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帶來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倡導使用公筷就是其中一條。近日,11位疾控專家做了個實驗,測試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後的細菌對比,結果是兩者菌落總數最大相差250倍。由此,疾控專家再次提醒民衆:預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很有必要!

小餐桌大文明。我國的“餐桌革命”猶如“升級打怪”,從2002年之前注重用餐禮儀和習慣,到之後重視科學飲食,再到2013年後提倡綠色環保、反對浪費,每一步都不容易,但每一步都取得了良好效果。當前,推廣以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爲標誌的餐桌文明,難免會遭遇情感上不易接受、成本上有所增長等阻礙,但只要抓好情感引導、制度約束,做到久久爲功,就能用公筷公勺“夾”出用餐新風尚,推動餐桌文明再升級。

加強情感引導。雖然人們的用餐習慣難以改變,但相較於保障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相信人們還是會堅定選擇後者。對此,要以疫情防控爲契機,加強科學知識宣傳,用好專業權威數據,講好餐桌文明的故事,大力宣傳餐桌文明之於健康安全的重要性,更廣泛地凝聚餐桌文明意識。同時,要重點發力,從更易改變生活習慣的青年人入手,發揮青年人的示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逐步推動家庭、朋友圈、全社會養成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的良好習慣。

配套制度約束。沒有制度約束,分餐進食、公筷公勺的餐桌文明很難突破重重阻礙,成爲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牢固屏障。要放眼長遠,既加大國家、地方層面的制度設計,也要把餐桌文明倡議納入鄉風文明建設內容,逐步列入村規民約,發揮好鄉賢等引導作用,加大餐桌文明在鄉村落地的廣度和深度。

注重久久爲功。一人一雙筷、一桌話團圓,是歷經千百年形成的就餐習慣,有一定的民俗根基,要想徹底改變,依靠一朝一夕之功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久久爲功。要堅定保障健康安全的決心,持之以恆抓好宣傳引導、監督檢查,從小事細節做起,從你我他做起,讓政府、企業、民衆共同發力,久久爲功推動餐桌文明落地生根。

安全用餐非小事,一筷一勺見文明。在政府的大力引導、餐飲企業的積極踐行、廣大民衆的自覺參與下,期待公筷公勺能夠早日“夾”出用餐文明新風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