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上的獨身主義不勝枚舉,昨天飛春讀傳查資料時,發現日本軍隊中也有此一類,典型的是植田謙吉,人稱“童貞將軍”。日本人研究獨身主義的書,最近瀏覽了幾本,如《童貞的世界史》《日本的童貞》等,他們把堅持獨身的人,大致分了8類:。

有人花錢喫喝,有人花錢唱歌,有人花錢按摩,有人花錢洗腳,宋丹丹奇怪的是,有人竟花錢請她嘮嗑。

世間事,很多看起來稀奇古怪,可仔細一看,又十分有理,只不過小衆生活,鮮爲人知耳。

比如獨身主義者。

造物主創下陰陽兩性,給這個世界帶來無限繁衍,但偏偏有人不結婚、不生子,繁衍使命由他人代勞,自己甘當人類文明之過客。

這些人,抱守之理念,稱爲獨身主義。

獨身無關對錯,不必褒貶,自我人生的一種選擇罷了。

但人們不禁想問,他們爲啥不結婚,對兩性啥態度,晚年誰來養,抱守這樣獨立特行的理念,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歷史上的獨身主義不勝枚舉,昨天飛春讀傳查資料時,發現日本軍隊中也有此一類,典型的是植田謙吉,人稱“童貞將軍”。

童貞將軍終身無妻無娶。

他曾在上海虹口公園被炸掉一隻腳,因諾門坎指揮大敗被革職,64歲被逐出現役後孑然一身,終老日本,但其陽壽倒也不小,活了87歲。

這或許是二戰一開始就被革職的緣故,因禍得福,像石原莞爾一樣,成了不受歡迎的“在野派”,卻終得安然度餘生。

關於選擇獨身,植田說是因爲“戰場上的軍人,一如隨時消失的露水,娶妻確爲累贅。”

言外之意,單身是爲了捨生報國,無牽無掛好打仗。

這思維,符合日本純粹的性格。

不禁讓人想到在丈夫“出征”前夜,新婚妻子自我割喉的千代子,以及因爲極其仰慕“肉彈三勇士”而自殺的日本少女。

這3人,都在軍國主義的熾熱燻烤下魔性練達,遂了心願,成爲軍國主義的犧牲品。

日本人研究獨身主義的書,最近瀏覽了幾本,如《童貞的世界史》《日本的童貞》等,他們把堅持獨身的人,大致分了8類:

1,對異性的吸引力太差,久而久之對婚戀消極,最終人生抱憾,終身無“性”。

一個人吸引異性的利器是什麼?

不同時代側重不同,金錢美貌,物質利益,才華品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光之處。

我不太相信一個人會一無是處,對異性毫無吸引力。人生此一時彼一時罷了。

如果真那樣,遠離他(她)們,擴大範圍,總能遇到對的人。

2,缺乏性方面的慾望,或生理原因所致。

如果一個人人生很精彩,唯獨“性”趣黯然,那也不完全是壞事,上帝爲你關上慾望之門,或許是爲了讓你洞開銀河系。

比如司馬遷,純粹的追求成就偉業。

3,對異性有恐懼感,從內心對異性有種厭惡之感。

這或許多與兒時遭遇的挫折陰影有關。

4,身體虛弱,健康原因。

每種生命都有無限可能,野百合也應該有自己的春天,但有一種生命註定一誕生就失去了許多,這個世界有許多我們未曾見識的不幸。

5,宗教原因。

比如唐玄奘,九九八十一難不乏美色,面對女兒國國王的攻勢不爲所動,終不逾矩,信念堅定終成佛。

6,認爲結婚會影響自己的人生使命。

這一類人很多,先哲者有柏拉圖,主張共子共妻,自己當然要率先垂範;

王者如伊麗莎白一世,縱橫捭闔於西班牙法國列強之間,爲鞏固王位而拋卻自己的婚姻,最後以老處女身份絕後而終,換來了大英帝國的崛起;

還有不肖者,如上述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爲軍國主義毒害終身不婚,晚年的孤苦恐怕只有自知。

7,家人關係非常密切,容不得外人融入。

這個有點奇葩,但確實有這樣的特殊存在。我曾在坊間略有所聞,但無史可考,不再舉例。

每個家庭情況都是不同的,有些極端的我們只是沒有見過。

8,戀人早逝,自我堅守節操者。

這樣的人很多,他們是愛情的雕塑。

不被允許的同性婚姻者,也大可歸於此類。

翻看歷史,柏拉圖、康德、叔本華、達芬奇、貝多芬、伏爾泰、牛頓……獨身生活者不勝枚舉,他們獨立特行,把畢生精力傾注於自己的事業,是這羣獨身主義小衆生活的精英。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寶貴的時光花在了正確的事情上、純粹的研究上。

如若花在非正義的事業上,尤其是屠戮無辜、侵略他國的戰爭上,縱然付出再多,文明的歷史上也不會留下他的名字。

比如植田謙吉,滾滾歷史中,人們看到的仍然是一個因侵華被革職、被炸掉腳的孤獨老頭。

——飛春讀傳

相關文章