮一號”團隊在堅持科技創新之餘,也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月宮一號”累計接待參觀人次 30000 餘人次,科普講解時長累計上千小時。“月宮一號”實驗基地在中國航天日面向社會羣體開啓開放參觀,“月宮一號”實驗模型還參展了全國科技活動周,真正做到了科技與大衆“零距離”接觸。此外,團隊成員還輪班擔任“月宮一號”參觀接待人,多次爲北京以及港澳臺地區數千名中小學生帶來精彩科普,爲青少年播種太空夢。“月宮一號”團隊還充分利用新媒介,依託“月宮一號”知乎專欄和微信公衆號平臺,定期發佈科普文章、回答公衆問題,爲數萬名粉絲帶來最新科學知識和實驗進展。精彩生動的網絡宣傳科普受到了熱烈廣泛的關注和好評,也讓團隊成員更加認識到沉甸甸的社會責任與自己的使命擔當。

劉紅教授爲現場觀衆講解月宮一號模型(攝影/宋超)

逐夢月宮,矢志不渝

卓越的文化與精神凝聚力是“月宮一號”團隊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團隊成立之初,劉紅教授便提出了“六有”精神作爲團隊精神,爲團隊協作、共同奮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4 年,研究生“月宮一號”黨支部成立,進一步加強了團隊的凝聚力。黨員同志在科研工作中爭先承擔任務,樹立模範榜樣。經歷短短四年成長,研究生“月宮一號”黨支部先後獲得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北航“五星黨支部”、“先進黨支部”、“優秀黨日”一等獎等榮譽。

在團隊“六有”精神與強大凝聚力的引導下,團隊成員也將個人的成才夢與“月宮一號”的“空天夢”、國家的“強國夢”融爲一體,追求個人的卓越發展。團隊成員在近四年來獲得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工信部“工信創新創業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北京市優秀畢業生、北航校長獎學金、“北航榜樣”、“五四獎章”、“十佳研究生”、優秀黨支部書記、“馮如杯科學探索特殊貢獻獎”等幾乎所有北航研究生的最高榮譽。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月宮一號”團隊的全體成員始終在努力奔跑。他們還將繼續秉承永不停息的進取精神與創新開拓的科研精神,懷抱團結敬業的奉獻胸襟與空天報國的情懷,實現北航人的遠大抱負,矢志不渝地追逐“月宮夢”,將金色青春獻給祖國的航天事業。

月宮一號全景報道

來源 | 人民日報海外版 光明日報

“月宮一號”團隊

編輯 | 張展毓 史越

獲獎後,“月宮一號”團隊成員合影

那麼,問題來了

你能找到隱藏在

“月宮一號”團隊裏的小萱嗎?

截止5月9日15:00

點贊留言前3名(且不低於54個贊)

可以獲得由劉紅教授編著並親筆簽名

科普作品《太空生存》一本!

一起爲青年榜樣月宮團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