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国往事》长达4小时,由主人公“面条”的少年、青年、老年三段不同的时空交织而成。这样一部庞大的、拥有三条时间线的作品是怎么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呢?我认为其中构思精巧的转场镜头功不可没。下面我将分类探讨一下《美国往事》中的各种精彩转场。

相似体转场

这个手法在《美国往事》中出现了多次。这种手法用一个寻常的、在两边时空中都出现的物体串联时空、打破界限,给人以斗转星移的感觉,有行云流水的效果,也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1.火车站的镜子

青年面条注视着火车站的墙。墙上有一面镜子。

接着是一个空镜头,似乎是切到了近景拍墙上的镜子。

这有什么作用呢?

面条出现在镜子中,然而此时已是老年的他了。

这就完成了从青年到老年的一次转场。

面条向前走,镜头拉开,

此时墙面的画也换成了一个大苹果

——

而“大苹果”正是纽约的别称。

此处也体现了这部电影的巧思。

2.手提箱

老年面条正提着手提箱在街上走

忽然一个白色飞碟从面条身后飞来,被某人接住。

镜头再切换到面条的手提箱,

仔细看可以发现箱子的形状和影片的色调都变了。

这是什么情况呢?

镜头向上摇,原来场景已经切换成了青年面条刚出狱的时候。这就又完成了一次相似体转场。

3.同一时间下不同的灯

面条知道了伙伴被杀的消息之后难过自责。

镜头逐渐转移到左边的灯。

虚焦拍摄灯

采用叠画手法

上个场景中戏院的灯逐渐模糊没下个场景中的灯逐渐清晰

镜头逐渐拉开

原来已经切换到了警察搬出面条伙伴尸体现场的灯

利用声音连接转场

影片开头就有一段用相同声音串连起来的场景。从面条在戏院抽着大烟开始,电话铃声响起,到警察搬出面条伙伴尸体的现场,到取消禁酒令的聚会,电话铃声每隔一小段时间就会响起一次,直到警长办公室中有人接起了电话才停止。这段戏长达四分钟,有四个场景,电话铃声使它们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让看似毫无关联的情节有了共通之处

设置悬念的功能在此处也能体现。从电话铃刚响起却看不到电话的时候,观众就会开始思考:电话铃声从哪来?为什么会有铃声?这些思考能帮助观众更好地走进电影的世界里。

同一物体、相似镜头转场

老年面条回到熟悉的卫生间

又向少年时黛博拉常跳舞的地方窥看

模拟面条的视角

画中画的手法拍摄黛博拉跳舞的场景

让观众以为这就是老年面条看到的实景

转换回面条眼睛的特写,揭晓答案:

这其实是少年面条看到的场景,是老年面条的回忆

主观镜头转场

目送少年面条因为杀人入狱后,他的一个同伴向上看,镜头模拟他的主观视角切到右图的文字。这一切都很合理,墙上的文字仿佛在告诫这群年轻人。

然而镜头再次切换,原来看到这段文字的是老年面条,而这段文字刻在麦克斯等人的墓前。这也像是对他们的一生的描画。这段转场很好地利用了主观镜头的片面性,营造了悬念,而且对于前后场景都有总结概括作用,很好地承上启下

结尾

《美国往事》中令人赞叹的转场还有不少。正是导演巧妙灵活地运用了这些转场,才使得这个跨越了60年的、三条时间线交织的故事宏大而不混乱,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其中不断地设置悬念,则让观众不会感觉故事枯燥和冗长,增强影片的节奏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