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8日,“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以作品捐贈和創作研討的形式落幕,並以此表達對戰鬥在抗擊疫情前線的醫務工作者的敬意,據統計展覽開展一個月以來,共有4.7多萬人次預約參觀。其中,“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以紀實攝影和現實主義創作爲研討主題,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靳文藝、上海美術學院教師李根、《解放日報》特派武漢一線攝影記者賴鑫琳,從自身作品出發,講述創作作品時帶給自己的感動。

5月8日,“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以作品捐贈和創作研討的形式落幕,並以此表達對戰鬥在抗擊疫情前線的醫務工作者的敬意,據統計展覽開展一個月以來,共有4.7多萬人次預約參觀。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展覽用文藝作品的形式對全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進行了階段性的回顧和總結,多角度、全景式地再現了疫情爆發以來諸多的感人畫面。其中,熱門肖像畫《張文宏》等畫作的作者獲頒捐贈證書。

“召喚——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是在4月8日開幕的,當天便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觀衆——部分解除14天醫學隔離的上海援鄂醫療隊成員,而藝術作品中的圖像,也正是他們不久前的親身經歷。

展覽開幕的4月8日,恰是武漢解封之日;而閉幕的5月8日,上海由二級響應調爲三級響應,此刻再回顧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讓山河動容的歷史壯舉更是生出一份感動,也正是藝術家筆下的畫中人所代表的醫務工作者、建築工人、社區志願者等的付出,護得山河無恙。

展覽現場,攝影:蔡晴

展覽現場,攝影:蔡晴

展覽現場,攝影:蔡晴

此次展覽也是上海首個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爲主題的大型實體展覽,此次展覽共展出800餘件作品,除美術、攝影作品外,還將民間藝術、書法、雕塑、裝置、詩歌、影像等文藝形式有機融合起來。所有作品均爲原創新作,其中80%以上是第一次向公衆亮相。

展覽由五個部分的主展和攝影、漫畫附展組成。主展5個部分中,既以時間爲主線,展示戰“疫”的各階段各進程的作品,也有以空間爲中心,展現戰“疫”的場景。其中一幅寬18米、高2.2米巨幅大作《召喚》,這是上海美協邀請20餘位畫家的集體創作,也是目前爲止國內最大的一幅以抗疫爲主題的美術集體創作,全景式地再現抗疫一線人物羣像。這件作品由中華藝術宮也在閉幕之時捐贈給中華藝術宮收藏。

大幅創作《召喚》(局部)

大幅創作《召喚》(局部)

張文宏肖像畫、上海援鄂醫務人員英雄榜等作品捐贈

4月10日,此次疫情中備受關注的上海華山醫院張文宏醫生前來中華藝術宮觀展時,畫家吳正恭就將肖像畫《張文宏》贈予了他。在展覽閉幕捐贈儀式上,解放日報社副總編陶峯代表主辦單位向水粉肖像畫《張文宏》作者吳正恭頒發捐贈證書。

《張文宏》,吳正恭

解放日報社副總編陶峯代表主辦單位向水粉肖像畫《張文宏》作者吳正恭頒發捐贈證書

吳正恭創作的《張文宏》肖像畫是此次展覽的熱門作品之一,每天都有不少醫護工作者和觀衆在畫前與“張爸”合影自拍。除了這件肖像外,展覽中還有一件版畫作品中也出現了張文宏的身影,參觀當日,在看了肖像版畫之後,張文宏稱“蠻像的”。

那日,與張文宏一同看展覽的還有上海芭蕾舞團的百餘位黨團員、入黨積極分子、業務骨幹,他們爲創作採風而來,當時張文宏說,“哪天你看到我津津有味看芭蕾舞,基本上疫情就沒事了。”近一個月後,“張爸”津津有味看芭蕾舞的日子或指日可待。

張文宏醫生(右1)在展覽期間參觀展覽

書法家張豐向上海市衛健委捐贈行書長卷六聯幅《上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英雄榜》,爲創作這件寫有1649位上海援鄂醫務人員名字的書法,張豐連續書寫了18個小時。展覽中,這件作品也成爲了醫務人員拍攝的“背景牆”,並指着自己的名字,按下快門留下記憶。

《上海支援湖北醫務人員英雄榜》書法,張豐

《守護天使》中國畫,李戈曄

此外,美術家李戈曄向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捐贈美術作品《守護天使》,民間文藝家金興健、周曉丹向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捐贈農民畫,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向援鄂醫院代表贈送“故事長廊”影集。

上海市文旅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杭春芳,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沈捷向上海美協水彩粉畫藝委會主任劉亞平、副主任平龍頒發收藏證書

