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僅僅以14條鐵律進行報道,其罪惡或不至於令人髮指,二戰日軍記者拍照、報道最大的惡是,用選擇性的事實進行報道,主動迎合軍國戰爭指揮棒,欺騙侵略戰爭的性質,誘導、煽動不明真相的民衆支持、參加戰爭,在日本國內掀起戰爭的狂潮。相對地,這些過審的照片和報道,則以凸顯“皇軍”正面形象,表現日軍“勝利”,激發戰爭“精神”的爲主。

你所能見,皆因可見。

二戰日本有一份最大的畫報,《中國戰線畫報》,專門派隨軍記者全程拍攝戰場照片,從1937至1941出了100多期,照片刊登萬餘張。

但所有這些照片,都必須遵循一個環節:那就是過審。

根據1937年9月陸軍省《報紙刊登事項許可與否的判定要領》,14種照片不可刊登,簡要列舉如下——

1、未經審查的;

2、執行護送任務的;

3、上海作戰的;

4、在上海黃浦口之外行動的;

5、海軍使用的特種兵器的;

6、鈴木部隊可以,鈴木小隊則不可;

7、兵力集結地,一律以“○○”代替;

8、不能記載偵察機、戰鬥機、攻擊機的種類;

9、艦船、航空器被害狀況,戰死病死者、負傷者的統計數字,一律不報道;

10、艦船的移動可能推察到將來行動計劃的;

11、於我軍不利的照片和報道,不得刊載;

12、有殘害現象的照片,不得刊載;

13、未按規定進行拍攝的軍艦照片;

14、戰前動員會暴露派遣地的。

14條規定來自陸軍省,內容多涉及海軍,或因“業務隔行如隔山”,故特制定涉及海軍方面的報道規範,以備陸軍審查新聞報道時用。

14條鐵規可歸結爲兩句話:可能會暴露軍事計劃任何跡象的,一律不報道;可能給日軍形象“抹黑”的,一律不報道。

這樣一來,不少照片就“見光死”了。

根據當時的攝影條件,一個隨軍記者冒死在戰場上拍出新聞圖片後,要衝洗出來4份圖片原件,配上圖片說明後,按戰場進行分類、剪裁、粘貼在一起,迅速寄到3個地方進行審查:

陸軍省、海軍省、外務省情報局,最後一份自己留着備份,等待審覈消息。

如果審覈回來的照片上蓋的章是“檢閱濟”,則可發表;如果是“不許可”,那就別想發了,而且自己還要負責保密。

1990年代,日本社會反戰思潮再起時,日本報紙把這些當年“不許可”的照片解封,人們才得以在戰爭結束50多年後看到了戰爭的另一面。

這些不許可的照片,多是不利於日軍形象,違反上述14條規定中的一條或N條的。

相對地,這些過審的照片和報道,則以凸顯“皇軍”正面形象,表現日軍“勝利”,激發戰爭“精神”的爲主。

如果僅僅以14條鐵律進行報道,其罪惡或不至於令人髮指,二戰日軍記者拍照、報道最大的惡是,用選擇性的事實進行報道,主動迎合軍國戰爭指揮棒,欺騙侵略戰爭的性質,誘導、煽動不明真相的民衆支持、參加戰爭,在日本國內掀起戰爭的狂潮。

當年《朝日新聞》的隨軍記者今井正剛說,在戰後寫道,南京被攻佔後,“一眼望去,前面是由漆黑的屍體層層堆積起來的山,在屍體之間,有50至100個左右的人影在晃動,他們把屍體拖到江邊後扔進去……”

“完成工作的‘苦力們’,在河岸被排成一列,機關槍聲響起……根據在場軍官的說法,僅僅這次的犧牲者數量,就有大約2萬人左右。”

如此翔實的報道,在當年一定會被蓋上“不許可”的章,所以日本國民是看不到這些真實的新聞和歷史的。

新聞的審查是罪惡之源。日本在這方面行動很早,說明是早有預案的。

1937年7月13日至31日,日本內務省警察保安局、陸軍省、日本內閣等不同層次不同部門相繼發佈對新聞報道的嚴格規定,明確下文強調“思想戰”“宣傳戰”,對不許可的內容進行明確。

控制新聞的另一個絕招是,合併報社,然後限量給報社提供新聞紙,不聽話,不積極,不配合的,就少供應紙張。

根據1938年4月政府頒佈的《國家總動員法》,日本政府是可以查封出版物的。之前可能需要法律才能查封,現在軍部控制下的內閣,一個總動員法,就可以直接查封了。

有了這樣的威逼利誘,新聞記者們明知是錯,也紛紛配合軍國主義進行爲虎作倀的宣傳,其結果,只能是把國家推向超過自身實力的戰爭深淵,加速了它的滅亡。

無怪乎在戰後,最先反省的都是那些當年問心有愧的記者們。

“我們應該以最大的形式向國民謝罪,”《每日新聞》一老編輯高彬二郎在戰後不無慚愧地說,“以承擔作爲一家核心大報一直以來謳歌和煽動戰爭的責任。”

1945年11月,當年出版戰爭畫報的《朝日新聞》發佈公告《與國民站在一起》,真誠地對日本報社的戰爭責任進行了懺悔:

“從開戰到戰爭期間,雖說有衆多的制約,使得報紙沒能做出客觀真實的報道、嚴正的批評,但對於這一重大失職行爲,以及沒有勇於打破各種制約堅守職責,最後導致戰敗,並讓國民一直處於無知狀態而陷入了今天這種困頓境地的罪行,我們在此必須向全體國民謝罪。”

說出自己的失職,承認自己在需要站出來的時候缺失了勇氣,誤導了國民,貽害了國家,應該說,這樣的反思懺悔還是比較到位的,只是,歷史上我們常見的遺憾是,一切都來得太遲了。

=============

參考文獻:吳有鳳《中國事變畫報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