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美國往事》長達4小時,由主人公“麪條”的少年、青年、老年三段不同的時空交織而成。這樣一部龐大的、擁有三條時間線的作品是怎麼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的呢?我認爲其中構思精巧的轉場鏡頭功不可沒。下面我將分類探討一下《美國往事》中的各種精彩轉場。

相似體轉場

這個手法在《美國往事》中出現了多次。這種手法用一個尋常的、在兩邊時空中都出現的物體串聯時空、打破界限,給人以斗轉星移的感覺,有行雲流水的效果,也起到設置懸念的作用。

1.火車站的鏡子

青年麪條注視着火車站的牆。牆上有一面鏡子。

接着是一個空鏡頭,似乎是切到了近景拍牆上的鏡子。

這有什麼作用呢?

麪條出現在鏡子中,然而此時已是老年的他了。

這就完成了從青年到老年的一次轉場。

麪條向前走,鏡頭拉開,

此時牆面的畫也換成了一個大蘋果

——

而“大蘋果”正是紐約的別稱。

此處也體現了這部電影的巧思。

2.手提箱

老年麪條正提着手提箱在街上走

忽然一個白色飛碟從麪條身後飛來,被某人接住。

鏡頭再切換到麪條的手提箱,

仔細看可以發現箱子的形狀和影片的色調都變了。

這是什麼情況呢?

鏡頭向上搖,原來場景已經切換成了青年麪條剛出獄的時候。這就又完成了一次相似體轉場。

3.同一時間下不同的燈

麪條知道了夥伴被殺的消息之後難過自責。

鏡頭逐漸轉移到左邊的燈。

虛焦拍攝燈

採用疊畫手法

上個場景中戲院的燈逐漸模糊沒下個場景中的燈逐漸清晰

鏡頭逐漸拉開

原來已經切換到了警察搬出麪條夥伴屍體現場的燈

利用聲音連接轉場

影片開頭就有一段用相同聲音串連起來的場景。從麪條在戲院抽着大煙開始,電話鈴聲響起,到警察搬出麪條夥伴屍體的現場,到取消禁酒令的聚會,電話鈴聲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會響起一次,直到警長辦公室中有人接起了電話才停止。這段戲長達四分鐘,有四個場景,電話鈴聲使它們自然地組合在一起,讓看似毫無關聯的情節有了共通之處

設置懸念的功能在此處也能體現。從電話鈴剛響起卻看不到電話的時候,觀衆就會開始思考:電話鈴聲從哪來?爲什麼會有鈴聲?這些思考能幫助觀衆更好地走進電影的世界裏。

同一物體、相似鏡頭轉場

老年麪條回到熟悉的衛生間

又向少年時黛博拉常跳舞的地方窺看

模擬麪條的視角

畫中畫的手法拍攝黛博拉跳舞的場景

讓觀衆以爲這就是老年麪條看到的實景

轉換回麪條眼睛的特寫,揭曉答案:

這其實是少年麪條看到的場景,是老年麪條的回憶

主觀鏡頭轉場

目送少年麪條因爲殺人入獄後,他的一個同伴向上看,鏡頭模擬他的主觀視角切到右圖的文字。這一切都很合理,牆上的文字彷彿在告誡這羣年輕人。

然而鏡頭再次切換,原來看到這段文字的是老年麪條,而這段文字刻在麥克斯等人的墓前。這也像是對他們的一生的描畫。這段轉場很好地利用了主觀鏡頭的片面性,營造了懸念,而且對於前後場景都有總結概括作用,很好地承上啓下

結尾

《美國往事》中令人讚歎的轉場還有不少。正是導演巧妙靈活地運用了這些轉場,才使得這個跨越了60年的、三條時間線交織的故事宏大而不混亂,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其中不斷地設置懸念,則讓觀衆不會感覺故事枯燥和冗長,增強影片的節奏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