民間文藝家金興健、周曉丹伉儷向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捐贈農民畫

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傑向援鄂醫院代表贈送“故事長廊”影集

藝術創作的“在場”“立場”

捐贈儀式後,舉行了“創作研討會”,研討會分爲“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要感動別人,必須先感動自己” “文藝新時代的前浪與後浪”三個議題,就紀實攝影和現實主義創作,文藝創作的外在和內在規律,文藝界內外跨界融合及網絡時代下的文藝和青年藝術家的發現培養等議題展開研討。

其中,“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以紀實攝影和現實主義創作爲研討主題,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靳文藝、上海美術學院教師李根、《解放日報》特派武漢一線攝影記者賴鑫琳,從自身作品出發,講述創作作品時帶給自己的感動。“在場”和“立場”成爲了這一部分探討的關鍵詞。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現場

三位創作者中,賴鑫琳是唯一一位“在場”者。他講述自己與醫療隊一起進入武漢時複雜的情緒。“到武漢的第一天,我看到了一個燈火通明的城市,但整個城市卻沒有人,像是一個空城。”賴鑫琳回憶。

他的作品《如釋重負》是一張廣爲熟知的圖像,照片中一位醫務工作者大字躺在牀上,流露出“如釋重負”的情緒。賴鑫琳也在研討會中介紹了自己的拍攝故事。“3月9日,是武漢方艙醫院最後一晚,我在晚上7點多進入方艙醫院,在拍攝了幾個小時後發現了一位輔助上海華山醫院治療的武漢人民醫院的醫生躺下休息。他像是一位宇航員,有一種經歷了長時間太空飛行後落地的感覺。”賴鑫琳說,“我拿了一把椅子,站在上面拍下了這一張照片,他發現後很不好意思,站起來默默走了。拍攝的時候我只是記錄一種在場,並沒想到這張照片後來的影響力。作爲一個記者,在重大疫情前,我們沒有缺位,這是一種責任。”他在武漢的45天,拍攝下的第一線照片,也將成爲未來的重要資料。

攝影《如釋重負》,賴鑫琳

相比之下,靳文藝和李根則是一種“不在場”的創作,靳文藝在2月初在網上看到一張醫生戴着護目鏡的照片,在危難之際和感動之中,激發了靳文藝創作的慾望。雖然無法親赴現場,但他買來了護目鏡,體驗戴上護目鏡的生活。當護目鏡戴上20分鐘開始起霧,40分鐘後便看不清外面的世界了。從這一個細節中,藝術家也體會到前線醫務人員的不易。4月底,畫中人貴州援鄂的護士長龍豔也專程飛到上海觀展,在交流中,龍豔也講述這張照片的拍攝背景,那是自己第一次進入武漢醫院病房,完全不敢動,防護服和護目鏡穿戴了7個小時,在下了夜班,喫早飯前,同事給她拍了這一張圖片。

《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漢,晴》油畫、裝置,靳文藝

“創作這件作品時,我在原有素材中,加入了光線的處理和一滴眼淚。”靳文藝說,“這件作品以何爲題也是有一番糾結,最初叫《汗水和淚水》,我覺得不足以表達情緒,而後叫《抗疫天使》,最終題爲《抗疫天使——2020年2月9日,武漢,晴》,以‘日記’爲名記錄下那一天的武漢。”

《肩並肩》,李根

李根的作品《肩並肩》爲醫生、護士和建築工人畫像。在創作之初,李根也感到了一些困難,困難首先是時間上,這件作品總共有2.2乘以1.5米,這在平常需要大約2個月的創作時間,但此次僅有1個月;加之因爲疫情期間,此次創作完全在畫室中、通過網絡搜索圖片的形式完成,而且想要描繪的人物通常戴着口罩。再者,此次展覽爲主題展,爲了避免畫面雷同,李根在創作之初便反覆“經營位置”。由此構思,李根就想能不能把口罩摘下來,露出他的臉,這樣的畫面可以給人多大的感染力。漸漸在與時間、與自己的創作習慣鬥爭,完成了掛着口罩的肖像,他們臉上流露的積極、樂觀也確實感動了很多人。

此次展覽和研討會可謂“現場發聲”、藝術創作者跟文藝評論家共同“營造氛圍”、多藝術門類“跨界融合”。上海市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尤存表示,“展覽結束了,但是思考不會結束、情懷不會終止。”

相關推薦
  • 文物見證抗疫史
  • 名畫“變身”的口罩海報,雜誌封面的抗疫設計
  • 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美術、攝影主題展舉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