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执政期间,清朝的局势从内忧外患逐渐走向强盛。尽管在康熙执政的晚年时期,出现了吏治败坏的现象,还出现了九龙夺嫡的政治危机,但不可否认康熙对于清朝的突出贡献。而在他的众多贡献中,也包括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成功收复台湾。而在这场与明郑政权的较量中,清朝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离不开一位名叫姚启圣的大臣。

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一代名将,曾为收复台湾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就这样一位功臣,非但没得到奖赏,甚至还欠了朝廷巨额白银是怎么一回事呢?要想解开这个疑惑,还是要从姚启圣的生平开始说起。

姚启圣自小便有豪侠之气,经常行侠仗义。在康熙二年(1663),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这里要做个补充,姚启圣是汉人,能参加八旗乡试的原因是因为在顺治十六年(1659)姚启圣附族人籍,隶属汉军镶红旗。清朝初期的社会现实里,汉人做官较少,姚启圣虽然成为一名官员,但却少有与之交好的官员。而被分配到的广东香山做知县,也不算一个好差事。因为前任知县是因为财政亏空数万而入狱的,这笔财政亏空也落到了新来上任的姚启圣头上。

康熙十三年(1674),一向侠肝义胆的姚启圣等来了一个可以建功立业的机会。那就是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举兵叛乱,进入了浙江境内,还攻占了温州府城及台州、处州两府辖县。得知此事的姚启圣与儿子姚仪捐资招募壮兵数百,赶赴受康熙之名讨伐耿精忠的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

经过几年的苦战,康熙十五年(1676),姚启圣父子随康亲王征讨耿精忠,军队攻进仙霞关,逼近福建,耿精忠兵败投降。在此期间,姚启圣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多次立下战功,也多次得到升迁,待耿精忠投降后,姚启圣已成为福建布政使。姚启圣不仅在作战上是一把好手,就连劝说的能力也是十分强大。当时郑成功之子郑经占据漳州、泉州和兴化,吴三桂麾下有一名叫韩大任的将军想去投奔郑经,但是被姚启圣说降,其3000多人的部队编入了姚启圣的亲军。

解决了耿精忠这个隐患,下一步的目标就是郑经。康熙十六年(1677),姚启圣跟随康亲王攻克被郑经占领的漳、泉两地,逼迫郑经逃回厦门。康熙十七年(1678),姚启圣获得康熙皇帝的下诏嘉奖,晋升福建总督。成为福建总督的姚启圣心心念念的还是明郑政权对清朝的威胁,于是他积极养兵买马,为收复台湾一事做准备。

想要收复台湾,除了兵马还需坚船利炮,上奏康熙帝得到同意后,姚启圣在福建修造了大量船舶,训练专业的水师,又调来100多艘战船,安装上从湖广调来的西洋火炮,增强福建水师的战力。除此以外,姚启圣还制定了“剿抚并用”的方式,尽可能减少战争给国家财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断招抚郑军,先后有陈士恺、郑齐烈、朱天贵等多位名将投诚。

经过两年的准备和铺垫,康熙十九年(1680),姚启圣与与赉塔、杨捷、石调声督兵攻复海澄县,提督万正色攻克海坛,姚启圣同赉塔及总兵赵得寿、黄大来等分兵七路合击,破敌19寨。这场战役后,姚启圣进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不多久,姚启圣回奏,桩桩件件解释了自己那些莫须有的罪名。但我们上文中提到过,姚启圣是汉人,在同僚之中并没有太多好友,此时这份详细的解释虽然证明了姚启圣的清白,但随着台湾收复,姚启圣在朝中的作用已经不大,此时为他说话的人更少了。

康熙也许相信了姚启圣的自白,在康熙二十一年(1681),姚启圣因军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但同时,康熙似乎也在忌惮这位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他还是将巨额负债转嫁到这位大将身上,一共让他偿还47000两银子。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3),姚启圣去世后一年,康熙才免了这笔银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