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階級就是資產階級,資產階級最早出現在中世紀,隨着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一些商人逐漸的從各方來往的貿易中積累起鉅額的財富,而這些人往往不同通過封建階級賜封領地,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社會地位,而這些新興的資產階級的形成,對於歐洲本身以封建專制爲主的國家是一個巨大的衝擊,特別是到了16世紀以後。
資產階級的出現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對社會的封建統治階級造成一定的衝擊,這兩個階級的理念無論如何也都是無法統一的。封建階級要維護自己的統治,而資產階級則要參與統治階級,提高社會地位。而也就是在17世紀,曾有一個人將二者不同的理念觀點,相對柔和的統一在一起,用他的話形容那就是“給天鵝優雅地拔毛”,而他就是17世紀法國著名的財政大臣柯爾貝爾。
封建制度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由法蘭克王國奠定的基礎,直至中世紀中期,封建制度已經成爲西歐各國採納的重要社會制度,隨着各國的君主不斷的加強中央集權,由此誕生了社會各個階層,自國王以下各個封建領主都擁有各自的附庸,而附庸還有附庸,最底層被壓迫的是農民。雖然各個公國表面上都服從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但實際上誰都不把皇權當回事兒。
各個公國的獨立性越來越高,隨着中世紀不斷的發展,西班牙、法國、英格蘭、奧地利等都相繼崛起,並展開激烈的爭奪和較量,由於中世紀時期的商業不斷發展,城市的建立,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市民階級,這些市民階級是由一個個掌握社會生產資料的人聚集在一起的民間團體,是資本主義發展下的產物。
法國在投石黨運動之前,它實際上已經成爲了歐洲強大的國家之一,特別是在三十年戰爭結束以後,《威斯特法利亞和約》的簽訂,讓法國獲得了崇高的聲望,而此前強有力的對手西班牙、英國以及代表皇權的神聖羅馬帝國基本上都搖搖欲墜,而這一時期的法國通過快速的商業發展,無論是在人口上,還是在經濟上,都要遠遠的超過歐洲各國。
同時市民階級的誕生下的資產階級運動對王權形成強烈的威脅,在後來發展的過程中,一部分資產階級已經開始攝入到統治階級當中,並不斷產生重要的影響,也造成了市民階級的分裂(一部分貧窮的不富有的市民階級與資產階級決裂)由此引發了貴族和人民的不滿。17世紀法國爆發的投石黨運動,就是一次社會階層反抗封建專制的一次有力行動,雖然遭到了失敗,但是這種迫使民衆站起來革命的行爲,影響到後來歐洲歷史幾個世紀的變遷。
1643年路易十四繼位,當時年僅5歲。而他繼位時期,法國正處在三十年戰爭末期,三十年戰爭是由於宗教改革而引發的一場爭奪霸權的戰爭,並直接決定了近代歐洲的重要歷史事件,而爲了在接下來稱霸中奠定基礎,法國全國上下都必須爲打贏這場戰爭而做準備,但由於巨大的戰爭開銷,17世紀初期的法國財政稅收一度捉襟見肘。
而當時資產階級的興起,使得社會上誕生了金融家,他們擁有巨大的財富。出於實際需要,國家向他們預徵收稅款,再由他們負責向普通的民衆徵收稅款,而投石黨運動就是因稅款的徵收而引發的社會各個階級的不滿,由此產生的暴亂也導致了路易十四不得不在年幼之時飽經戰亂,甚至兩次出走的經歷,由於是在戰亂中長大,年幼的路易十四萌發了加強王權的思想。
路易十四回到巴黎的時候已經是14歲,爲了維護王權,他甚至廢除了宰相(這一點和朱元璋比較相似),凡事都親力親爲,對所有的國家政務都抱有很大的熱情,他取消了貴族們在地方的特權,並將他們全部都集中到了宮廷爲他服務,甚至廢除了宗教信仰自由,全法國只能信仰天主教,而收回在貴族地方權力的同時,由他親自派往地方的官員則負責管理地方的全部事務。
而對財政方面,路易十四則全部交給了柯爾貝爾來管理。柯爾貝爾生於一箇中產階級的家庭,此前就曾經提前任宰相馬紮然(平定投石黨運動)管理私人財物,因而在馬紮然去世時將他舉薦給了路易十四,一開始柯爾貝爾本身也並不被重視,直到國王逐漸加強中央集權以後,柯爾貝爾和盧福瓦就成爲了國王最信任的大臣:柯爾貝爾主要負責經濟,而盧福瓦(軍事天才)。
柯爾貝爾的經濟政策,是建立在國王專制主義的基礎上的,簡單的來說,柯爾貝爾鼓勵商業發展(在歷史上被稱爲重商主義),但在商業領域的財富必須全部用於國王的統治,因此在柯爾貝爾主管法國財政的時代,會見到他馬不停蹄的成立各個公司,比如在印度建立的法國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以及在非洲設立的貿易公司,但這些公司的管理和監督,都是集中在政府(或者說國王的手中)。
在強有力的監督保障實施下,這些公司的經濟貿易發展也十分迅猛。在國家機器的高效管理之下,這些城裏的諸多工業、貿易公司也都高效的運轉起來,併爲法國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柯爾貝爾也爲自己政治生涯的終結埋下了伏筆,因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和封建階級的專制統治原本就是一個兩不相容的產物,雖然二者可以在高壓下短暫地建立起一定的統一,但也必然不會長久。
“給天鵝優雅地拔毛,還不造成痛苦”
廣泛建立工商業的基礎,就是爲了國王積累鉅額的財富,同時爲了實現這一目的,柯爾貝爾還限制了進口,並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出口,而如此扶持本國工商業的發展,柯爾貝爾的目的也只有一個,那就是爲了增加稅收,而國王在加強專制的同時,又把本國的財政牢牢地抓在手中,以便於國王對國家的統治。但這樣一來也產生了很多問題:
路易十四雖然在位期間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加強了王權統治,並逐步實現了自己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但專制主義實際上並不利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到了路易十四執政晚年,形成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動搖了國家封建階級的統治,柯爾貝爾希望以發達的工商業來穩固國家收入。但無論手段如何“優雅”,卻也無法避免“痛楚”,到了路易十五即位以後,更是無力改革國家經濟問題。
18世紀路易十六上臺以後,財政虧空的狀況始終無法解決,同時日益蓬勃的資產階級也越來越感到他們的政治地位與經濟的高度不匹配,由此以資產階級代表的廣大民衆爲了謀求自己的政治地位,向專制王權發起挑戰,至18世紀末期,資產階級蓬勃運動不斷滋生,催垮了法國封建專制王權的統治,社會迎來了進一步的變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